湖南省關於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若干意見

以新型工業化引領和帶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是省第九次黨代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面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區域競爭日益激烈,實現富民強省的發展目標,必須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加速推進我省新型工業化進程,特提出以下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關於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若干意見
  • 發布時間:2007年2月2日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
關於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若干意見
(2007年2月2日)
一、深刻認識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大意義
1.推進新型工業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選擇好可以依託的載體。新型工業化是工業發展模式和路徑的重大轉換,是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既是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實踐證明,只有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才能做到又好又快、科學發展。我們必須把握大勢,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努力使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步入科學發展軌道。
2.推進新型工業化是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根本途徑。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高消耗低效益,是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新型工業化具有與信息化等現代科技緊密結合、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緊密依存、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緊密關聯等顯著特點。我們必須把握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我省的比較優勢,大力改造傳統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全面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形成以高端化、集群化、集約化和生態化為特徵的新型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推動經濟成長方式由粗放到集約、由數量到質量的轉變,從而促進全省經濟實現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
3.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實現富民強省的必然選擇。我省是一個農業大省,富民的責任十分重大,強省的任務十分艱巨。與全國發達省份相比,我省的主要差距在工業,潛力在工業,希望也在工業。全省上下一定要充分認識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實現富民強省的第一推動力,立足現有基礎,立足服務業支撐,立足惠及人民民眾,跳出工業抓工業,樹立大市場、大流通、大行銷觀念,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大力促進新型工業化與現代農業相結合、與城市化相結合、與現代服務業相結合。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中心任務,以匹夫有責的使命感、無功即過的緊迫感,全力以赴謀工業、抓工業,推進農業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轉變,加快實現富民強省的宏偉目標。
二、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壯大重點產業,培育產業集群,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突出重點區域,轉變增長方式,推進改革開放,強化人才支撐,最佳化發展環境,通過新型工業化的強力推進,不斷增強全省綜合經濟實力和整體競爭力,走出一條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全力加快富民強省步伐。
2.發展目標。
———工業經濟總量和質量大幅提升。到2010年,工業增加值達到390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稅收620億元,工業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達到51.5%,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到7萬元/人年。
———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到2010年,三次產業比重調整到14∶44.5∶41.5,工業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230億元,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30%。
———工業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十一五”期間,工業技術改造投資總額達到4000億元,年均增幅達到20%以上,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的25%以上。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到2010年,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2%以上,擁有省級以上的重點實驗室6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0家,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30家,套用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達到85%,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55%。
———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實現總量倍增,結構最佳化,功能完善,為製造業產業升級、降低成本提供有力支撐。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值下降到16.5%左右,企業物流業務外包比例上升到25%以上。
———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水平不斷提高。工業污染物排放全面達標,到2010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5%以上,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削減1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
3.基本原則。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把握“新型”和“帶動”兩個著力點,堅持以下五項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加強引導,整合各種資源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集中,儘快形成經濟優勢。
項目帶動原則。以一批帶動作用強、示範效應好、科技含量高、節能環保的新型工業項目,促進工業又好又快發展,增強新型工業化的帶動力。
集聚發展原則。發展壯大產業集群,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較強、規模較大、能參與國際國內產業分工的產業集群,以核心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
優勢優先原則。推動優勢區域、優勢領域跨越式發展,加快長株潭和“3+5”城市群發展,增強聚合輻射能力,帶動其他區域和領域發展。
可持續發展原則。大力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強化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生態保護,積極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提高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科學發展與文明發展道路。
三、突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工作重點
1.突出抓好重點項目。強化項目意識,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圍繞優勢產業突出抓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特別是精心抓好對產業升級、效益增長具有重大影響的一批重點項目建設,使全省工業產業和技術升級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分別實現突破,不斷增強工業發展後勁。建立新型工業化重點項目庫,立足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我省“十一五”技術改造規劃和產業集群規劃,積極開發、儲備一批產品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節能環保的新型工業項目。精心策劃、系統包裝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積極主動與跨國公司、中央企業和國內知名企業對接。建立重點項目部門聯繫協調製度,每年確定一批帶動作用強的重大工業項目,由相關部門聯繫協調,形成推進合力。
2.突出推進產業集群。各地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確定產業集群。全省重點扶持特色明顯、發展潛力大的鋼鐵、有色、工程機械、菸草、汽車、電子信息、石油化工、電工電器、軌道交通、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新材料等16類優勢產業,著力培育50個產業集群,引領帶動全省經濟高效快速發展。出台特定扶持政策,支持產業集群核心企業技術改造、產業集群中小企業配套、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台等項目建設,推動產業集群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分類推進、分別突破。進一步做大做強華菱鋼鐵集團、有色控股集團、湖南中煙工業公司、長豐獵豹、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產業集群核心企業。實施“雙百”工程,到2010年,全省實現年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的企業20家左右,500億元以上的企業2—3家,形成一批新型工業化“旗艦”企業;鼓勵核心企業採取兼併重組、擴散配套等多種形式與中小企業合作,引導廣大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路子,扶持做強100家成長性好的“小巨人”企業。
3.突出扶持高新技術產業。依託我省科技優勢,提高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規模化水平,加快推進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優勢領域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進程。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積極套用信息技術、高效節能技術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建設在中部地區乃至全國有一定地位的先進制造業、信息軟體、生物醫藥等產業基地。發揮高新園區集聚作用,培育發展核心產業,通過技術、資金、產品、信息等生產要素傳遞、重組和滲透,建立起上、中、下游關聯密切的產業鏈,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引導企業採用清潔生產技術,支持不同企業、行業之間形成資源高效利用的產業鏈和區域循環經濟生產模式。積極推動生產力促進中心、大學科技園、火炬創業中心、留學生創業園等孵化基地建設,催生一批高成長性的高新技術企業。
4.突出建設工業園區。工業必須向園區集聚,不能分散布局和搞低水平重複建設。制定全省工業園區發展規劃和指導意見,確定產業發展方向,引導形成以國家級園區為核心,以省級園區為重點,縣市園區為配套的良性發展格局。立足項目興園、特色立園、科技強園,重點加快4個國家級開發區和76個省級園區的建設,打造體制創新的平台、對外開放的載體、產業轉移的基地。進一步加強園區領導力量,研究解決創新園區管理模式的政策措施,建立多元化的園區投融資體制,實行土地經營與資本運作並舉。完善園區基礎功能和公共服務體系,通過園區的自我積累、滾動發展,實現園區從“政策型”向“功能型”、“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沒有工業園區的縣市區可以結合小城鎮建設建立工業小區。
5.突出發展重點區域。各市州、縣市區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確定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目標,制定產業發展政策,集中力量抓好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重點區域。省里重點抓好長株潭和“3+5”城市群,加快長株潭經濟一體化進程,實現交通同網、能源同體、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加快三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融合、互補和協調,發揮三市工程機械、汽車製造、有色冶煉、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的互補性,增強核心競爭力和行業話語權,使長株潭城市群成為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區。研究確定“3+5”城市群各自產業發展定位,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發展格局。
6.突出培育生產性服務業。研究制定鼓勵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的深度融合,著力構建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產業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會展、法律諮詢、會計審計、企業包裝策劃、品牌推廣、國際認證、國際商貿、勞動力培訓服務,整體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突出抓好現代金融、商務、信息服務,進一步降低我省工業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工業競爭力。重點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和物流基地,培育引進一批競爭力較強的專業物流企業,力爭把長株潭建設成國家級現代物流中心,形成長株潭、岳陽、懷化、衡陽四大區域性物流中心。加大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生產性服務業跨地區兼併重組,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集中化、大型化、專業化。
四、強化新型工業化的保障措施
1.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以增強企業競爭力為重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全面完成省屬國有企業改革。堅持以產權多元化為核心,加快國有企業重組,發揮大企業、大集團的放大效應和疊加效應,整合提升,做大做強。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加大外引內聯力度,與國際戰略投資者、與中央大企業、與民營企業對接合作,大力發展各種混合所有制經濟。通過產權轉讓、股權轉讓、增資擴股等多種形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樣化、企業經營者選聘市場化。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實現規範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法人治理結構規範化與治理水平提高。完善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和薪酬分配製度,逐步建立業績考核和薪酬分配與國內行業先進企業對標管理的評價機制。進一步健全國有資產監管組織體系和政策法規體系。
2.擴大招商引資。全方位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主動對接國際和國內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主動融入東中西互動的開放格局。圍繞新型工業化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重點引進世界500強、港台大企業、中央大型企業和國內大型民營企業等來湘投資。鼓勵私募股權投資,吸引風險投資基金、創業基金等投向我省工業項目建設。全面創新招商引資理念和機制,突出產業集群招商,充分利用“中博會”、“珠洽會”等招商引資平台,著力引進先進制造業大項目、高新技術項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項目和生產性服務業項目。加強對引進重大項目的跟蹤協調和服務,促進項目儘快投產達效。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開展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充分利用境外技術、信息提升企業綜合素質,運用境外戰略性資源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3.增加工業投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湖南省推進新型工業化專項引導資金,採取重大項目貸款貼息、中小企業投資融資擔保、科技創新獎勵補貼等方式,每年有針對性地投向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省管各類專項資金,包括省高新技術產業引導資金、技術改造資金、信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農業產業化資金、優勢產業發展資金等,重點支持新型工業化建設項目。加大金融機構對新型工業化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對省重點新型工業化技術改造項目、產業集群技術改造項目,應根據國家投資政策和信貸政策的規定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商業銀行對有效益、有還貸能力的工業企業所需的流動資金貸款要優先安排、重點支持,對資信好的企業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額度。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加強對工業企業上市工作的協調服務,指導具備一定條件和規模的企業多渠道募集境內外資本,支持企業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和企業短期融資債券。加快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各級政府設立信用擔保專項資金,進一步建立健全融資擔保體系。鼓勵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每個市州都要創辦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有條件的縣市區也要積極創辦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
4.鼓勵創新創業。立足我省的科技、人才優勢,把核心技術、自主智慧財產權、知名品牌作為自主創新的方向,圍繞省內產業基礎和有競爭力的科技領域,重點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培育新興產業。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要逐步達到2%~3%,高新技術企業要達到4%~5%。省里對新成立國家級研發中心給予100萬元的獎勵,對新成立的省級研發中心給予50萬元的獎勵。發展總部經濟,鼓勵國內外大企業到湖南設立總部、採購中心和研發中心。加強品牌建設。強化政府採購政策的導向效應,建立激勵自主品牌建設的省內名牌產品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對新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企業可給予50萬元的獎勵。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開發、示範和推廣,對廢水、廢渣、廢氣的綜合利用,按有關優惠政策予以稅收減免。支持全民創業,加大對自主創業的政策扶持,擴大小額創業資金貸款擔保規模,鼓勵各類人員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創建創業園。
5.強化人才支撐。堅持市場化和職業化方向,建立有利於優秀企業家脫穎而出的培養和選拔機制,不拘一格使用優秀企業家,促進優勢資產、優勢資源向優秀企業領軍人物和優秀管理團隊集聚。實行股權獎勵、優惠購股和期權激勵,讓企業家的智慧和創造價值得到尊重和體現。引導企業建立有利於人才選拔任用的新機制,培養造就一大批熟悉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高素質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建設技術工人專業培訓基地,培養一大批具有一定技能的產業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加強人才資源引進開發力度,鼓勵引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到我省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博士、正高職稱人才,一定要按有關政策從優落實政治、經濟待遇。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6.最佳化發展環境。最佳化政務環境,建設服務型政府,嚴格執行政務公開、服務承諾等制度,大力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辦事效率;建立和完善重點工業項目審批的綠色通道,實行行風評議。最佳化執法環境,規範執法行為,加強執法監督,堅決整治亂收費、亂罰款等行業不正之風。加強基礎設施和要素市場建設,保障新型工業化發展需求。破解工業發展特別是重大項目用地等方面制約因素,按照用地向工業傾斜的原則,保證重大工業項目和重點園區的用地。
五、切實加強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組織領導
1.配強領導力量。成立省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省新型工業化有關工作指導協調,制定全省推進新型工業化整體規劃並組織實施,調度重大項目建設,研究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各級黨委、政府也要成立相應領導機構,加強各級黨委政府抓工業的領導力量。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工業,黨政領導要加強對工業工作的領導和協調,聯繫重點項目和骨幹企業,及時解決工業經濟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組織部門要從大中型企業、省直有關部門、相關高等院校有計畫地選拔一批懂經濟、熟悉工業的中青年優秀幹部充實基層領導崗位。
2.建立考評激勵機制。建立新型工業化統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專門的統計和評價指標,把新型工業化的各項目標任務分解量化到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建立目標考核辦法,制定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由各級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領導小組嚴格實施考核並兌現獎懲。把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謀工業、抓工業”的績效納入考察領導幹部個人和班子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幹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3.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門要切實增強全局意識,統籌協調各種資源,有機整合各種力量,研究制訂支持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部門領導協調聯繫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解決推進新型工業化中的有關問題。加強督促檢查,定期通報新型工業化的進展情況。
4.營造良好氛圍。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在全社會形成新型工業化是實現富民強省第一推動力的共識。加強對工業政策法規、重點優勢企業、名優特新產品和先進典型人物的宣傳,大力表彰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家、科技人員和經營團隊,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