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劇種。俗稱“二黃”,又有“楚劇”、“漢調”兩種叫法。它為湖北主要的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陝西、四川部分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北漢劇
- 又名:“楚劇”、“漢調”
- 流行地: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
- 名人:余洪元、吳天保
湖北漢劇是中國的戲曲劇種之一。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發展成為襄河、荊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俗稱路子。清末民初,成立了專科班,培養出余洪元、吳天保、董瑤玠等一批名角,漢劇開始興盛起來。
中國戲曲劇種。俗稱“二黃”,又有“楚劇”、“漢調”兩種叫法。它為湖北主要的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陝西、四川部分地區。
漢劇,湖北省武漢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漢劇,舊稱楚調、漢調(楚腔、楚曲),俗稱“二黃”。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民國時期定名漢劇。漢劇...
中國戲曲劇種。俗稱“二黃”,又有“楚劇”、“漢調”兩種叫法。它為湖北主要的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陝西、四川部分地區...
張道發 1946年生,湖北漢陽人。二級舞美設計師。1960年參加湖北省漢劇團工作。...... 張道發 1946年生,湖北漢陽人。二級舞美設計師。1960年參加湖北省漢劇團工作。...
廖淑芳,女,國家二級演員,湖北省漢劇屆老藝人,著名當家花旦。解放初期為宣傳《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而塑造了許多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人物形象,有《小女婿》、《...
湖北戲劇,源遠流長,劇種豐富,特色鮮明,成就輝煌,擁有漢劇、楚劇、荊州花鼓戲、黃梅戲等大量具有濃郁特色的地方戲曲。湖北漢劇 具有原創性,是對中國戲曲有整體性貢獻...
湖北,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武漢,因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處中國中部,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
《中華戲曲:漢劇(套裝共2冊)》內容簡介: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稱之為“京劇之母”的湖北漢劇,2006年,因其日漸衰落,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廣東省漢族客家戲曲劇種之一,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
常德漢劇,是湖南省的地方傳統戲曲之一。以湖南常德、桃源、漢壽、慈利為中心,流行於洞庭湖西岸各縣及黔陽、湘西自治州一帶,並遠及湖北西南部和貴州東部地區。常德...
李彩雲,(1873—1950),男,湖北漢劇旦角。湖北監利人。生於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幼讀私塾,酷愛漢劇,棄學從藝,拜李四喜為師,習“四旦”。天資聰穎,表演形神俱佳...
湖北地方文化匯東西南北之長,承楚文化之緒,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創造和發展了富有楚文化傳統的多種藝術形式,大致可分為戲曲、說唱、歌舞等幾大類。...
漢劇原名漢調二黃,因流行於漢江流域而得名漢劇、漢調;因伴奏樂器早期以雙笛而稱二黃。漢劇源於唐代“梨園曲法”。據秦腔著名劇作家范紫東指出,梨園曲法分為兩派...
漢調二簧劇團,兼演八岔戲。1956年由安康人民劇院、安康星火劇團合併成立,王道中任團長,許洪祥、周順義等任副團長。袁勝錄、邢大倫、陳光榮、張蔚文等任導演。漢劇...
盧玉華,女,國家二級演員,湖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北省第五屆戲劇“牡丹花獎”獲得者。...
花鼓子戲舊稱沔陽花鼓戲、天沔花鼓戲,是湖北省的三大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形成於清嘉慶年間,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說說湖北的地方戲,責任者梁志坤主講,湖北素有戲劇大省之稱,全省二十多個戲劇種通過改革和調整已初步形成了武漢以歌舞。...
湖北省的漢語方言主要包括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楚語)、贛方言,其中西南官話是主體,它不僅覆蓋了全省面積和人口的三分之二,還分布在四川、重慶、貴州、雲南、湖南、...
湖北曲種是指湖北的地方曲種,主要有湖北大鼓、 湖北道情、湖北漁鼓和湖北小曲。...... 人們習慣於僅指江灘小曲,它在湖北各種以唱為主的曲藝中歷史最長,幾乎與漢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