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竹谿縣南部,鄂、渝、陝三省交界處,地處大巴山脈東段北坡,東、南分別與竹山堵河源、神農架(大九湖)、巫溪縣陰條嶺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鄰,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1°31′13″~31°43′15″,東經109°42′50″~109°58′15″之間,南北長32公里,東西寬23公里,總面積25604.95公頃,其中核心區9684公頃、緩衝區4009公頃、實驗區11912公頃,分別占總面積的37.82%、15.66%和46.52%。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秦巴植物區系核心部分之一、極度瀕危動植物的種群及其棲息地、北亞熱帶的大面積常綠闊葉林、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屬野生生物類野生植物類型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湖北省十堰市竹谿縣
- 氣候:亞熱帶濕潤季風
- 級別:國家級
- 區域面積:25604.95公頃
- 類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
- 保護對象:秦巴植物區系核心部分之一、極度瀕危動植物的種群及其棲息地、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等
- 管理單位: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 批准時間:2013年12月25日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區域範圍,保護目標,綜述,植物,動物,管理措施,管理機構,管理方法,管理內容,開發利用,科學研究,旅遊信息,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1988年,竹谿縣委、縣政府批准建立十八里長峽縣級自然保護區,屬同年竹谿縣委、縣政府新批建的地方國營雙坪采育場管轄,並將雙橋鄉三個村劃入采育場,建制為企業管理的事業單位法人。
2001年,竹谿縣人民政府批准將雙橋鄉四個村成建制納入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劃歸雙坪采育場管理。同年竹谿縣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成立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為正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隸屬縣林業局管理。
2002年,十堰市人民政府批准,將竹谿縣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升級為市級自然保護區,面積25604.95公頃,同年,竹谿縣機構編制委員會撤銷雙坪采育場,將雙坪采育場成建制劃入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保護區管理局為正科級事業單位,業務口歸十堰市林業局和竹谿縣林業局。
200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十八里長峽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5604.95公頃。
2004年5月,十堰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湖北十八里長峽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負責自然保護區資源保護管理工作,同時,保護區所在版圖範圍內的村莊、單位及人口成建制劃歸保護區管理局管理,管理局承擔地方政府職能,對區內民眾生產生活及社會事務予以統一管理。
2004年12月,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掛牌成立。
2005年10月,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辦公樓竣工,局機關遷入新址。
2010年6月,配合竹谿縣林業局,正式啟動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成立竹谿縣十八里長峽省級自然保護區申報國家級工作領導小組。
2013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4年12月,長峽省級地質公園獲國土資源廳批准。
2015年4月,《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獲國家林業局批覆。
2015年5月,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湖北省林業廳審核,並上報至國家林業局。
地理環境
位置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竹谿縣南部,鄂、渝、陝三省交界處,距離竹谿縣城248千米、重慶市巫溪縣城54千米、陝西省鎮坪縣城81千米。
地質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鄂西北大巴山東段北麓,位於湖北省十堰市竹谿縣南部。竹谿縣地處秦嶺地槽區東段南緣,大巴山脈東段的北坡。大巴山脈是全縣山系的發源地,經過喜馬拉雅地殼構造運動,成為大幅度上升的隆起區,山多呈緯向褶皺形。位於南端的十八里長峽保護區,受大巴山——青峰斷裂帶的控制,該斷裂帶系秦嶺褶皺系與揚子地台地區天然分界線,呈一向南、西突出的巨大斷裂帶;在豐溪以南的桃源、向壩、雙橋一帶,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的鱗塊岩、砂岩、頁岩、石灰岩。
地貌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中國中東部地區地貌深切最劇烈的地區,是中國中東部地區最深的峽谷。保護區中部岩溶地貌現象相當發育,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蝕盆地、落水洞、岩溶漏斗、溶溝石芽、溶洞豐富;西部和南部還有奧陶系、志留系、二疊系和三疊系。境內峰高谷深,河谷兩岸崖壁陡峭,故有長峽之稱。山巒起伏,高低懸殊,最高山峰為南部的蔥坪(原名為鳳凰嶺),海拔2740米,最低處為東部的岔河口,海拔僅570.0米,相對高差2170米。主要地形由山地、懸岩、河流組成,保護區內主要地貌為中山,主要岩石及成土母岩有石灰岩、板岩、頁岩、花崗岩等。地勢呈南高北低,境內崇山峻岭,山峰林立,峽谷幽深,地形險峭。從蔥坪向東,分別有猴子埡、草坪、南天門、黃龍山尖、黃家坪、北連朝陽坪山樑、扒灣等12條主要嶺脊和眾多的一級山脊組成的群山,崖峰挺立,直刺雲霄、終年雲霧繚繞,氣勢磅礴壯觀,峰嶺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海拔2000米以上的知名山峰有近50座。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脈地處大巴山東南段的余脈、秦嶺南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漢江最大支流堵河上游,為我國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結合邊緣,在地質構造上屬於新生代以來大幅度上上升的強烈隆地區,主脈沿西北和東北兩個方向發展構成兩個大的山體。一支沿西南邊境延伸,走向東南,與渝、陝自然分水為界,以蔥坪為起點,主要有石門子、山王寨、黃世皮、橋頂山、大官山,再往西北有老木孔、橫火登山、四川埡子、犀牛谷、三個尖,西接鄂、渝、陝三省交界的雞心嶺,山體雄偉,人跡罕至。另一支沿東北方向延伸,與湖北堵河源自然保護區相連。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丘陵、盆地、山地及喀斯特地貌等多種地貌類型,表現為山體突兀、奇特,山峰巍峨,峽谷幽深,並間有溶峰、溶柱、溶芽以及漏斗、豎井、地下洞等岩溶景觀,以及一些小的盆地、崗地、小型盆地、平壩等。
氣候
氣候特徵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北亞熱帶向溫帶過度地帶,氣候區劃上為亞熱帶濕潤季風,具有南北兼宜的特徵,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光熱適度、溫暖濕潤。地表高差懸殊,地表獨特,立體氣候顯著。春季平均89天,由低山到高山逐漸增多;夏季平均45天,由低山到高山逐漸減少;秋季平均77天,由低山到高山逐漸增加;冬季平均154天,由高山到低山逐漸減少。歷年平均氣溫14.4℃,隨地勢變化從河谷到低山、中高山、高山依次遞減。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53℃,1月最冷,7月最熱。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1969年~12.9℃,極端最高氣溫為1984年40℃。海拔在2000米左右的高山年平均氣溫在6℃~11℃之間;海拔在1000米左右的中高山年平均氣溫在11℃~14℃之間;海拔在500米左右的丘陵河谷區,年平均氣溫在14℃~16℃之間。
氣候要素
日照: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年總日照輻射量為192千卡/平方厘米,全日照率34%,全日照時數1709小時。
氣溫: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冷月(1月)氣溫﹣1~﹣5℃,最熱月(7月)氣溫22℃~26℃;全年≧10℃的有效積溫為3150℃;無霜期210天。
降水: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年平均降水量1250毫米,季節分配稍有不均,其中4~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濕度和蒸發: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年平均相對濕度85%左右,除降水相對將少的1~3月的相對濕度分別為80%、81%、82%外,其它月份的相對濕度均在85%以上;年蒸發量僅為687毫米,降水量為蒸發量的1.82倍。
風: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風向以靜風、東風和西風為主,北風和南風較少,年平均風速為1.0~1.4米/秒,最大風速達10~20米/秒。
氣象災害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災害性氣候為乾旱、洪澇、春季連陰雨和寒潮。乾旱出現時段分為冬旱、春旱、伏前旱、伏旱和秋旱。另據在1958年至1980年的23年中出現旱情26次。其中大旱(30~50天)9次,中旱(20~30天)12次,小旱(15天)5次。洪澇主要是因為夏季暴雨造成的,出現頻率大概為20~25年一遇。出現洪澇的時間高山為(9~10月),低山為(7~8月)。春季連陰雨和寒潮出現的情況較少。
水文
地表水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南水北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之一,境內水系由大河及其支流構成。
大河亦稱五道河,是保護區境內最大的河流,源於區內的長嶺溝,由西向東經向壩流入竹山縣官渡河上游的公祖河,全長40千米,流域面積313平方千米,高差1755米,徑流量3.13×108立方米,徑流深1000毫米。其主要支流向壩河,全長20千米。另外還有大小河溪近20條,總長近50千米。在海拔1350米的長嶺溝埡子,有一天然湖泊,面積1.6公頃。所有徑流均匯入漢江,注入丹江口水庫。
地下水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石灰岩分布面積較大,暗河、泉流較多。暗河主要分布在大河各級支流河溪、流域中,高山岩溶地表徑流滲入地下形成暗河,大都在低山一帶又成暗泉湧出;泉流具有流量穩定,四季不斷,落差較大的特點。
土壤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土壤劃分為黃棕壤、棕壤、暗棕壤大區,保護區土壤可分為6大土類、9個亞類、10個土屬,主要土壤為黃棕壤和棕壤。保護區內土壤分布的垂直帶譜非常明顯,隨著海拔升高依次出現泥質黃棕壤帶、山地黃棕壤帶、棕壤帶、暗棕壤帶。
黃棕壤:分3個亞類,4個土屬。是紅壤、黃壤向棕壤過渡的土壤類型,該類土壤腐殖層下質地較粘重,淋溶澱積特徵明顯,有呈棱塊或塊狀結構的黃棕色或紅棕色的澱積層,微酸性到中性,鹽基飽和度多在40%以上;自然肥力較高,全量氮表層達0.6%以上,全量磷達0.2%以上。主要分布在保護區海拔800~15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的中、高山地帶。
棕壤:分2個亞類,一個土屬。棕壤分布於海拔1500~2200米之間,除表土外,均以棕色和淺褐色為主,有機質含量高,呈微酸性反應。土壤風化不徹底,發育不完善,土層薄,石頭多。
暗棕壤:分1個亞類,1個土屬。暗棕壤剖面發育完整,主要分布於保護區核心區蔥坪2200米以上的山地,母質來源於石灰岩的風化物,呈微酸性。
石灰岩土:石灰岩土的成土母質為石灰岩風化物的坡積物,石灰土質地粘重,呈塊狀結構,結構表面多膠膜,土層較淺,土體內多礫石,有時呈不均質的石灰反應。
潮土:潮土成土母質為河流沖積物,受地下水影響較大。保護區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河谷地帶,主要是灰潮土亞類。該土類土壤母質為有石灰反應的近代河流沖積物,土體內含有游離碳酸鈣,土壤有石灰反應,呈中性或微鹼性反應,有機質豐富,速效養分充足,保水保肥性強,易耕性好,適宜多種作物生長。
水稻土:分布在保護區內的東部、向壩一帶。該類土壤剖面在50厘米以上會出現不同厚度的夾砂層,犁底層不明顯,漏水漏肥,抗旱能力弱。
區域範圍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大巴山脈東段北坡,東、南分別與竹山堵河源、神農架(大九湖)、巫溪縣陰條嶺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鄰,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1°31′13″~31°43′15″,東經109°42′50″~109°58′15″之間,南北長32公里,東西寬23公里,總面積25604.95公頃,其中核心區9684公頃、緩衝區4009公頃、實驗區11912公頃,分別占總面積的37.82%、15.66%和46.52%。
保護目標
綜述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秦巴植物區系核心部分之一、極度瀕危動植物的種群及其棲息地、北亞熱帶的大面積常綠闊葉林、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
植物
截至2010年,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維管植物2915種,隸屬於204科1004屬,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7種,其中Ⅰ級有5種(珙桐、光葉珙桐、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銀杏),Ⅱ級有22種;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評價體系的維管植物種類達120種;有62種物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其中附錄Ⅱ有61種,附錄Ⅲ有水青樹1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的維管植物物種有31種;中國特有分布屬46屬,已初步確認的維管植物特有和新記錄類群124個,反映本區植物區系的古老性、殘遺性和在區系演化中的重要地位。
動物
截至2010年,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脊椎動物28目98科218屬318種,分別占湖北省脊椎動物898種的35.4%,占中國脊椎動物6 550種的4.9%,為大巴山地區動物區系分布的集中分布地和多樣性豐富的地區,其中,有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種(麝、鹿、麂)、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6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物種8種、附錄II物種29種、附錄Ⅲ物種 11種,《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CRDB)收錄36種,“三有”動物190種。由於自然環境的原生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較好,一些古老的物種在保護區得以保存,如兩棲類的巴鯢、大鯢和一些食蟲類物種。昆蟲15目87科355種,有較多的傳粉昆蟲、藥用昆蟲、觀賞昆蟲和天敵昆蟲。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為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實行管理局、管理站、管護隊三級管理模式。管理局內設5個科室,下轄3個管理站,有幹部職工51人(其中2名退休),其中任職幹部副處2人,正科4人,副科6人。村級管理實行“以區代村”的管理機制,境內所有行政事務由保護區負責管理,保護區下轄3個行政村,19個村民小組,共713戶, 2576人。
管理方法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外宣傳以辦公室為核心,安排專人對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和日常管理工作進行整理和報導,在中國綠色時報、十堰日報、今日竹溪等報刊上連續多年發表相關報導,並在十堰日報開闢專欄對區內的珍稀物種進行圖文並茂的連載介紹,並通過網路、電視等媒體積極擴大宣教範圍。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內宣傳則提出了“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是幹部職工和人民民眾的天職”,先後製作保護區宣傳專刊60餘期、宣傳標牌30餘幅、組織宣傳專班60餘次、舉辦專題講座百餘期、張貼懸掛標語逾千幅等多種方式不斷強化職工和社區民眾的保護觀念。
管理內容
2015年6月24日,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舉行植物保護檔案建設技術培訓,參加培訓人員為各管理站管護人員共34人。
2014年,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投資220餘萬元成功建成百餘畝珍稀植物繁育基地,實現移栽紅豆杉11萬株,珙桐7000株,紅豆杉種子育苗9.5畝150萬株,移栽其他珍稀植物8000餘株。
開發利用
科學研究
2010年9月,保護區組織了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等單位再次對保護區進行了科學考察,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
旅遊信息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備旅遊開發的基礎,可開發的旅遊資源單體有一百多個,含蓋了八大主類35種子類。其中,地文景觀類最為豐富,包括:峽谷、山峰、褶皺、層理、節理、波痕、洞穴、岩壁和壺穴等;水域風光類包括溪流、瀑布跌水和湖泊水面;生物景觀類包括樹林、獨樹、叢樹和草甸等;天象氣候類包括雲霧、垂直地帶和冬景;遺址遺蹟類包括古寨和古鹽道;建築與設施類包括古蹟遺址和鄉土建築;旅遊商品類包括地方餐飲、土特產和中草藥等;人為活動類包括向壩民歌、風情民俗和歷史傳說等。
十八里長峽
十八里長峽亦稱天神峽,或龍女峽。距重慶巫溪7公里,鄰近長江小三峽風景區。與四川大寧河小三溪僅一山之隔。由於峽谷幽長,崖壁險峻,加之天光冥暗,自古無路可走,從來無人問津。幾萬億年以來,原始的十八里長峽猶如深閨少女,藏在深山人未識,直到1978年興修泉雙公路取道峽谷才被發現,自此,才逐漸撩開她古老而神秘的面紗。長峽境內,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峰49座,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860米,峽區面積46.8平方公里,迄今無人居住,一切景物呈原始狀態。峽中有溶洞、 峰崖、瀑布、水潭、花木等景觀和珍禽動物。著名的有龍女洞、仙女塘等。
生態價值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和秦巴水源涵養區,是大巴山脈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湖北省劃定的秦巴生態保護區,是鄂西北地區和南水北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之一。境內峽谷地貌複雜,生境類型多樣,受第四紀冰川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小,保存了許多孑遺、古老的珍稀物種及群落,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原生性較高,具有重要的保護和科研價值。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的小勾兒茶株係數量占全國總數的67%以上,另外還有大面積較完整的原始森林和以紅豆杉、珙桐、水青樹等為優勢種的群落分布。由於科研價值較大,先後有中國科學院、中國林科院、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湖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前往保護區進行科學考察和專題研究,為保護區積累了豐富的資源數據,為保護區今後發展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