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新縣實驗中學(湖北省陽新縣實驗中學)

陽新縣實驗中學

湖北省陽新縣實驗中學一般指本詞條

陽新縣實驗中學,位於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是黃石市級示範高中。

陽新縣實驗中學的前身追溯到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的興國儒學;自1910年在此創辦興國州中學堂起,學校先後署名為:陽新縣中學校、陽新縣初級中學、陽新縣城關中學、陽新縣東方紅中學、陽新縣第一中學等。1989年定名為陽新縣實驗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新縣實驗中學
  • 簡稱:實驗中學
  • 校訓:尚德、勵志、篤學、求真
  • 地址:湖北省陽新縣興國鎮儒學路
歷史沿革,千年儒學時期,百年中學時期,辦學條件,辦學規模,師資力量,硬體設施,辦學成果,學生成績,學校榮譽,文化傳統,現任領導,學校位置,

歷史沿革

千年儒學時期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始建儒學。
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甲申,詔州縣立學。興國軍學自此始,在今州治西北隅,面放生池(或雲即舊公館,或雲福聖寺傍)。學宮後為宏覽堂。
神宗熙寧間,徙治南,地卑濕,學者病之。
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壬申,知州胡師文徙於舊址之崗,西附東向。
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庚寅,知軍葉模以市聲相雜,改建西崗北附南向(即今學宮後崗,王質有記,植柏於殿西北隅)。
寧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甲戌,知軍李壽朋廣大成殿。本年知軍虞孫改建門堤,增宏規制,立泮水、詠歸二亭(軍教授聞人模有記)。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丁丑,升軍為路,立路學。
順帝後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庚辰,總管申克溫葺堂廡建公廨,創大成雅樂,新從祀像(傅行簡有記)。
至正三年癸未(公元1343年)總管焦思忠以禮殿卑陋重修(姚希載有傳)。
至正六年丙戊(公元1346年)達魯花赤石抹帖木耳石花、總管肖正臣創建兩廡,奉從祀像,建應門,列棨戟,作東、西齋欞星門(歐陽元有記)。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戊子,教授陳松年修大成殿、廓宇、講堂,葺齋舍,補祭器,創學倉(陳松年有記)。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壬辰,兵燹,城郭丘墟,禮殿獨存。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辛亥(舊志作三年,今據胡仲記更正),通判鄭瑮署府事,卜地增廓,重建兩廡戟門、明倫堂、東西齋:東為日新齋,西為進德修業齋(黃州府教授胡仲有記)。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癸丑,同知翟珪改建明倫堂於文廟後,改舊明倫堂為集義堂,設東西齋,築堤於泮池之左以通學者往來,重建泮水、詠歸二亭於堤上。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丁丑,知州李文聲修二舊亭,廣神廚五間於西廡後,築杏壇於明倫堂後。
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己卯,州同李暄重修(太常寺少卿彭時有記)。
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壬辰,知州葉普重建明倫堂於舊堂之左,辟射圃於虎山之麓以殺其勢(工部郎中吳珵有記)。
宏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辛酉,知州胡瀛以學宮不宜居後崗之巔,徙明倫堂於今址,南向,聖殿兩廡戟門居前,舊泮池十餘畝,約而小之,中置石橋,徙官廨四所於龍山下(王守仁有記)。
正德(缺)年,知州李東重修。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庚寅冬十月改稱文宣王曰先師孔子,去塑像題以木柱,別作啟聖祠。十六年丁酉,知州劉綸建啟聖祠於學右。十九年庚子,知州吳希賢改建於聖廟左。二十九年庚戌,知州周鵬修牆垣,砌以磚(侍郎朱廷立有記)。學東南隅建學正宅一,訓導宅三,東為坊,曰義路禮門(判官晏梅題);西為號舍,凡三十楹(胡瀛建);前為學門,在欞星門左。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辛卯,巡道李呈祥捐修大成殿並兩廡戟門(碑在明倫堂右),建崇聖祠。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庚子,知州楊霖重修大成殿兩廡戟門,工未竣,遷去。後任楊遵、學正程一棐、訓導羅光映捐俸繼成之。(盧高有記)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乙未,知州高夢龍修大成殿、敬一亭(徐學榜有記)。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甲辰,知州黃澄修兩廡、鄉賢祠、名宦祠、戟門、欞星門。三年乙巳修明倫堂。六年戊申修泮池並橋。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辛亥,署教諭顏星建啟聖祠(有記)。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乙卯,知州高鑒暨州紳士庶重修大成殿(碑建戟門)、改射圃於學左(有記)。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己卯,知州蔣曰棠重修(蔡卜年有記)。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戊子學正諶潮重修(有記)。
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戊辰,知州椿齡重修(有記)。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知州朱曼春,為儒學培高基址,並壘起了土圍牆。
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戊申,大水沖塌。明年更甚。三十年庚戌,知州宋宴春同州人陳光亨及眾紳耆等,勸捐重修,培高基址,累石為垣,殿廡泮池,悉加葺治。
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癸丑,兵燹,古柏被毀。
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天朝(太平天國)在興國州主管教育的育才官胡萬智,在清軍進攻興國州城時,他身先士卒,奮起抵抗,身受數刃,英勇殉職。
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辛丑,太平軍李秀成領軍至興國州,牆垣被毀。州人陳光亨及眾紳耆等酌提公款、四處籌資,修建了毀於戰火的儒學設施,且改明倫堂為崇聖祠,改敬一亭為明倫堂,而建尊經閣於其上,遷敬一亭於殿之東北隅,與古柏亭相對。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崇聖祠傾倒,明倫堂蟻蝕,知州李輈改建。

百年中學時期

1910年(宣統二年)8月,官立興國州中學堂在州城儒學創辦。學堂執行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頒布的癸卯學制,春秋始業,學制5年。實行文實分科,實施“忠孝為本,經史為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教育宗旨。
1911年,先後共招學生2屆2班,約100人。
1912(民國元年),縣府遵照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改學堂為學校。執行同年頒布的壬子學制,改學制為4年(後稱舊制中學)。9月,廢止以忠君、尊孔、讀經為中心的舊教育,取消讀經科,不分文實科,採用國民教育新編教材,實施“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
1914年,因興國縣改名陽新縣而將校名改稱陽新縣中學校。1914年冬,首屆畢業班,30人。
1915年增加讀經科。9月,改“修身”科為“公民”科,改“國文”科為“國語”科。
1922年,學校更名為湖北省陽新中學校。教員由校長聘任,報省教育廳備案,執行壬戌學制,改學制為3年。執行教育部發布的《中國小課程標準細要》,開設公民、歷史、地理、國語、外語、算術、自然、圖畫、手工、音樂、生理衛生、體育等科。
1928年春,執行省政府1927年頒發的《廢止中學通令》,學校停辦。至此,共辦17年,招生10屆,28班,1300餘人;畢業14屆,20班。約1000人。
1935年10月,駐縣陸軍第四師師長王萬齡商議籌辦中正公學,蔡作霖為籌備委員會主任。縣紳富會向學校捐銀元2700元。
1936年3月,中正公學國中班,在老爺堂(現實驗國小門前右側)正式開學,招學生1班,51人。10月,中正公學改名湖北省陽新縣立初級中學,招新生1班,50人,全校共甲乙兩班。執行1933年頒布的癸酉學制,春秋始業,修業3年。組建童子軍,按大隊、中隊、小隊建制。每周開童子軍課兩節,備有童子軍訓練員1人。
1937年5月,籌設一年制簡易師範科,招新生1班60人,主任程宗道。8月,簡師科正式開學。
1938年,學校從老爺堂遷回儒學。7月,一年制簡師班畢業56人。縣長李雋主試。國中畢業1班30人。8月(農曆七月十八日),日寇侵入,縣城淪陷,學校停辦。
1940年冬,縣長袁國乾召集縣紳會議,籌備復校。成立復校籌備委員會,阮芳華為籌委會主任。
1941年1月,擇定縣屬燕廈附近之江源村為校址,主辦招生。計招合格生49名,預備班生55名。阮兆康任校長。春秋始業。3月,正式開學。4月,遷校址予南嶺口之成氏宗詞。8月,校址再遷至沙洲店東坑(王青雲家)。招新生一班。
1942年5月4日,石潭龍等11人向省教育廳呈報創辦私立金龍中學。省政府批准為縣立初級中學分校。校長程荊門。同年秋停辦。7月,阮兆康撰寫《陽新中學校歌》(阮芳華譜曲)。8月,省令實行五年計畫教育,全省中等以上學校學生享受公費待遇。
1943年,學校成立童子軍團,並制有統一的黃色童子軍服。“童子軍訓練”為必修課,每班每周2課時。省政府給每個學生補助200元(法幣)。冬,縣政府給學生髮放冬服340套。
1944年1月,復校後第一屆畢業生29人在東坑畢業,由第一區署主持會考。在校學生340人,教員26人,職工19人。
1945年1月,第三屆畢業生44名畢業。7月,第四屆畢業生28名畢業。8月15日,日寇投降,縣城光復。9月,學校從燕廈東坑遷回縣城儒學,招新生二班,三年制簡師班新生一班。
1946年1月,第五屆畢業生44名畢業。改春秋始業為春季始業。2月,招簡師新生一班。7月,第六屆畢業生115名畢業。招新生三班。同年秋,在慈口辦分校。校長阮步元。三個年級三個班,學生共130餘人。經費由永興鄉公所籌措。
1947年7月,第七屆畢業生50名畢業。招新生二班,簡師新生一班。慈口分校,因鄉鎮裁併停辦。
1948年7月,第八屆畢業生80名畢業。簡師第一屆畢業生38名畢業。8月,招新生2班。學校共有國中7個班,學生326名,簡師2個班,學生109名。
1949年1月,簡師班第二屆畢業生47名畢業。招國中新生一班。簡師班部分學生參加縣人民政府主辦的幹部訓練班,學習後分配工作。學校有7個班學生213人,教職員工23人,工友7人。9月20日,學校正式開學。由縣人民政府正式頒發“陽新縣中學關防”印信一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撤銷訓育處,廢除訓育制度,實行校務委員會制。取消童子軍、軍訓、公民等課程,增設時事政治課。撤銷簡師班,在籍學生轉入國中班讀至畢業。
1950年元月,學校易名陽新縣初級中學。省委宣傳部決定:全省要仿效老解放區的稱謂,將“先生”改稱“老師”。成人補習夜校開辦。學員32人(男6,女26),分高級、初級兩班,採用工人識字教材和農民文化課本。學生生產勞動,種菜、砍蘆柴,增加學校收入。
1951年2月,修建教室、圖書室、桌球室各一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拆屋、挑土、搬磚瓦木料,共節省大米3300斤,經費230萬元(舊人民幣)。組織學生開挖學校西側三座環形黃土山,栽桐子樹3000棵。4月,開辦工農業餘學校一所,分高、初兩級,學員40人。由教師及三年級與短師班學生授課,講授國小第十六冊及第二冊課本。每晚上課2小時。全校學生500餘人。9月,招收短師速成班一班,講授語文、歷史、地理、體育等課的教材教法以及繪畫基本原理。
1952年6月8日,撤大冶專署,劃歸黃岡專署。學校隨之隸屬黃岡專署教育科。秋,陳新齋任校長。中國共產黨陽新中學臨時支部成立,陳新齋兼書記。開始在師生中發展黨員。改春季始業為秋季始業。9月,在大王殿設立分校,招新生二班,學生110人,主任張中和。下學期,在校學生工農子女在全體學生中所占比例由解放前的22%上升到74%。下學期,原有國中5班,新招國中7班(含大王殿分校2班),短師2班,共14班,學生644人。校長、主任暨教職員26人(含分校,下同),職員10人,工友5人,炊事員10人。
1953年7月27日,省教育廳通知,校名改為湖北陽新初級中學。8月,大王殿分校併入校本部。
1956年4月,拆儒學大成殿,改建大禮堂。9月,校名首次改稱陽新縣第一中學,屬縣重點。
1958年9月,始辦高中班,招新生三班,131人。首次成為完全中學,屬地區重點。9月,學校改六年為五年一貫制。實行“五一一制”:五天上課,一天勞動,一天休息。初一、初二、高一每個年級確定一個班為半工半讀試驗班,一年課程一期學完,質量要求達到或超過全日制。自編鄉土教材。10月15日,營部派8個班,計321人(其中女生12人,教師21人)到30里外的東春鄉搶收。從16日至25日10天共割谷2017.75畝,收稻穀510.23畝,剝麻2.2畝。
1959年7月,荻田中學國中四個班併入(次年又劃出)
1960年2月,校硫酸廠正式投入生產。
1961年7月,首屆高中畢業生122人畢業。同年秋,校名改為陽新城關中學。高中班遷至桃花庵,一校兩址。高中部由袁志文、張中和負責,國中部由王賢發負責。原在桃花庵的師範教育專修科,因教育調整被撤銷,其中師班1班51人,交高中管理,次年夏畢業。
1962年4月,增設珠算、會計課。
1965年2月18日,經黃岡專署批准,將陽新城關中學分成兩校:原高中部名為陽新縣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史永祿,校長鬍顯桐;國中部仍稱城關中學,黨支部書記兼校長王賢發。3月,在木港太平公社七里崗墾荒100畝,每班學生輪流在七里崗勞動一個星期。7月,陽新劃歸鹹寧專署管轄,學校隨之劃歸鹹寧專署教育局管轄。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6月18日,縣委工作組進駐學校,高中7人,城關中學6人,貫徹《五·一六通知》,以大批判開路,揭批所謂反黨反社會的“三家村”、“四家店”及“牛鬼蛇神”。大字報、漫畫貼滿校園。全校教師多數被打入“水下”。8月,學生組成“紅衛兵”、“造反兵團”,停課鬧“革命”,沖向社會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開始到全國串連,進京在天安門廣場接受毛主席檢閱。9月,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縣委工作組因受批判而撤退。學校領導和教師中的所謂“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反動學術權威”,遭到殘酷的批鬥;黨政工團學生會組織全面癱瘓;規章制度,蕩然無存;圖書、儀器被當作“四舊”來破。桐子山被民眾侵占,毀林建房。11月,學生成立“紅旗公社”和“無產階級造反總司令部”(分別簡稱“紅總”和“無總”)等“造反”組織。
1967年3月,解放軍駐校“支左”,管理學校,改造學校。7月20日,武漢“七·二0事件”後,民眾斗民眾,揪“軍內一小撮”,部分教師遭到毒打。“紅旗公社”掌握了學校黨、政、財、文大權。
1968年8月15日,縣直“造反派”打內戰,學校“造反派”參與。高一學生伍淑樹,初一學生劉先泉在混戰中先後被流彈打死。9月,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學校,領導斗、批、改,清理階級隊伍,實行民眾專政。
1969年春,學制改為初、高中二二分段制,春季始業,招國中4班。同年秋,部分教師參加修建牧羊湖圍墾滅螺工程。次年春返校。
1970年7月,部分教師參加王英水庫、蔡賢水庫建設。9月,城關一小併入,校名改為“東方紅學校”,隸屬城關鎮。同年冬,兩年制國中生畢業。
1972年春,取消國小部,高中併入(2個班,100餘人),恢復完中,復名陽新城關中學,歸縣管,校址仍在儒學。6月,高一高二學生先後兩批到山西公社山田大隊參加勞動,時間均為6天。以路線鬥爭為綱,落實毛主席《五·七指示》,繼續實行校隊掛鈎,開門辦學。冬,國中7個班,高中2個班畢業。
1973年秋,恢復秋季始業,招收新生。
1976年2月8日,開展教育革命大辯論,“反擊右傾翻案風”,大批“回潮”、“復辟”,學校再度陷入混亂。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
1978年11月,校名復稱陽新縣第一中學,定為省重點。
1979年5月,國中恢復三年制學制。增設政治教育處。9月,兩棟四層教學大樓先後竣工,交付使用。
1980年,一棟五層教工宿舍樓竣工,交付使用。
1981年,高中恢復三年學制。作為過渡,教材按5年制、6年制分別提出基本要求和較高要求。高中實行文、理分科。
1983年秋,學校連續兩年被鹹寧地區評為先進單位。
1985年11月12日在校內大成殿遺址,發現《魯國之圖》石碑(現存縣博物館)。此圖系南宋高宗紹興年間,俞凱禮任興國軍學教授時,從山東襲慶府攜來摹刻而成,是省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石刻地圖。六層學生宿舍樓竣工,交付使用。
1988年8月,40多名領導和教師及高二年級進入新成立的白楊盧家山新校彭德懷中學,新校始招高一新生,儒學老校留高三。
1989年7月24日,陽新縣編制委員會陽編(89)039號檔案通知:縣委決定:原陽新縣第一中學分設為“陽新縣第一中學”(新建彭中)和“陽新縣實驗中學”(原縣一中)。上述兩校均為相當局級事業單位。行政和業務上歸口縣教委領導。
1990年,學校被評為湖北省科技活動先進單位。
1991年7月,高一停止招生。
1992年7月,高一年級恢復招生。
1993年4月,原中顧委常委、老紅軍王平上將為我校校門親筆題寫:“湖北省陽新實驗中學”校牌。11月12日,“華中師範大學教科院陽新實驗中學實驗基地”掛牌,並開辦經濟管理函授班。
1995年4月,呂作松將軍為修葺古樂樓捐資1萬元。黃石校友萬國賢、黃開鵬、易建偉、程功樹等發動在黃石工作的校友捐資修葺。古樂樓修葺竣工。9月1日,學校被省教委、省體委命名為“湖北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1996年4月8日,省體委、省教委授予我校“1995年先進體育傳統項目學校”。8月16日,八層教工宿舍樓動工興建。
1997年陽新劃歸黃石市管轄,學校隨之隸屬黃石市教育局管轄。8月,八層教工宿舍樓竣工交付使用。
1998年10月1日,學校綜合大樓破土動工。10月29日,縣政府成立“陽新縣實驗中學擴建 酒廠搬遷指揮部”,指揮長黃錫龍(縣長助理),副指揮長王曉樓(縣政府辦副主任)。12月,省政府“普九”驗收,我校一舉達標。
1999年3月,學校綜合大樓落成。4月28日,開展創建省級示範學校自查工作。
2000年11月,我校隆重舉行“九十周年校慶”系列慶祝活動。
2002年3月,縣政府辦、縣城建、縣公安局有關人員幫助學校修建封堵藕巷路的圍牆,為酒廠搬遷後的校園封閉打下基礎。5月,學校先後獲黃石市“先進教改單位”和“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6月,學校籌建一幢5076㎡的教學樓和一幢2248㎡的宿舍樓,完成立項、設計、招標等前期手續,並將動工。11月,學校為初、高中教室安裝50餘塊鍍鋅黑板,裝備四間包括音、視、空調等設施的雙語班教室。
2003年2月,學校被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省教育廳命名為“安全文明學校”。5月,學校投資24.3萬元裝備“現代校園智慧型數碼廣播系統”和“課堂智慧型數碼語音學習系統”。9月,英語實驗班從學校剝離。經縣教育局、民政局批准,改制為“私立陽新縣外國實驗學校”。校址仍在學校內。9月,學校重新裝修學校正門,擴建學生食堂。11月,學校新建兩個籃球場和一個停車場。12月,學校投資20餘萬元,裝備新教學樓多功能大廳。拆除古樂樓前的破舊的兩層木質結構行政樓,改建成中心花園,處古樂樓與綜合大樓之間。
2004年12月,學校被授予“黃石市依法治校示範學校”。
2005年10月,湖北省教育廳授予我校“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實驗學校”。
2006年3月,維修該校儒學唯一古蹟——古樂樓。
2007年秋,私立陽新縣外國語實驗學校,因系“校中校”停辦。11月,省政府授予我校 “湖北省文明單位”。
2008年12月,學校為創建市級示範學校,成立以陳緒寶校長為組長迎檢工作領導小組。
2009年3月,新校區工程舉行奠基典禮。總面積15000餘平方米,能容納2400名以上學生住宿、就餐的三幢學生公寓和一幢學生食堂主體建築正式破土興建。5月,學校籌集資金200萬元,增添兩台變壓器擴大電容,為80多個教室安裝空調。
2010年8月,學校新生活區建成,學生食堂和宿舍投入使用。9月19至21日,黃石市教育局檢查驗收為黃石市級示範高中。10月30日,陽新實驗中學舉行百年校慶大典。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據2016年9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校園占地面積65559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42227平方米,綠化用地面積19598平方米。有84個班,共4739人,其中高中生2021人,國中生2718人。

師資力量

據2016年9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在崗在編教師350人,其中高級教師151人,特級教師2人,黃石名師2人。

硬體設施

據2016年9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館藏圖書近8萬冊;擁有可供3000人食宿的學生食堂、公寓群,教學大樓、辦公大樓、理化生實驗大樓、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和塑膠運動場,安裝了一流的智慧型語音系統,配備了數位化智慧型物理實驗室。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 高考成績
2008—2013年學校高考上本科線的學生達兩千餘人。
2010年高考:該校兩名同學突破600分,其中1同學在全國空軍招飛中,以湖北省第一名,被空軍招飛局錄取。
2012年高考:該校1同學以631分在全縣同類學校中奪第一名。
2013年高考:該校1同學成為同類高中唯一的600分獲得者。
2014年高考:該校理科實驗班上一本人數9人,二本18人;文科實驗班2學生進入全縣前十名。
2016年高考成績:該校一本上線12人,二本上線135人。1同學以總分601分榮獲我校理科高考狀元,名列陽新縣同類高中應屆生第一名。
  • 中考成績
2010年-2014年,該校每屆均有學生考入華師一附中,20餘人被黃石二中錄取,100餘人過全縣重高線。
2012年中考,該校1學生獲全縣第一名,4人獲全縣前10名。
2013年中考,該校全縣前200名45人。
2014年中考,我校上重點線學生146人。

學校榮譽

據2016年9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先後被評為“2010年中國基礎教育綜合實力百強學校”“全國地理教學先進學校”、“全國百縣中國小英語最最佳化實驗研究基地”、“湖北省教育科研示範基地學校”、“湖北省文明單位”、“影響黃石一百品牌學校”。2010年9月,學校被黃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評為“市級示範高中”。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 校訓
尚德、勵志、篤學、求真
  • 校歌
百年慨慷
作曲:朱才勇,作詞:黎洪永
走過無數風雨,歷盡多少滄桑,一腔豪情總在胸間激盪;踏著先賢足跡,繼承儒學傳統,百年樹人造就國家棟樑;回頭望,慨而慷,古樂樓前譜華章;漫捲歷史煙雲,迎來盛世重光,展望前程心情多么舒暢;打開智慧之門,放飛青春夢想,一代英才正在茁壯成長;圖進取,慨而慷,時代潮頭創輝煌。
陽新縣實驗中學(湖北省陽新縣實驗中學)
陽新實中校慶主題歌詞曲

現任領導

校長、黨總支書記:李永紅
副校長:方成、徐宏斌
工會主席:費學東

學校位置

湖北省陽新實驗中學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