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即華中師範大學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是在華中師範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湖北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的基礎上於2012年11月新組建的、一個以綜合性社會科學研究與實際套用為主的科研教學機構,致力於中國社會科學的國際化、規範化、本土化,推進學科建設體系完善、學術觀點創新和協同創新套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 外文名:Hubei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CCNU
  • 隸屬單位華中師範大學
  • 現任院長:蔣大國
  • 主要學科:區域經濟學、社會學、土管等 
學院介紹,目標宗旨,學科設定,組織機構,院長風采,人才培養,培養方向,培養方式,培養成果,

學院介紹

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是在湖北省委和省致府的大力支持和關心下,依託華中師範大學多學科及科研學術人才資源的綜合優勢,立足湖北,面向全國,凝聚政府與學校和社會各方力量,協同創新,深入研究湖北乃至全國經濟與社會熱點、難點與重點問題,而搭建起的一個具有獨立性、實體性、科學性的新型科研機構。研究院系華中師範大學直屬單位,人、財、物相對獨立。
研究院的成立,既是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與學科聚集智力優勢及黨政領導智慧與管理優勢,探索創新要素有機融合的新嘗試;也是積極推進政治體制和教育體制改革,實行政校結合、校企合作的新探索;還是充分發揮中高級領導幹部的豐富管理經驗、較高政策水平及專家學者知識理論優勢,有效整合創新資源,實施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突破。

目標宗旨

研究院立足湖北,面向全國,整合資源,堅持以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政策諮詢、教育培訓、理論探討、論壇交流為主,力爭通過3-5年的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重大問題研究交流中心和高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具體目標是:組織一批具有較高研究水平的專家和實踐管理者,從事重大課題研究探討和高端人才培養;科學建構經濟與社會發展問題研究的理論體系,努力為湖北培養一批經濟與社會發展理論研究和高層次套用型人才,建立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級管理人才和研究隊伍;創造一批理論研究成果,積極為湖北省乃至全國及其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建言獻策,提供智力支持。

學科設定

研究院招收社會學、公共管理學和管理科學與工程等3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其中,社會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有經濟社會學、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公共管理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有行政管理學、土地資源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有協同管理與決策,並在三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可以以項目形式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
研究院還招收政治經濟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土地資源管理、社會保障學、農業推廣碩士和社會工作等7個專業碩士研究生。

組織機構

研究院實行院長負責制,下設“兩會”、“三室”、“四部”、“五中心”。即,研究院機構設定以國家、地方需求為導向,按照“高效、靈活、有序”的原則,設立理事會、學術委員會;辦公室、資料室和編輯室;科研交流部、教學培訓部、項目信息部和人事財務部;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資源環境研究中心、城市經濟與社區管理研究中心、社會保障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
研究院聘請原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蔣大國教授、博導為院長;聘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教授和著名社會學家、中國社會學會名譽會長鄭杭生教授為名譽院長;聘請張紹焱教授為常務副院長、夏玉珍教授為副院長、劉聖歡教授為院長助理。

院長風采

院長蔣大國
蔣大國,女,漢族,1948年12月生於湖北隨州,華中師大在職研究生學歷,碩士。197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湖北省副省長,人大副主任。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
蔣大國院長蔣大國院長
個人簡歷:
1967.12—1971.1,高中畢業回鄉,曾任隨縣城郊區五四大隊會計、黨支部副書記;
1971.1—1973.10,在華中師範大學學習;
1973.10—1987.9,先後任共青團湖北省委辦公室幹部、科長、副主任、宣傳部長、副書記、省青聯副主席、主席;
1987.9—1991.5,任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局副局長;
1988.1—1989.1,在東北師大學習日語;
1989.1—1990.1,日本東京學習經濟管理;
1991.5—1993.7,任湖北省台辦副主任;
1993.7—1998.11,任湖北省婦聯主席、黨組書記;
蔣大國院長蔣大國院長
1994.8—1995.1,在中央黨校地廳級幹部進修班學習;
1995.9—1997.12,在華中師範大學在職碩士研究生學習;
1996.8—1997.8,在中央黨校中青班學習;
1998.11—2000.2,任鄂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
2000.2—2003.1, 湖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黨組書記;
2003.1—2008.1,湖北省副省長;
2008.1—2012.1,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2012.11至今,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
名譽院長鄭杭生
鄭杭生,男,1936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曾留學英國,主要從事理論社會學及其套用研究。現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社會學學科規劃和評審組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社會學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北京市社會學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
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個人簡歷:
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留校任教。
1981-1983年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進修社會學和現代西方哲學。以副研究員身份作訪問學者,進修社會學和現代西方哲學。
1984年受命創建人大社會學研究所、1987年建立社會學系。
1986年和1993年分別作為學術帶頭人建立“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碩士點和博士點,1998年建立社會學博士後流動站。
1987.9-1997.5曾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社會學系第一任主任,副校長。
1994.8-10,在美國杜克大學進行研究和講學。
1997.8-10,在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講學。
1998.4-1999.1,在日本立命館大學擔任客員教授,講學一學年。
2003年擔任為期八年的《奧運會總體影響項目〈OGGI〉》的首席專家;2004年開始擔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社會學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進行講學活動。
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北京市社會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社會學評審組召集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社會學評審組長,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分別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社會學方面的“七·五”、“八·五”、“十、五”重點課題、“九·五”重大課題。
所獲榮譽:
1.1987年11月《社會學對象問題新探》獲北京市中青年優秀科研成果獎;
2.1991年10月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榮譽證書;
3.1992年2月《社會學概論新編》獲北京市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4.1992年10月《社會學概論新編》獲國家教委“第二屆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5.1994年11月《社會運行導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基本理論的一種探索》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6.1995年6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堅持民主集中制》獲全國報紙理論宣傳1994年度優秀文章一等獎;該文還同時獲1994年度北京市屬主要報刊優秀理論文章一等獎;
7.1995年7月《社會運行導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基本理論的一種探索》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8.1995年10月<社會學概論新修>獲國家教委“第三屆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獎”一等獎;
9.1996年8月《關於21世紀中國社會學發展的幾點展望》一文獲“21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社會學歷史使命全國理論研討會”一等獎(中國社會學會);
10.1996年10月<人權史話>獲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1.1996年12月《分清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議會民主的界限》一文獲“全國第三次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入選證書;
12.1997年5月“社會學轉型理論的教學與套用”獲1997年普通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
13.1997年5月《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國國家與社會——從文化的角度看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協調》獲“走向21世紀的中國社會學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一等獎(中國社會學會);
14.1998年12月10日《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轉型》獲全國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15.1998年12月1日《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研究》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6.1999年6月《鄧小平與當代中國社會學》獲“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20年的回顧與新世紀前瞻”學術年會獲優秀論文一等獎(中國社會學會);
17.1999年7月《重在業績》獲人民論壇徵文三等獎;
18.1999年9月《社會運行導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基本理論的一種探索》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19.2000年9月《社會學中國化的幾個問題》獲“面向21世紀的社會學——2000年中國社會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20.2000年8月《當代中國農村社會轉型的實證研究》獲第七屆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
21.2000年11月《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學》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2.2000年12月《社會結構轉型理論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實踐》獲優秀教學成果獎校級一等、北京市一等、國家二等;
23.2000年12月因洪大用《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獲指導教師獎;
24.專著《人權:從世界到中國——當代中國人權的理論與實踐》獲200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第八屆“入選作品獎”;
25.《社會結構轉型理論的課題體系建設與教學實踐》2001年獲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6.《社會結構轉型理論的課題體系建設與教學實踐》2001年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7.2002年12月與王萬俊合著的《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學本土化》獲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主要著作:
1.《論十大關係的辨證法問題》(與李秀林、吳樹青合作,1978,6,人民出版社)。
2.《本質、現象、假象》(獨著,1979,1;北京人民出版社)。
3.《社會學對象問題新探》(專著,1987,7;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當代西方哲學思潮概要》(主編,1987,7;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社會學概論新編》(主編,1987,11,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現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主編,1988,2;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社會學原理》(主編,1988,6;國際文化出版社)。
8.《社會學》(主編,1989,6;學術期刊出版社)。
9.《社會指標理論研究》(合著,1989,9;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0.《民主、自由、人權》(獨著,1990,3;上海人民出版社)。
11.《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1991,12,編委,理論社會學部分主編和主要撰稿人)。
12.《社會運行導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基本理論的一種探索》(專著,鄭杭生、李強等,1993,4;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3.《人權新論》(主編,1993,11;中國青年出版社)。
14.《人權史話》(主編,1994,1;北京人民出版社)。
15.《社會學概論教學大綱》(全國統編,主編,1994,1;高等教育出版社)。
16.《社會學概論新修》(主編,1994,1;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7.《人權史話(修訂本)》(主編,1995,12;北京人民出版社)。
18.《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社會問題》(主編,1996,1;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從傳統向現代快速轉型中的中國社會(1994-1995)——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報告》(主編,1996,4;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當代中國農村社會轉型的實證研究》(主編,1996,11;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1.《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轉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社會學研究》(第一作者,1996,11;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2.《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與實踐》(主編,1997,7;中國檢察出版社)。
23.《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研究》(第一作者,1997,8;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4.《開始走上兩個文明全面發展軌道的中國社會(1996-1997)——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報告》(主編,1998,4;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5.《社會學概論新修(修訂本)》(主編,1998,11;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6.《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學》,又名《中國社會學的發展:歷史、現狀與前瞻》(第一作者,1999,7;黨建讀物出版社)。
27.《人權:從世界到中國--當代中國人權理論與實踐》(第二主編,1999,9;黨建讀物出版社)。
28.《中國社會學史新編》(第一作者,2000,5;高等教育出版社)。
29.《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學本土化》,又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社會學本土化從世界到中國的理論和實踐》(第一作者,2000,7;黨建讀物出版社)。
30.《跨世紀的中國社會學——“九五”期間社會學研究回顧與”十五”期間社會學發展瞻望》(主編,2001,10;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1.《鄧小平發展思想與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系列文集》(第一作者,2000,7;黨建讀物出版社)。
32.《中國城市社會結構—現狀、變遷及發展趨勢》(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5)。
33.《中國社會結構》日本早稻田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34.《社會學專業主幹課教學基本要求》(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35.《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2)。
36.《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研究報告:弱勢群體與社會支持》(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
37.《中國社會學史新編》(英文版)(第一作者,譯者張春,2003,8;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8.《當代中國城市社會結構―現狀與趨勢》(被評為2004年十大社科圖書)(第一作者,2004,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9.《走向更加安全的社會:(2003-2004),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研究報告》(主編,2004,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0.《中國社會結構變化趨勢研究》(主編,作者,2004,5,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1.《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探索:社會運行論、社會轉型論、學科本土論和社會互構論》《鄭杭生社會學學術歷程》(上)(作者,2005,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2.《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套用——當代中國社會的熱點問題》《鄭杭生社會學學術歷程》(中)(作者,2005,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3.《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拓展――當代中國社會學的前沿問題》《鄭杭生社會學學術歷程》(下)(作者,2005,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4.《走向更加和諧的社會:社會結構和社會和諧(2005)―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研究報告》(主編,作者,2005,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5.《民族社會學概論》(主編,2005,7;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6.《本土特質與世界眼光》(ChineseStyleandGlobalVision)(作者,2006,1;北京大學出版社)。
47.《走向更講治理的社會: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2006)―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研究報告》(主編,作者,2006,4;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8.《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史》(第一主編,2006,6,高教出版社)
副院長張紹焱
張紹焱,男,1953年1月生,武漢市江夏區人。華中師範大學政治系畢業並留校任教。1991年任碩士生導師,1993年晉升為副教授,1998年晉升為教授。1995年至1997年任華中師範大學法商學院經濟系主任,1997年2月至2007年10月任華中師範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華中師範大學經濟學科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07年11月-2011年10月任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校長、董事,華中師範大學股份經濟與證券投資研究所所長。2012年11月任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同時還擔任湖北省經濟學界團體聯合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湖北省市場行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史學會理事,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委員,《中華兒女》(財經月刊)雜誌編委會委員,鄂州市人民政府顧問,湖北省黨政幹部培訓部,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幹部培訓中心、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湖北民族學院兼職教授,湖北省人事培訓中心客座教授,全國統考職業資格培訓鑑定專業顧問,湖北省特殊津貼享受者。
主要研究領域: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股份經濟與證券投資。
承擔課題:
1.《國有資產管理與營運體系研究》,1996-1999,湖北省政府下達。
2.《股份合作制問題研究》,1997-1998,湖北省委下達。
3.《服務大三峽,促進武漢地區企業發展》,武漢市政府下達1998年軟科學項目。
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建設研究》01-02年,湖北省教育廳下達。
5.《湖北省農業產業化與鄉鎮企業聯動發展》,1999-2001年,湖北省科技廳軟科學重點課題。
6.《湖北省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及其相關性研究》,2002年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基金項目。
7.《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研究》,2001-2002年,湖北天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資助
8.《宜昌市住房公積金管理研究》01-03年,宜昌市住房資金管理中心資助
9.《我國農村融資相關問題研究》,中國信合武漢總社資助。
10.《湖北省上市公司發展研究報告》,2002年,湖北省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課題研究項目。
11.《新時期開展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對策研究》,2012年,國家發改委招標項目。
12.《新形勢下對口支援基礎理論與機制創新研究》,2011年,國家發改委招標項目。
13.《壯大湖北民營經濟研究》,2012年,湖北省政府重大招標課題。
副院長夏玉珍
夏玉珍,女,1951年10月出生於湖北鄂州,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調研員,2012年11月任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社會兼職有:湖北省政府政策諮詢委員會特邀專家、中國社會學會理事、湖北省社會學會副會長、湖北省人口學會理事、湖北省孔子研究學會理事。
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個人簡歷:
1977年7月—1985年9月華中師範大學政治系哲學研究室任教
1985年7月—1993年9月華中師範大學馬列主義理論課部任教(哲學教研室主任)
1993年9月—1996年9月華中師範大學管理學院社會學與行政學系任教
1996年10月至今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任教(曾任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黨委書記,現為正處級調研員)
2012年11月至今任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教育背景:
1974年9月—1977年6月華中師範大學政治系學習
1979年9月—1981年6月中山大學哲學系進修
1984年3月—1984年6月華中師範大學外語系脫產進修英語
1985年3月—1985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全國現代西方哲學骨幹教師培訓班”進修 1985年—1987年華中師範大學政治系攻讀哲學碩士學位
1998年—2004年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攻讀科學社會主義博士學位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社會學理論、發展社會學、風險社會學研究。近幾年主要圍繞社會規範與社會秩序、社會組織與社區組織、社區服務、社會失范、犯罪與社會秩序、社會風險與危機管理等問題研究。
獲獎情況:
教學類:
1986—1987年度榮獲“教學優秀獎”,華中師範大學
1987—1989年度榮獲“教學成果優秀獎”,華中師範大學
2004—2005年榮獲“第一學期課堂教學測評優秀獎”,華中師範大學
1999年榮獲“高等師範院校優秀教師獎”,曾憲梓教育基金,三等獎
1993—1997年度榮獲“優秀教學一等獎”,華中師範大學優秀碩士論文和科研指導獎:湖北省優秀碩士論文指導獎
2004.12湖北省優秀碩士論文指導獎,湖北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湖北省教育廳,
2006.12,第二屆“學生科研園丁獎”,華中師範大學。
論文及著作獲獎:
“城市貧困人口生存的技術策略”榮獲2004年湖北省人口安全問題研討會二等獎
“政治社會學教程”榮獲全國優秀圖書二等獎

人才培養

培養方向

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簡稱研究院),是2012年湖北省教育廳按照國家“2011計畫”(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要求批准的首批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承載機構。其招生計畫單列,招收研究生的培養採用協同創新基地班培養模式。
基地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適應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社會學學科和經濟學學科高層次專門人才,主要就業方向為機關事業單位、高校科研院所、媒體行業、諮詢分析與培訓機構等。該基地班將以能力和知識為並重目標,以基礎理論掌握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雙核心,依託社會學院、研究院各種調查研究基地為平台,以基地或中心需求為導向,整合學科資源,採取“流水線”的學術實踐培養模式,立足田野調查和社會實踐,從實地調查到調研報告的寫作再到資政服務最後上升到學術研究,均由學生全程參與、合作完成,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爭取將基地班打造成研究生培養改革實踐的“品牌”;並以此為突破口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創新和實驗,探索新型的培養機制。在此基礎上,系統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系統地掌握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專門知識;熟悉國內外社會學研究和經濟學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系統地掌握社會調查和經濟普查研究的原理與方法;具有獨立從事社會學和經濟學理論和套用研究的能力;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較強的專業外語能力;最終培養為具備動腳、動手、動口、動腦、動員等“五動”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層次經濟社會建設人才。
具體要求如下:
1.提高學生的“動腳”能力。基地班依託社會學院和研究院調研平台,每年寒暑假或實踐課程期間為學生提供實地調研或實習機會。同時,還為學生不定時提供外出調查學習的機會,帶領學生到地方和基層實地學習,提升學生下基層調研的能力,將學生從殿堂引向田野,將所學理論知識套用到實踐。
2.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基地班學生要求在調研的基礎上,根據第一手資料撰寫調查報告,及時將自己的調研成果轉化為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基地班引導學生將第一手資料與理論知識結合,將調研結果套用到國家建設和服務當中,為國家提供政策諮詢,對地方政府經驗進行理論總結,為地方規劃出謀劃策,使學生在寫作中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在資政服務中體現自己的價值。
3.提高學生的“動口”能力。基地班的學生除了以提升學生的調查能力和寫作能力,還要提高學生的“動口”能力,採用開放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自選內容、自己講課、自主討論,同時藉助“博士後基地”這一平台,激勵學生將調查研究成果向全院、全校師生乃至全國展現,確實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
4.提高學生的“動腦”能力。基地班的學生採取“流水線”的理論學習與學術實踐培養,在經典學習、實證調查、報告寫作(調研報告、對策報告、諮詢報告)的基礎上,培養提升到撰寫學術論文寫作階段,要求學生以實證調查尤其是跟蹤調查的案例為對象,以事實或實情為內容,運用所學理論做到“大視野、小切入”,力求“巨觀著眼、微觀入手”,寫出立足於本土實際且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論文。
5.提高學生的“動員”能力。基地班的學生除了在以上知識培養和學術訓練以外,還要重點培養團隊精神、組織能力、寫作技巧,以全面提升成為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和複合型人才。基地班將成立“基地自組織服務機構”,學生在基地班輔導員的帶領下建立“自組織的管理制度”,維護機構日常運作(組織辦公設在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讀書研討、寫作交流等,力爭讓每個學生都具有“單兵作戰”、“動員協作”的組織能力。

培養方式

基地班實行特殊的培養方式。前二年不分配具體導師,由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社會學院和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統一管理,基地班班主任具體負責。寫作畢業論文的當年再分配具體指導老師。第一年只確定社會學和經濟學大專業,第二年再根據學生興趣和特點確定二級專業或研究方向,如理論社會學、發展社會學等;第三年確定指導老師。具體培養方式上,採取導師組指導與專業指導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採取系統的理論學習與科學研究相結合、課堂講授與自學討論相結合、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相結合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基地班在教學和課程設定上突破傳統模式的限制,以學生需求為基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其在培養方式上具有創新性、實用性、開放性等特點。
1.創新性。課程設定創新:除了與常規班保持基礎課程的一致性外,更加重視經典理論課程的設定,另還增設研討講座和實踐課,以研討講座代課,以學生實踐代課;組織管理創新:基地班將成立“基地自組織服務機構”,學生在基地班班主任的帶領下建立“自組織的管理制度”,結合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的發展需要維護機構日常運作,納入學生考核範疇;考核方式創新:改變以往試卷考試和學期論文的考核方式,將學生的參課率和課後創新性論文列為重要考核內容,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新意思,鍛鍊學生的創造思維。
2.實用性。基地班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將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實用性為目標,努力實現“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有利於社會的需要、有力於基地的長遠發展。通過實踐調查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提升學生動腦、動口、動腿、動手、動員能力,從而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基地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3.開放性。調研基地班實行開放式教學,根據需要聘請最適合的老師擔任最合適的教學工作,以“專家專講專題”的形式集中最優資源,同時授課不僅局限於基地班、本院教師,還根據需要聘請其他國家、其他學院、其他學科的學者教授為學生授課和作報告,開拓學生的視野。

培養成果

“協同創新中心”先後多次赴京爭取教育部支持,給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增撥2名博士生和一定的碩士研究生指標,華師大確定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2013年招收3名博士生,20名碩士生。
1、選撥創新人才。根據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和華師大招生實際,中心依託華師經濟學院、社會學院、管理學院碩士點,於2013年4月在報考本年度的碩士研究生中擇優錄取20名碩士生;依託社會學院博士點,在報考本年度的博士研究生中擇優錄取3名博士生。
2、選定培養專業。社會工作10名(專業學位,兩年制),行政管理5名(學術學位,三年制),土地資源管理5名(學術學位,三年制)。
3、創新培養機制。20名碩士生基礎課,分別依託於經濟學院、社會學院、管理學院教學,但實行雙導師制,導師定期到學院授課;日常管理由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配備兼職的輔導員,加強與基礎知識教學學院聯繫,協同管理;實踐課直接由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組織研究生圍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和規律探索把握,併到兼職導師所在單位進行重點研究和實習,著力提高其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水平和創新精神,為其就業奠定基礎。3名博士生也實行雙導師制,在完成基礎知識學習的基礎上,主要以學術、課題研究為依託,重點組織政策、理論、管理、決策等知識學習,加強研究、解決問題能力、決策水平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努力為湖北乃至全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培養一批現代經濟社會管理人才。
4、建立培養基地。目前,中心已在全省有關市、省直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建立人才培養基地與科研實驗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