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是隸屬於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的學術研究機構,以湖南地方史為主攻方向,同時兼及全國共同性歷史問題的研究,培育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老專家,創造出了一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科研成果。

歷史沿革,科研隊伍,科研成果,

歷史沿革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前身是1956年創建的中國科學院湖南歷史考古研究所,後改稱湖南省歷史考古研究所。1969年,湖南歷史考古研究所同湖南省哲學研究所合併。1974年恢復時更名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下設古代近代史和現代史兩個研究室。1980年在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的基礎上擴建成立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仍設古代近代史和現代史兩個研究室(均為處級單位)。1983年兩個研究室合併成立歷史研究所。

科研隊伍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人員流動較大,其中規模最大時近30人。現有科研人員11人,其中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1人,助理研究員6人。現任所長王國宇,副所長郭欽。

科研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自1956~2006年間,歷史所科研人員撰寫的著作(包括工具書、普及讀物、企業和社會調查)、譯著和編輯的論文集、資料集以及整理的古籍等,已出版發行達1000餘部(種)近400本(卷、冊)。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戰爭史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以及省級有關報刊發表論文1000餘篇,不少文章因觀點新穎論證詳實而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詳摘、觀點摘要和複印。
一、專著(包括譯著、工具書、普及讀物)
50多年來,歷史所獨立完成和以歷史所為主與其他單位合作完成的專著約50餘部,主要有《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記述》、《湖南通史》(三卷本)、《湖南省志·人物誌》(上下卷)、《中國苗族通史》、《苗族文化史》、《湖南民族關係史》(上卷)、《中國歷代反貪全書》、《辛亥革命前後湖南史事》、《辛亥風雲人物鉤考》、《左宗棠傳論》(合作)、《近代湖南社會變遷》、《湖南抗日戰爭史》、《湖南自然災害年表》、《當代湖南簡史》、《當代中國的湖南》、《湖南歷代人名詞典》、《湘西土司輯略》、《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合作)、《新民學會》、《馬日事變》、《秋收起義和向井岡山進軍》、《長征前的賀龍同志》、《湘鄂贛蘇區史稿》(合作)、《林伯渠傳》(合作)、《夏明翰》(合作)、《陳為人傳》、《北伐戰爭在湖南》、《尚書今譯》、《楚滅國考》、《楚源流史》、《百越源流史》、《南蠻源流史》、《炎黃源流史》、《楚國經濟史新論》、《為官之道》(合作)、《民國軍閥史記》(7卷本)、《和諧中國》(合作)、《湖南通鑑》(合作)、《歷代寓湘人物傳略》等。翻譯出版的有:《黃興與中國革命》、《革命與改良》、《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等。
歷史研究所許多著作是該領域的拓荒之作,如《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記述》一書,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湖南地方志書,曾於1959年、1979年、1980年三版其書,總印數超過12000冊。由伍新福、劉泱泱、宋斐夫主編的180餘萬字的《湖南通史》(三卷本),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和民族諸多方面,系統地概述和再現了湖南從遠古至現代的發展史。該書1994年出版問世後,榮獲湖南省第三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第三屆湖南圖書獎。楊世驥先生的專著《辛亥革命前後湖南史事》一書,從浩如煙海的各種書報中疏理爬剔史料,歷盡千辛萬苦終成其書,1958年出版,1982年經劉泱泱研究員修訂再版,成為研究湖南辛亥革命史必備的參考書。伍新福研究員在數十年研究基礎上撰寫的《中國苗族通史》一書,填補了中國苗族史研究領域的一個空白,先後榮獲全國第七屆圖書獎,貴州省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著作一等獎、湖南省第二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劉泱泱研究員著的《近代湖南社會變遷》一書,亦填補了湖南社會史研究的一項空白,該書1999年獲中南五省區人民出版社優秀社科圖書獎,同年又獲湖南省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我所原領導楊慎之翻譯出版的《黃興與中國革命》、《革命與改良》、《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等,向以譯文準確、文字生動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所稱讚,顯示出作者貫通中西學的深厚功底。何光岳研究員以研究中華民族源流史享譽國內外,迄今已出版《炎黃源流史》、《東夷源流史》、《南蠻源流史》、《百越源流史》等各種源流史及其它著作共37部,其《商源流史》獲湖南省第四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漢源流史》獲湖南省首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周源流史》獲湖南省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蕭棟樑、余應彬二位研究員合著的《湖南抗日戰爭史》,在研究地方抗戰史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榮獲湖南省第四屆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由歷史所人員集體編寫的《中國歷代反貪全書》,全面收錄了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的中國歷代反貪事例、反貪法規與反貪言論,是一本學術性、理論性與資料性兼備的著作。以唐伯固、莫秋賢二位研究員為主,並有外單位同志參加編寫的《當代湖南簡史》,較全面系統地記述了湖南省從1949年和平解放,到1995年完成“八五”計畫建設共47年的歷史,是第一部反映當代湖南的史書,獲湖南省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優秀獎。呂芳文研究員與人合作的《夏明翰》,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夏明翰的一生,史料真實、準確。1986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改拍成彩色故事片《夏明翰》,1992年獲湖南省首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被共青團湖南省委、省教委列為革命傳統教育書籍,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呂芳文撰寫的《陳為人傳》獲湖南省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優秀獎。由歷史所劉晴波等人為主編寫的《三湘英烈傳》獲湖南省首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在湖南黨史方面,劉夢華、劉晴波、宋斐夫、呂芳文、陳珠培、余應彬、王國宇等撰寫的林伯渠、周谷城、楊度、夏明翰、郭亮、李啟漢、陳佑魁、彭璜、夏曦、黃靜源、何寶珍、彭紹輝、何昆、陳瑾昆、段蘇權、陳為人、伍雲甫、袁仲賢、彭述之、謝華等數十個湘籍黨史人物的研究性傳記,計近百萬字,為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二、文集(包括古籍整理文集、史料集、論文集)
古籍和歷史資料的整理是歷史研究所科研工作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這項工作不僅需要廣博的知識,而且需要持久地毅力和細緻入微的鑽研精神。50年來,歷史研究所整理出版的古籍(含歷史人物文集)有10餘種之多。如:《左宗棠全集》、《黃興集》、《黃興集外集》、《陳天華集》、《宋教仁日記》、《唐才常集》、《自立會史料集》、《楊度集》、《秦力山集》、《陶成章信札》、《魏源詩文選注》等。其中,由歷史研究所主要負責的國家古籍整理重點項目《左宗棠全集》,整理工作從1983年立項開始,歷經10餘年,最後以洋洋15冊770餘萬字面世。該書由嶽麓書社從1986年起作為重點圖書陸續推出以來,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曾參加香港中國優秀圖書展。1992年獲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二等獎,1998年獲第四屆湖南圖書一等獎。由楊慎之、劉晴波主持編輯,198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黃興集》,是國內有關黃興研究的第一本資料專集。《黃興集》和其後由劉泱泱、陳珠培、劉雲波編輯整理的《黃興集外集》成為研究辛亥革命與黃興的兩本非常有分量的資料書和參考書。劉晴波主持,周國興、陳珠培、唐伯固等參加編輯整理的《楊度集》獲湖南省首屆優秀社科成果優秀獎,為研究楊度這一複雜的歷史人物提供了較為詳細的、可信的第一手資料。由劉泱泱等主編的論文集《黃興思想及活動述評》獲湖南省首屆社科優秀成果優秀獎。
收集、整理、彙編有關史料並及時將其結集出版,是歷史研究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在歷史研究所成立後的五、六十年代,到省內外收集有關湖南的歷史資料,一直是歷史所的一項重要工作。第一代歷史所人員收集的上千萬字的歷史資料,其中有手抄的數百萬字資料,成為歷史所彌足珍貴的傳家寶。在收集、彙編的同時,由歷史研究所主持或編輯出版的資料、論文集約有20餘種。主要有《湖南歷史資料》(1~14集)、《中國近代史百題》(上、下冊,合作)、《五四運動時期湖南人民革命鬥爭史料選編》、《五四運動在湖南》、《湖南革命史資料集》、《湖南工運史資料選編》(1~4冊,合作)、《湖南青運史資料選編》(1~5冊,合作)、《楚史與楚文化研究》(合作)、《苗族史文集》、《苗族文化論叢》、《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黃興研究》、《一代哲人——李達》、《謝華集》、《魏源思想研究》、《禹之謨史料》、《左宗棠研究論文集》、《辛亥革命新論》、《近代中國教案新探》、《魏源與近代中國改革開放》等。其中《湖南歷史資料》,曾以季刊的形式於1958年起公開出版發行,其中刊載了一大批有關湖南的珍貴歷史資料。此書一出,即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於刊發資料的原始性、準確性,該資料叢刊至今仍是國內外有關學者研究湖南乃至中國近現代史的必備參考書。劉晴波、賈維誠、劉泱泱等同志合作編選的《中國近代史百題》,80萬字,該書選取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報刊上發表的有關近代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供讀者研究參考,1983年、1984年兩版其書,總發行數達到13萬餘冊。楊慎之參與主編、劉泱泱負責具體工作的《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的出版,對於獎掖史學青年,功不可沒。
目前,歷史研究所以湖南地方社會經濟史(含湖南當代史)、中國近現代史為主要科研方向,併兼及全國有關史學問題的研究,承擔了一系列的省部級課題。紮實的專業修養,良好的研究環境,平和的學人心態,以及歷史所人半個世紀以來積累的豐富地方史資料,為他們在歷史研究這塊肥沃的土地上開花結果,成就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