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蓮花山旅遊區位於江南古城鄂州市,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洋瀾湖畔,是湖北省著名的省級涉外旅遊風景區,占地面積600餘畝,共有人文景觀30多處,尤以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文化碑林——蓮花山碑林而聞名遐邇。蓮花山旅遊區2003年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2004年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區。
特色景點
蓮花山,山連九峰,狀若金蓮初開,獨展靈秀,故而得名。這裡三面環湖,通匯長江,山巒疊翠,煙波浩渺。蓮花山,湖山壯美,人傑地靈。相傳三國時吳王孫權曾在此設觀星台,歷代佛道大師選擇此地修真。歷代文人如屈原、陶淵明、黃庭堅、蘇東坡、丁鶴年等曾流連於此,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洋瀾湖,古稱南浦,三國時東吳大都督周瑜曾在此督練水軍。元代隱士丁鶴年有詩描寫其夏日風光:“南浦幽棲地,當門庵畫開;青山入雲去,白雨渡湖來。石潤生龍氣,川光媚蚌胎;芙蕖三百頃,何處著炎埃。”
蓮花山風景區既有江南園林的靈秀端雅,又融北方園林的宏偉瑰麗。亭台、樓閣與湖光山色互相映襯,雕樑畫棟,流光溢彩。眾多的景觀是秀與雄的神奇結合。秀,充滿江南山水的靈氣和柔情,晨曦夕照,晴雨霧雪,柳暗花明,無不是一幅幅寫意山水畫。雄,是建築的雄奇瑰麗和龍的雄健。蓮花山上的龍,或騰雲駕霧,攪海翻江,或橫空出世,叱吒風雲,形態各異,生動傳神。
蓮花山不但廣植天下名蓮,還融入到建築物的造型、彩繪、雕塑之中,清新爽目,聖潔高雅。遊覽時置身蓮花叢中,處處可見“龍”的景觀,漫步山水之間,馳懷悅目,樂趣自生。
接龍台
這裡有堪稱“天下第一龍”的接龍台,兩條巨龍飛動于洋瀾湖畔;江南第一塔元明塔,聳立福壽山巔。祈福堂、稻香閣、和字壁、九龍壇、通天橋、長生路、啟明宮、迎風亭……山重水複,樓閣如雲,與山水花木融為一體,錯落有致。景區內遍布的泉並賦予靜態建築以活潑的靈性,有靈龍濟月、清心泉、靈龜吐液、天龍煥日、神農泉、智慧泉、龍泉、吳公泉。尤其是萬寶海中碧波蕩漾,清荷生香,更是引人入勝。
長壽路
蓮花山是一個匯集傳統文化精萃的文化勝地。長壽路800米龍牆上百幅
浮雕,為歷代以來孝敬父母勤學苦讀、立功報國、為民造福的傑出人物故事,略展5000年文明的輝煌。
蓮花山上的蒼松翠柏之間,分布著八組塑像,既有人文始祖三皇,也有智慧的化身姜子牙、諸葛亮、張良、劉伯溫和令貪官污吏膽寒的包公。
巍巍青石碑,記載著先賢的業績,也從歷史唯物的高度,重新闡釋著這些傳統道德的時代內涵,闡揚中華民族千古相傳的精神之魂。蓮花山碑林匯儒、釋、道、醫、武於一體,歷代繪畫書法珍品與當代名家墨跡包容兼收,集中體現了人類文化的發展。
祈福堂
祈福堂建在蓮花山坳的一場平地上。傳說,晉代煉丹家葛洪曾雲遊於此,覺得此山坳得天地靈氣,終日含煙拂綠,泉水淙淙,蓮花山上林木蔥蘢,百草茂盛,品種眾多,是修行、煉丹、治療濟世的福地,故在此結廬煉丹數年。後來,一位很有修為的僧尼看到此處蓄泉成池,池中自生蓮花,晝開夜合,四季不敗,認為此處獨具靈秀,便建了一座蓮花庵。故蓮花山因此而得名。
和字壁
和字壁“和”字壁共有四方八面,每個方向都刻著一個金光閃閃的“和”字,還有一段銘文,對“和”的涵義進行多方面的闡述。它展示了中國人“和為本,和為貴”的養生處世之道,揭示了“人與自然,人與萬物”相生相處之理,寓意雋永,耐人尋味。
元明塔
素有“江南第一塔”美譽的元明塔,1993年7月7日奠基,1995年10月28日落成,塔高80米,為八角形樓閣式塔,出土十一層,層層飛檐翹角,覆蓋著金色琉璃。正中的空心柱通天貫地,為元明塔獨有。塔體潔白,與金色飛檐交相輝映,色彩鮮明和諧,巍峨挺秀,飛檐之下,托以雲龍斗拱,二至十一層,每層用24個斗拱,每個斗拱由三條雲龍組成,一層為40個三雲龍斗拱和48個單雲龍拱。共有雲龍888條,其中有88條琉璃金龍雄踞射脊之上。一層八根朱紅柱上,八條金龍合抱,彩雲環繞,神態各異,其中東、西面各有一條鳳尾龍,遙相呼應。登臨此塔,憑欄環眺,極目楚天。
碑林
蓮花山碑林氣勢宏大,結構獨特。碑林總體設計以旅遊區內的白猿山山勢架構為基礎,依山就勢,周圍建長365米的圓形碑廊。凌空鳥瞰,碑林呈現彩色立體模型,整座碑林形成半球體建築,宛如群龍盤繞,極富動態感,蔚為壯觀。外圈由黑色碑廊環繞,八條紅白二色陰陽碑廊蜿蜒而上,遠觀如群龍騰雲。匯通山頂正中的中心閣。碑廊總長3640米。中心高閣聳立山巔,圓形三重檐,蓋金黃琉璃瓦,頂為金蓮托起金球。陰中陽、陽中陰碑亭對稱分列南北,日月並明。蓮花山碑林氣勢雄偉,造型獨特,具有東方哲學包羅天地,融聚古今的深邃意境。蓮花山碑林四周,蓮花山群峰聳翠,元明塔高出重霄,洋瀾湖碧波浩渺,接龍台脈貫長江,江山勝景,華夏文明,盡成畫卷。
蓮花山碑林匯儒、釋、道、醫、武於一體,歷代藝術珍品,民間藏寶,當今名家墨跡,西方科技精華包容並收,熔高超的書畫藝術與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爐,集中展現人類文化的發展。對傳統經典<四書> 、《金剛經》、《心經》、《無量壽經》、《道德經》、《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經> 、《孫子兵法》等均全文勒石;西方科學經典、科學家像也擇其精華,鉤玄提要。蓮花山碑林系列作品和繪畫作品多,歷史跨度大,給人以強烈的藝術震撼力。如《論語畫解》刻石53塊,《法界源流圖》刻石95塊,《淳化閣法帖》刻石98塊,《浮圖大觀》刻石105塊,《周易畫傳》刻石448塊,<中華勝景圖>刻石170塊,《五百羅漢圖》刻石500塊等等。規模浩大,工程艱巨,集腋成裘,乃成文化之寶山,智慧之海洋。
蓮花山碑林還是一座歷史博物館, <華夏銅鏡集錦> 、《隨州編鐘》等許多作品形象地展現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程。中華民族璀璨的青銅文化在世界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銅鏡是青銅文化的傑出代表。《華夏銅鏡集錦》集中了古代銅鏡中的精粹,從最早的距今四千多年的齊家文化的七角星紋鏡起,到西周的動物紋鏡、春秋時的幾何紋鏡、戰國雲錦紋鏡、雲龍鏡,到唐代的花鳥飛天鏡,纏枝花紋鏡,直至清代的八仙過海紋鏡,藝術風格從遠古的古樸奔放到盛唐的富麗浪漫直至清代的繁華精美,生動地反映古代鑄鏡工藝由簡樸到精美的發展歷程,豐富的內涵反映出各歷史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隨州曾乙侯編鐘是我國成組出土編鐘數量最多、重量最大,鑄造最為精美的一組,充分展現先秦楚文化的輝煌,也是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蹟。 <隨州編鐘>圖譜重現了編鐘全貌,對研究音樂史、科技史、工藝美術和古文字學都有重要的價值。
蓮花山碑林不僅收集了歷代書畫名家的傳世之作,也使不少民間藝術瑰寶、國家級文物得以展現於世,如<七十二候印譜> 、《百字萬態圖》、《清明上河圖》、日本<源氏物語>圖譜等藝術珍寶,一時鹹集。 <法界源流圖>源於宋代《大理國梵像卷》,系大理王段智興命畫工所作,歷經宋、元、明、清500餘年,至清乾隆年間入貢皇宮。乾隆皇帝視為珍寶,命宮廷畫家丁觀鵬在“四大活佛”章嘉國師指導下整理、臨摹,歷時數載,於1767年完成。原本現藏於吉林省博物館。畫卷場面宏大,描繪精細,色彩絢麗,形象繁多,既有佛教諸宗派的人物形象,也有動物、植物和各種佛具法器,人物神態生動,形神特質千變萬化,代表了清代工筆人物畫和佛像畫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我國藝術史上的奇珍。<曹氏風箏圖譜>為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所繪。圖譜圖樣精美,技藝精湛,堪稱藝術珍寶。抗日戰爭期間,這一國寶流落日本,幾經劫難,重見天日,實足珍貴。<御題棉花圖>也是蓮花山碑林的鎮山之寶之一,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承觀將當時棉花生產的全過程,包括播種、灌溉、耘畦、采棉、收販、軋制、紡線、織布等繪製下來,進貢皇宮後,乾隆皇帝十分高興,親筆為每幅畫題詩作序。作品圖文並茂,堪稱古代科技與藝術結合的上乘之作。蓮花山碑林更是一座用無數大德志士心血凝聚的歷史豐碑。從潑墨揮毫的書畫家、民間藝術家,到出謀劃策的文史專家、工程師,從奉獻瑰寶的收藏家,到為碑林徵集作品四處奔波的普通人,從贊助捐資的華僑、社會賢達到奉獻工薪的打工者,乃至僅能拿出節衣縮食兩元錢的貧困山區八十高齡的老人,無不展現炎黃子孫為弘揚民族文化無私奉獻的一片丹心。他們的功績已永遠載入歷史,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泰國曾文穆先生為碑林大門主體碑上的題字貼金,捐贈金箔三萬張。日本國株式會社會計事務所董事長小林正樹先生寫道:“碑林將人類創造的文化遺產用碑林形式永遠地留給後世,接觸這一崇高理想,我深表敬意,深受感動,特贈送<源氏物語畫卷>54幅,這將成為今後日中友誼的偉大足跡。蓮花山碑林前端正北,三座巨碑巍然屹立,正中碑石高9.8米,重達73噸,底座雕刻流雲蓮花、二龍戲珠圖案,碑體上由著名書法家武中奇題字,兩側碑石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炳森題寫。
蓮花山碑林規模宏大,刻碑萬塊,為國內現有碑林之最。碑刻內容題材廣泛,薈萃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精華,包羅儒釋道醫武諸子百家、現代科學、中文外文、書畫結合,對其他碑林罕有的民間藝術、美術作品、銅鏡等均收集刻碑。大型系列作品眾多,如五百羅漢圖、中華百塔圖、法界源流圖等。
碑刻內容匯集儒、釋、道、醫、武於一體,歷代藝術珍品、民間藏品、歷代書法代表作、當代名家墨跡包容並收,集中體現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力求繼承傳統文化精華,又融會時代精神,將高超的書法藝術與精湛的雕刻藝術融為一體。對傳統經典《四書》、<金剛經> 、《心經》、《無量壽經》、《道德經》、《茶經》、 <孫子兵法> 、《神農本草經》、《離騷》、《九歌》等名作全文勒石,規模浩大。
蓮花山碑林系列作品和繪畫作品多,歷史跨度大,給人以強烈的藝術震撼力,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特色。如《論語畫解》刻石53塊, <法界源流圖>刻石95塊, <淳化閣法帖>刻石98塊,<浮圖大觀>刻石105塊, <周易畫傳>刻石448塊,《中華勝景圖》刻石170塊,《五百羅漢圖》刻石500塊等等。《論語畫解》是台灣畫家江逸子先生以溫婉秀雅的筆墨,就其對《論語》參悟的心得精心繪製,北京《人民畫報》雜誌社孟慶利先生得友贈此畫冊後,轉贈元極碑林,並徵求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女孔德懋女士意見,孔女士欣然題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齊刻入碑林。《周易畫傳》是畫壇巨匠李苦禪先生之子、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李燕教授歷經三十個春秋、苦心孤詣的著作,經中國周易學會顧問、武漢大學教授唐明邦先生推存刻碑,唐教授認為《周易畫傳》對<易經>卦爻辭作了詮釋,多角度展示《易經》豐富的文化內涵,充分體現出東方文化奇葩——《周易》的奇思妙意,足以勒石碑林,垂教永遠。
蓮花山碑林還是一座歷史博物館,《華夏銅鏡集錦》、《隨州編鐘》等許多作品形象地展現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程。
六合園
位於蓮花山北麓的六合園,占地4000多平方米,建於1992年6月。園中匯集東西南北、天上地下珍禽異獸,故名“六合園”。園內地勢南高北低,背面地勢低洼處建“聚寶池”,池中九曲橋環蓮花亭,造型別致。環池高處順地勢建有猴山、鹿苑、龜池、鶴亭。園內飼養金猴、壽鹿、仙鶴、靈龜、寶馬,池內放養海狸、金鯉,各具靈性,是景區內的一道亮麗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