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株洲第二中學
- 英文名:No.2 Middle School of Zhu Zhou Hu Nan
- 簡稱:株洲二中
- 校訓:追求卓越
- 創辦時間:1955年5月24日
- 所屬地區:湖南省株洲市
- 類別:公立高中
- 主要獎項:湖南首批掛牌的八所重點中學之一
發明家搖籃
中央教科所實驗學校
青少年科技發明活動示範基地 - 現任校長:曾湘漳
- 知名校友:鄧小鐵
- 地點:株洲武廣新城炎帝大道東
- 校訓:追求卓越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硬體設施,辦學規模,師資力量,辦學成果,學生成績,教師榮譽,學校榮譽,文化傳統,校訓,校風,校歌,社團,領導班子,校園環境,
歷史沿革
學校創辦於1955年5月,原址在株洲市賀嘉路13號,占地面積60畝
1957年,被湖南省教育廳確立為省屬重點中學
1968年12月株洲二中被改名為株洲市麻紡廠“五·七”學校
1969年9月校名恢復為株洲市二中
1996年,整體搬遷至株洲市天台路33號,占地面積130畝
1989年,被確認為湖南省首批五所實驗中學之一
1992年,成為全省首批評估掛牌的八所省重點中學之一
1996年整體搬遷至株洲市天台路33號(現更名為珠江南路518號)
1999年,舉辦了股份制學校--湖南省株洲景炎實驗中學。
2000年,正式啟動申報國家級千所示範性高級中學
正在組建株洲市二中教育集團,實行優質資源擴張,以滿足人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多元需求。學校有49個高中教學班,學生3000多人。
2014年9月1日搬遷至武廣新城,比鄰栗合路,垂直於炎帝大道200米遠。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新校區投資5.8億,校園占地面積248畝,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可容納72個班,3600餘名學生就讀。學校配備國際一流的教學設備與生活設施,功能設施。
學校有完備的教學設施,所有教室均配備光纖寬頻網路,學校有多功能教學平台,生化數位化實驗室、物理奧賽實驗室、生物組培室等超標準實驗室。
學校有最完善的功能室,包括“最前沿”的國防創新教育中心,“最珍稀”的生物標本館,“最國際范兒”的國際多元素質館,“最超前”的科學探究館,“最典雅”的國學館,“最清新”的心理健康活動中心,“最休閒”的教師書吧,“最動感”的地理功能室。能最大限度滿足教學和學生社團活動需要。
辦學規模
截止到2004年11月,學校有49個教學班,學生2954名。
師資力量
截止到2004年11月,學校198名專任教師中,有在崗特級教師6人,正高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102人,市學術技術帶頭人3人,市學科帶頭人33人,參加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5人,研究生4人,參加研究生學歷培訓65人。全國、省、市級勞動模範各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全國優秀班主任1人,各項指標名列湖南省示範性中學前列。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高考成績
2014年,學校同學奪得株洲地區理科狀元和文科狀元。600分以上人數達127人。文、理科及藝體專業生成績繼續保持全市領先地位。2014年我校947人參加高考,一本上線率69.7%,二本上線率91.9%,純文化一本上線人數突破500大關,達505人,其中,理科純文化一本上線人數340人,文科純文化一本上線人數165人,藝術一本上線人數144人。
2015年,學校同學奪得株洲地區理科狀元和文科狀元。文、理科及藝體專業生成績繼續保持全市領先地位。一本上線率為62.6%,二本上線率為92.2%,理科純文化一本上線人數338人,文科純文化一本上線人數108人,藝術生一本上線人數為118人。
科技競賽
姓名 | 比賽名稱 | 獲獎情況 |
---|---|---|
夏芷君、張馨元 | 湖南省青少年桌球錦標賽 | 女子甲組雙打冠軍,國家一級運動員 |
方天俊、卿雯 | 湖南省青少年桌球錦標賽 | 男子甲組雙打亞軍,國家一級運動員 |
丁祖賢 | 2015年中國青少年英語能力大賽湖南省決賽 | 個人全能金獎 |
顏璟軒、龍倩茜、譚德元 | 第36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 一等獎 |
競賽成績參考資料 |
教師榮譽
該校名師薈萃、專家會聚、師資力量雄厚。現有高中專任教師164人,市學術技術帶頭人3人,市學科帶頭人33人,參加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5人,研究生4人,參加研究生學歷培訓65人。以上指標均名列全市中學之冠,他們有當年聲播域外曾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國際素質教育論壇》的張天如等專家級全國優秀教師,有國際學術講壇、參加國家課程標準研製的黃國雄等國家級專家,有王開和、匡傳榮等享受政府津貼的株洲市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教研、教改風氣功十分濃厚。
學校榮譽
1957年8月,株洲市二中被湖南省教育廳確立為省重點中學,1989 年被省教育廳批准為湖南省實驗中學,1992年,省教育廳對省屬重點中學進行複查,株洲市二中成為首批掛牌的八所重點之一。同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首批“湖南省培養優秀體育運動後備人才重點學校”,1995年由省科委、省知識產權局、省發明協會聯合授予該校“發明家搖籃”稱號,1998年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確定為“中央教科所實驗學校”。同年,被省科協、省教育廳確定為首批“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動示範基地”,被市政府確定為株洲市園林式單位,2000年被教育部確定為首批“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2003年被湖南省教育廳確定為“湖南省示範性高級中學”,2006年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確定該校為“青少年科技發明活動示範基地”。全國首批中央教科所實驗學校、全國現代教育實驗學校、全國創造教育先進單位、全國電化教育先進單位、全國勞技教育先進單位、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先進單位和湖南省軍訓工作先進單位、湖南省文明衛生先進單位、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動示範基地、“小發明家的搖籃”、株洲市雙文明建設紅旗單位、株洲市園林式單位,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學校現有近4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00多人。該校以創新教育為特色,創新教育列入學校校本課程,學生獲國際發明金獎2項、銀獎3項、銅獎5項,全國金獎25項、銀獎17項、銅獎42項,連續15屆在湖南省青少年創新大賽中獲一等獎,有15名學生因在創新大賽獲一等獎保送進入清華、浙大、中南大學等10所重點高校。早在1990年—1991年《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湖南日報》均在頭版頭條新聞對株洲市二中科技創新教育進行專題報導,中央電視台多次對該校科技創新活動進行過專題報導,1998年《中國科普萬里行》百家新聞採訪團來該校採訪。先後有俄羅斯發明人聯合會等六個國家代表團來這裡考察,1991年中國發明協會武衡會長來這裡考察並有9名科學院、工程院的院士先後來這裡指導,該校1990年成立了中學生髮明協會,現是湖南省發明協會直屬的唯一中學生分會,在校會員有1700多名,世界五大洲都有該校發明協會的老會員。多年來,該校為清華、北大、復旦、南開等名牌和著名高校輸送人才逾萬,學校高考升學率穩定在90%以上,高考成績一直穩居全市第一,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5年,有鄧小鐵、吳政、李曉芸、何藩、於芙蕖、駱嫻梅、湯英等19名學生奪取株洲地區理科第一,有馬睿衡、馮婧時等6名學生奪取株洲地區文科第一。1999年該校學生許岑珂以705分的高分勇奪湖南省理科第一名,1996年以57.06%的本科上線率名列全省第一;該校奧賽、體藝成績也位居全省前列,在株洲市具有絕對領先地位,先後有400多人次在奧賽中獲省級以上獎勵,近幾年來,株洲市因學科競賽而取得保送資格的學生全部出自該校,另有100餘名體育尖子升入高學校或入選省隊、國家隊集訓。在湖南省第三屆重點中學文藝調演中,該校節目獲器樂類一等獎第一名和舞蹈類一等獎第二名。同時,該校科技小發明捷報頻傳,科技發明成果,在國際國內獲獎500多項,16項發明成果獲國家專利,4名學生進入《世界發明家辭典》,11名學生列入《中國發明家辭典》,成為了國際、國內三十多家媒體爭相的報導的對象。
文化傳統
校訓
追求卓越
校風
嚴謹、和諧、生動
校歌
《譜寫那燦爛的篇章》
天台山(奔龍山)下,湘水湯湯,二中校園閃爍光芒·····
南楚學子,濟濟一堂,學子濟濟一堂。
今天在這裡汲取知識的雨露,明天去擔當社會的棟樑。
面向現代化,我們充滿信心。
面向世界,我們充滿力量。
啊······同學們,讓我們努力學習。
啊······同學們譜寫那燦爛的篇章,譜寫那燦爛的篇章······
天台山(奔龍山)下,湘水湯湯,二中校園閃爍光芒·····
南楚學子,濟濟一堂,學子濟濟一堂。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行為有章,創一流中學教壇樹榜樣。
振興中華我們勇於獻身,面向未來我們勇於較量。
啊······同學們,讓我們努力學習。
啊······同學們迎接那動人的輝煌,迎接那動人的輝煌······
(註:括弧內容為舊校區時期的歌詞)
社團
學校成立了包括湖南省發明協會株洲市二中分會、株洲市二中信息協會、藍天文學社、株洲市景炎藝術學校,市二中體育俱樂部等在內的共100餘個社團,建立了具有二中特色的多元人才培養機制,各社團充分利用課餘開展活動,鍛鍊了學生的能力,開發了學生智力,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部分社團名錄:
英語俱樂部、光影社、國旗護衛隊、發明協會、心理協會、藍靛頦、青年志願者社團、Sept動漫社、電子部落、藍天文學社、美術社、校廣播站、街舞社、音樂表演社、體育俱樂部
領導班子
校長:曾湘漳
黨委書記:張輝
副校長:李學紅
副校長:趙振翔
紀委書記:黃國雄
工會主席:唐曦之
校園環境
新校區選在奇異秀美的連綿山體之中,以“當代書院”為設計理念,遵循中國古代書院的文化理念,借鑑國外著名學府的院落模式,以“院落”模式布局校區,打造出一個既具古代書院的幽靜雅致、又有現代氣息的山水校園。年內,長江西路、栗雨南路將全面拉通,公交公司增開T60路區間公車,方便學生通勤。
校園景觀由“生態綠廊--楔形綠地--景園”三個層次組成。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綠地面積接近4萬平方米。遠看,在連綿山體之中,校園地勢錯落起伏,小橋流水,綠色廊道加上紅褐色的外牆,頗有大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