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醫藥大學檢驗學院

湖北中醫藥大學檢驗學院前身是原湖北藥檢高等專科學校醫學檢驗系,創辦於1950年,是華中地區最早開辦醫學檢驗本專科教育的高等院校。2003年湖北中醫學院與原湖北藥檢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後成立了湖北中醫學院醫學檢驗與技術學院。我學院現有醫學檢驗、生物技術、衛生檢驗及食品營養與檢測等四個專業,辦學層次包括研究生、本科、專升本及專科。其中醫學檢驗專業1992年被湖北省教育廳確定為湖北省重點專業,2000年又被選定為湖北省高校專業建設改革試點專業,2005年臨床檢驗診斷學學科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臨床檢驗診斷學學科被評為湖北省重點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北中醫藥大學檢驗學院
  • 創辦時間:1950年
  • 類別:公辦大學
  • 學校類型:醫學
  • 所屬地區:湖北
  • 主要院系: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等 
簡介,歷史沿革,部門設定,領導介紹,專業設定,教研室及實驗室人員,師資隊伍,臨床檢驗診斷學碩士學位點,實驗教學中心,納米生物感測中心,納米生物感測中心儀器,重點學科,

簡介

我學院現設有臨床生化與生化檢驗教研室、醫用微生物及微生物檢驗教研室、免疫學及免疫學檢驗教研室、臨床檢驗教研室、臨床醫學教研室、衛生理化教研室及臨床檢驗實驗中心。現有教師與實驗技術人員共46人,專職教師30名,12名實驗技術人員。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14人,碩士生導師3人,其中3人具有博士學位,15人具有碩士學位。寧勇教授、鄒光楣教授、姚群峰副教授是我省醫學檢驗學會常務委員,胡佳傑副教授與張德新副教授是我省衛生檢驗學會常務委員。我學院十分重視學科帶頭人及中青年教師的培養,遵循開放、創新、精幹、高效的原則,採取多種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大批具有紮實理論基礎及熟練實驗技能的年青教師正脫穎而出。
檢驗學院注重學科建設,堅持開拓創新,根據專業建設和發展需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加強教學各環節基本建設,嚴格教學管理,切實保證並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加強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為社會輸送了大批技術套用能力強、基本素質好的套用型專門人才。
近年來,我學院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學術氛圍,體現了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已形成了腫瘤分子標誌物的篩選與檢測方法研究、臨床耐藥性細菌的鑑定與基因分型、代謝酶活性的動態檢測、DIC實驗診斷及有機磷有機氯農藥的色譜法檢測等5個穩定的研究方向。
目前我學院承擔的在研項目和課題包括湖北省教育廳科研課題4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院級科研課題15項;獲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獎4項;近5年教師發表教學、科研論文122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CA、CSCD收錄;20人次參加各級本、專科規劃教材、協編教材及教學參考書、課件編寫,其中5人擔任所編寫教材的主編、副主編。
我學院擁有較完善的實驗儀器設備,能夠充分滿足科研及實驗教學需要。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配備有先進的PCR儀、凝膠成像分析系統、高速低溫離心機、CO2培養箱、製冰機及低溫冰櫃;臨床生化實驗室擁有大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氣分析儀、螢光及化學發光檢測儀、紫外及螢光分光光度計及火焰光度檢測儀;理化分析實驗室擁有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微生物實驗室擁有法國梅里埃大型全自動菌種鑑定及藥敏分析系統;臨床檢驗實驗室擁有血液分析儀、全自動血細胞分類計數器及美德太平洋尿液分析工作站等先進儀器。
新的湖北中醫藥大學的成立為檢驗學院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在學院醫藥並舉、多學科滲透的發展思路指引下,我學院全體教職工堅持以學科建設為中心,在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科隊伍、構築學科基地以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紮實工作,不斷開拓創新,力求為我學院的健康發展創造更廣闊的空間。

歷史沿革

一、發展歷程
1950年:湖北藥檢高等專科學校醫學檢驗系,在華中地區最早開辦醫學檢驗專業、衛生檢驗專業高等教育
1992年:醫學檢驗專業——湖北省重點專業
1993年:本科5年制醫學檢驗專業
2000年:醫學檢驗專業——湖北省高校專業建設改革試點專業
2005年:臨床檢驗診斷學(100208)碩士點
2005年:本科4年制醫學檢驗專業、生物技術專業
2006年:臨床檢驗診斷學——湖北省重點學科
2006年:(中法合作辦學)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
2007年:本科4年制衛生檢驗專業
2010年:《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湖北省精品課程
2011年:《分子診斷學》——湖北省精品課程
二、辦學層次與規模
三年制高職專科、專升本、四年制本科、成人教育及碩士研究生教育。現每年招生人數:本科生(含專升本)約300名、研究生約6名。
三、師資隊伍
臨床生物化學、臨床微生物學、臨床免疫學、臨床檢驗與血液學、食品與環境檢測、生物技術及臨床醫學等7個教研室,實驗教學中心、納米生物感測中心及臨床生物技術研究所各1個。
共有教職員工5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碩士生導師14人,具有博士學位18人,具有碩士學位30餘人。湖北省楚天學者1人。核心期刊編委、審稿專家5人。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中醫藥分會理事單位,湖北省檢驗醫學會理事單位,湖北省衛生檢驗學會副理事長單位,全國高等院校醫學檢驗專業第十七屆校際協作常務理事單位。
四、科研工作
與新加坡微電子研究院、日本早稻田大學納米技術研究中心、日本信州大學醫學研究科等保持長期友好合作關係。現有矽納米線生物感測器檢測技術、DIC實驗診斷、腫瘤分子標誌物的篩選與檢測方法研究、臨床耐藥性細菌的鑑定與基因分型、代謝酶活性的動態檢測及有機磷有機氯農藥的色譜法檢測等6個穩定的研究方向。 近年來主持、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等科研課題30多項,獲得科研經費300餘萬元。近5年教師發表教學、科研論文300餘篇,其中50餘篇被SCI、EI和CA等收錄。獲美國專利、新加坡專利3項,獲中國專利2項。20人次參加專著、規劃教材、協編教材及課件等編寫,其中12人次擔任主編、副主編。
五、辦學效果
據湖北省衛生廳不完全統計,湖北省縣級以上401家綜合性醫院中有319家醫院檢驗科主要骨幹力量為我校畢業生,且有31.6%已擔任檢驗科正副主任及以上的職務。近五年共培養醫學檢驗本科畢業生1022人。2011年學生就業率達99.17%。在校生曾榮獲全國第十二屆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作品大賽三等獎、湖北省大學生藝術節二等獎等多個獎項。承辦了湖北省鄉鎮檢驗人員培訓班、湖北省臨床輸血質量與安全管理培訓班等,組織工作和培訓質量獲得各方好評。

部門設定

教工第一黨支部書記:胡佳傑,組織委員:吳媚(兼任總支委員),宣傳委員:施愛群。支部黨員:臨床微生物
學教研室、臨床免疫學教研室、食品與環境檢測教研室、實驗教學中心的教工黨員。
教工第二黨支部書記:金丹,組織委員:汪蕾,宣傳委員:劉湘(兼任總支委員)。支部黨員:臨床生物化學教研室、臨床檢驗與血液學教研室、生物技術教研室、臨床醫學教研室、納米生物感測中心的教工黨員。
學生第一黨支部書記:朱必法。支部黨員: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黨員和研究生黨員。
學生第二黨支部書記:郝純。支部黨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學生黨員。
學生第三黨支部書記:郭敏。支部黨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學生黨員。
學生第四黨支部書記:汪瓊。支部黨員: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專升本班的學生黨員。

領導介紹

郭亮書記
郭亮,1965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現任檢驗學院黨總支書記、分工會主席。歷任圖書館副館長、教務處副處長等職。
1998.07任湖北藥檢高等專科學校醫學檢驗系系秘書、主任科員
2000.07任湖北藥檢高等專科學校人事處副處長
2001.09任湖北藥檢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館長
2004.03任湖北中醫學院圖書館副館長
2008.04任湖北中醫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
2011.08任湖北中醫藥大學檢驗學院黨總支書記
寧勇院長
寧勇,男,漢族,1958年9月生,博士研究生學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北中醫藥大學檢驗學院院長。兼任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政協常委、中華醫學會湖北省醫學會檢驗學會委員、中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編寫指導小組委員、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醫學檢驗教育研究會委員等職。主要研究方向:血栓與止血的基礎與臨床。發表科研論文30多篇,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省自然科學基金、省教育廳、省衛生廳等各級科研課題共20多項,主編、副主編及參編國家規劃教材、著作共12部。
從事《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檢驗基礎》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參與本科教學及研究生培養工作。所承擔的省教育廳科研課題“1,5-脫水葡萄糖醇的測定及套用”經專家鑑定為“國內領先水平”。曾榮獲第二屆中國檢驗醫學中青年論壇優秀論文獎、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先進個人一等獎”、學校“135工程”第一層次培養人才(優秀中青年拔尖人才)等。曾多次榮獲學校“優秀教師”稱號。
謝聖高副院長
謝聖高,男,漢族,1966年4月生,湖北公安人,中共黨員,醫學碩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北中醫藥大學檢驗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中醫藥分會理事、《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雜誌特約編委、《腫瘤防治研究》雜誌外審專家、湖北省政府採購評審專家等職。主要研究方向:臨床生化與分子診斷研究,酶學實驗診斷。發表科研論文20餘篇,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省教育廳、省“十一五”規劃課題等各級科研與教研課題共10餘項,主編、副主編及參編國家規劃教材、著作共12部。
從事《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臨床檢驗儀器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為湖北省精品課程《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的課程負責人。參與本科教學及研究生培養工作。1990年在湖北省隨州市中心醫院檢驗科下派工作一年。2007年12月~2008年6月赴日本信州大學用飛行質譜研究脂質代謝。曾榮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一等獎、學校“135工程”第二層次培養人才(優秀中青年學術骨幹)、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先進個人二等獎”等。曾多次被評為學校先進個人和優秀黨員。
王瑋副書記
王瑋,1971年出生,中共黨員,高等教育學碩士。自2011年9月任湖北中醫藥大學檢驗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至今 。

專業設定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培養從事醫學檢驗及醫學實驗研究的醫學專業人才。學生通過四年的理論學習和實習,系統掌握基礎醫學、醫學檢驗基礎及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醫學檢驗操作技能,掌握現代化儀器設備及先進醫學檢驗技術,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及簡單電腦程式設計。畢業後目前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主要課程有英語、計算機基礎與套用、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醫學統計學、病理學、生理學、臨床生化檢驗、臨床免疫學檢驗、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檢驗基礎、臨床輸血學、診斷學、分子診斷學、臨床檢驗儀器學、臨床寄生蟲學及檢驗等30餘門。同時還開設多門醫學相關學科的選修課程。通過畢業實習,掌握傳統的和先進的醫學檢驗的基本方法和技術。
專業畢業生適合到各級各類醫院、血站、衛生檢驗與檢疫部門從事醫學檢驗工作,也可以到醫藥院校、醫藥企業、醫學科研等單位從事教學及實驗技術工作。
生物技術專業
生物技術專業培養從事生物技術的套用基礎研究、技術推廣與開發、製藥、生產管理、教學等工作的專業人才。學生通過四年的理論學習和實習,掌握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較系統的生物技術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及計算機的基本理論與操作技術。畢業後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主要課程有英語、計算機基礎與套用、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基因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生物統計學、生物製品學、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等30餘門。同時還開設多門醫學、生物學相關學科的選修課程。通過畢業實習,掌握生物技術的研發與生產管理等技能。
專業畢業生適合在生物科研機構、醫藥企業、食品企業、環保部門、高等院校等單位從事科研、開發、技術推廣、製藥、生產管理、教學等工作。
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
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培養從事環境、食品、職業病、傳染病的檢驗與檢疫以及動植物檢疫工作的專業人才。學生通過四年的理論學習和實習,系統掌握衛生學、職業病、傳染病與流行病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檢驗、檢疫技術,熟悉國家衛生標準,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及計算機的基本理論與操作技術。畢業後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主要課程有英語、計算機基礎與套用、分析化學、生物學、生物化學、衛生學、環境衛生學、食品衛生學、勞動衛生學、心理衛生、職業病學、傳染病與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衛生微生物學及檢驗技術、衛生毒理學、免疫學及檢驗技術、食品理化檢驗學、動植物檢疫、水質檢驗和空氣檢驗等30餘門。同時還開設多門醫學、衛生學相關學科的選修課程。通過畢業實習,掌握衛生檢驗與檢疫的基本方法和技術。
專業畢業生適合在各級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地方病和職業病防治所、環境保護機構、食品質量監督機構、海關、大型食品廠、飲水廠、化妝品生產企業等單位從事檢驗、檢疫和質量控制等工作。

教研室及實驗室人員

檢驗學院現設有7個教研室,1個納米生物感測中心,1個實驗教學中心。實驗教學中心設有醫學檢驗技術實驗室、生物技術實驗室、食品與環境檢測實驗室。共有教職員工5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碩士生導師14人,具有博士學位18人,具有碩士學位30餘人。湖北省楚天學者1人。2012年各教研室,實驗室主任、副主任,專業實驗室負責人狀況設定如下:

負責人

臨床生物化學教研室
郗娟(主任)
郗娟,金丹,陳祥勝,梁馮,黃婧,郭遠華
臨床微生物學教研室
胡佳傑(主任)
胡佳傑,陳曉,吳媚,曹文,周玉娟,徐露,王毅
臨床免疫學教研室
高尚民(主任)
高尚民,江紹偉,肖凌
臨床檢驗與血液學教研室
楊超(主任)
楊超,宋宏,羅敏,王宇學,孫玉潔
生物技術教研室
薛津若(主任)
薛津若,劉湘,陳琳,李安政
食品與環境檢測教研室
孫丹陵(主任)
孫丹陵,董春洲,張德新
臨床醫學教研室
張燕燕(主任)
張燕燕,張英,沈昕,汪蕾
實驗教學中心
張德新(主任
)施愛群(副主任)
施愛群,肖元發,王冀春,章習哲,周多學,
陳曉紅,劉金洲,文學明,吳萍,李健,張宏波,曾嶸,楊芳
醫學檢驗技術實驗室
章習哲
章習哲,陳曉紅,李健,文學明
食品與環境檢測實驗室
吳萍
吳萍,劉金洲,王冀春,張宏波
生物技術實驗室
曾嶸
曾嶸,施愛群,周多學,肖元發,楊芳
納米生物感測中心臨床生物技術研究所
張國軍(主任、副所長)
張國軍,唐麗娜

師資隊伍

張國軍教授
張國軍,男,1966年出生,浙江桐廬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湖北中醫藥大學臨床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納米生物感測中心主任。國際知名生物學雜誌“Frontiers in Bioscience”執行編委。國際知名雜誌:Nature Nanotechnology,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Nano Today, Small,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Langmuir,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Sensors and Actuators B等特約審稿人。
1988年在杭州師範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1991年在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有機化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99年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專業獲醫學博士學位。自1999年起先後在武漢大學、德國Institute of Photonic Technology Jena及日本早稻田大學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間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先後任講師、副教授;2006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新加坡微電子研究院擔任副教授職位。2012年7月受聘湖北省“楚天學者計畫”湖北中醫藥大學檢驗學院臨床檢驗診斷學學科崗位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生物感測器、納米生物技術、納米生物晶片等方面的基礎研究以及它們在疾病診斷和中醫中藥領域中的套用研究。為已出版的3本英文專著撰寫了3個章節。發表SCI收錄的文章近4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聯繫人發表影響因子大於10的論文1篇以及影響因子大於5的論文12篇。發表包括美國及新加坡在內的專利3項。主持新加坡國家級項目2項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博士論文2000年獲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現指導碩士生6名,主講分子診斷學、生化技術等課程。
寧勇教授
寧勇,男,漢族,1958年9月生,博士研究生學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北中醫藥大學檢驗學院院長。兼任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政協常委、中華醫學會湖北省醫學會檢驗學會委員、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編寫指導小組委員、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醫學檢驗教育研究會委員等職。主要研究方向:血栓與止血的基礎與臨床。發表科研論文30多篇,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省自然科學基金、省教育廳、省衛生廳等各級科研課題共20多項,主編、副主編及參編國家規劃教材、著作共12部。
從事《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檢驗基礎》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參與本科教學及研究生培養工作。所承擔的省教育廳科研課題“1,5-脫水葡萄糖醇的測定及套用”經專家鑑定為“國內領先水平”。曾榮獲第二屆中國檢驗醫學中青年論壇優秀論文獎、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先進個人一等獎”、學校“135工程”第一層次培養人才(優秀中青年拔尖人才)等。曾多次榮獲學校“優秀教師”稱號。
姚群峰教授
姚群峰:男,1967 年7月出生,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199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環境科學系環境化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獲醫學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
現任湖北中醫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湖北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湖北省預防醫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醫學檢驗學會委員,湖北省動物學會理事。學校135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省級精品課程《分子診斷學》課程負責人,省級重點學科臨床檢驗診斷學學術帶頭人之一。主講《分子診斷學》、《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及《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等課程。培養碩士研究生15人,其中5人次的碩士論文被評為湖北省級或校級優秀碩士論文。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5人次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本科生畢業論文。擔任規劃教材《分子診斷學》副主編,參編教材和專著6部,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50餘篇,其中SCI 收錄論文4篇。
研究方向為腫瘤分子生物學。近年來主要從事腫瘤發生的表觀遺傳學機制以及中藥抗腫瘤機制研究。近10年來,參加完成3項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湖北省教育廳重點科研課題、湖北省教育廳青年項目、湖北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項目、湖北中醫藥大學科研基金重點項目、湖北中醫藥大學教學研究課題等6個項目;另外,還參加了多項省廳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

臨床檢驗診斷學碩士學位點

檢驗學院碩士點的專業為臨床檢驗診斷學,下設5個研究方向:臨床生化與分子診斷研究;臨床血液學檢驗研究;臨床微生物檢驗研究;臨床免疫學檢驗研究;中醫藥在臨床檢驗中的套用及其研究。考試的科目為:政治、英語或日語、西醫綜合或中醫綜合。
一、導師簡介
1、寧勇,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臨床血液學檢驗研究和臨床生化與分子診斷研究;
2、張國軍,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生物感測器檢測技術在疾病診斷和中醫中藥領域中的套用研究
3、張燕燕,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醫藥在臨床檢驗中的套用及其研究;
4、姚群峰,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臨床生化與分子診斷研究;
5、謝聖高,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臨床生化與分子診斷研究;
6、胡佳傑,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研究
7、張德新,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醫藥在臨床檢驗中的套用及其研究
二、研究方向簡介
1、臨床血液學檢驗研究
臨床血液學(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血液病為研究對象,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綜合性臨床學科,主要包括來源於血液和造血組織的原發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繼發性血液病。臨床血液學重點研究血細胞(如白血病等)、造血組織(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出血傾向(如血友病等)和血栓栓塞(如深靜脈血栓形成等)等的致病原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診治措施等。近年來,利用分子標誌物對白血病進行免疫學分型和對血栓前狀態進行精確診斷也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隨著醫學院校檢驗專業的崛起和發展,又形成臨床血液學檢驗(clinical hematologic examinations)這一分支。以血液學的理論為基礎,以檢驗學的實驗方法為手段,以臨床血液病為工作對象,創建了一個理論—檢驗—疾病相互結合、緊密聯繫的新體系,且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展、完善和提高。尤其是醫學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全面推動了血液分子細胞生物學的發展,血細胞的分子和細胞學結構的研究及其在發病中的作用原理對血液疾病的理論和實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把血液學提高到嶄新的“分子血液學”水平。在方法學上,PCR(多聚酶鏈反應)等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在血液學檢驗和臨床診斷中已廣泛套用,使認識和診斷疾病從原來的細胞水平上升到亞細胞水平,到目前的分子水平。
2、臨床生化與分子診斷研究
臨床生物化學是在人體正常的生物化學代謝基礎上,研究疾病狀態下,生物化學病理性變化的基礎理論和相關代謝物的質與量的改變,從而為疾病的臨床實驗診斷、治療監測、藥物療效和預後判斷、疾病預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決策依據的一門學科。
分子診斷學是以分子生物學理論為基礎,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和方法來研究人體內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體系的存在、結構或表達調控的變化,為疾病的預測、診斷、治療和轉歸提供信息和決策依據。分子生物學技術如PCR技術、生物晶片技術、轉基因技術等不斷滲透和套用於醫學領域,對現代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疾病的診斷、治療、預後判斷等逐漸進入分子水平。
3、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研究
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態和菌落特徵、病原微生物的生長規律、代謝過程和發酵途徑、微生物的構造、化學組成和繁殖方式、微生物的遺傳變異及其套用、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與環境的關係,研究傳染與免疫的關係。

實驗教學中心

檢驗學院實驗教學中心成立於2005年8月,負責對全院各實驗室實行統一管理,主要承擔醫學檢驗(技術)、生物技術、衛生檢驗(與檢疫)等本科專業和醫學檢驗技術、食品營養與檢測等專科專業的實驗教學工作,以及其它學院本、專科專業和研究生的實驗教學任務。現有實驗室總面積近2500 m,按照標準化實驗室進行建設,分別位於我校的基礎教學樓和科技中心樓,且設有細胞培養室、PCR擴增室、生物發酵罐室、原子吸收光譜室、氣相色譜室、高效液相色譜室、自動生化分析儀室、分析天平室等。目前開設的實驗項目達300多項,實驗室儀器設備500多台套,總價值500餘萬元。現有實驗技術人員14人,具有本科及以上的學歷11人(占78.6%),其中高級實驗師5人,實驗師7人,助理實驗師2人;為更好地服務於教學,根據專業性質將實驗室分為三類:
一、醫學檢驗技術實驗室7個,主要承擔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臨床檢驗基礎、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臨床免疫學檢驗、臨床寄生蟲學檢驗、臨床醫學概論等主幹課程的實驗教學;
二、食品與環境檢測實驗室2個,主要承擔食品理化檢驗、水質理化檢驗、空氣理化檢驗、生物材料檢驗、衛生學、食品化學、食品毒理學等主幹課程的實驗教學;
三、生物技術實驗室4個,主要承擔分子診斷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學、生物工程等主幹課程的實驗教學。

納米生物感測中心

1.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生物感測器的研製與開發
利用化學方法合成石墨烯,建立石墨烯的化學修飾和功能化新方法,構建基於石墨烯的場效應電晶體生物感測器。在感測器表面固定化不同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質或DNA作為受體,重點開展針對與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的流行性疾病,例如肝炎、愛滋病、肺結核等,頭號殺手癌症和致命殺手心臟病等相關疾病的診斷研究。
2. 基於新型納米材料的疾病診斷
利用經過螢光標記的DNA通過π-π stacking吸附於石墨烯氧化物上,螢光被淬滅,當遇到目標分子時,由於DNA/DNA和DNA/蛋白質的相互作用改變分子在石墨烯氧化物上的構象,從而使得螢光被恢復。通過該納米材料的螢光變化可以探測生物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達到疾病診斷的目的。
3.基於SPRSAW生物感測技術研究中藥分子與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基於表面等離子共振(SPR)和表面聲波(SAW)的分析分子相互作用的技術是新型的生物感測技術,其無需標記、能實時跟蹤檢測生物分子間結合、解離的整個過程,通過分析感測圖譜獲取分子相互作用的模式和動力學常數等方面的信息。利用SPR和SAW生物感測技術可研究中藥分子與生物分子,如蛋白質或DNA的相互作用,以達到新藥研發和藥物篩選的目的。

納米生物感測中心儀器

納米生物感測中心儀器簡介如右圖:

重點學科

臨床檢驗診斷學——省級重點學科
湖北中醫藥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學科設定於1984年,2005年獲得臨床檢驗診斷學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權。學科依託於湖北中醫藥大學校醫學檢驗專業,由檢驗學院及附屬醫院檢驗科組成,2004年被評為校級重點學科,2006年被評為湖北省省級重點學科。
現有臨床生物化學、臨床微生物學、臨床免疫學、臨床檢驗學、衛生理化檢驗學及分子診斷學6個亞學科點。現有教師與實驗技術人員共5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碩士生導師14人,具有博士學位18人,具有碩士學位30餘人。學科點十分重視學科帶頭人及中青年教師的培養,遵循開放、創新、精幹、高效的原則,採取多種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大批具有紮實理論基礎及熟練實驗技能的年青教師正脫穎而出。學科點注重科學研究,堅持開拓創新,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學術氛圍,已形成了矽納米線生物感測器檢測技術、DIC實驗診斷、腫瘤分子標誌物的篩選與檢測方法研究、臨床耐藥性細菌的鑑定與基因分型、代謝酶活性的動態檢測及有機磷有機氯農藥的色譜法檢測等6個穩定的研究方向。 近年來主持、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等科研課題30多項,獲得科研經費300餘萬元。近5年教師發表教學、科研論文300餘篇,其中50餘篇被SCI、EI和CA等收錄。獲美國專利、新加坡專利3項,獲中國專利2項。20人次參加專著、規劃教材、協編教材及課件等編寫,其中12人次擔任主編、副主編。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校級重點學科
湖北中醫藥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科設定於1984年,依託於湖北中醫藥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由檢驗學院及基礎醫學院生物技術教研室、生物化學教研室等組成。學科點現有醫學生物技術、生物化學、臨床生物化學及分子診斷學4個亞學科點。有教師與實驗技術人員共44人,教授2人,副教授10人,碩士生導師8人。5人具有博士學位,12人具有碩士學位,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100%已具有及正在攻讀博士研究生或碩士研究生學位。
分子生物學學科在中國國內的發展非常迅速,已經成為生命科學發展的核心和前沿學科,特別是隨著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完成,分子生物學已經深入地滲透到了許多相關學科,成為生命科學領域各學科研究進入分子水平的平台,分子生物學學科也成為國內外眾多高校與科研機構重點發展與建設的學科。近年來,我院以分子診斷學在醫學檢驗中的套用為切入點,深入開展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臨床疾病診斷與治療中的套用研究,形成了較為鮮明的特色。分子診斷學以分子生物學理論為基礎深入研究疾病的發病機理,不斷篩選出新的高靈敏度、高特異性檢測指標與標誌物;同時運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與方法研究人體內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大分子的存在、結構或表達調控的變化,在疾病的的預防、診斷、治療及轉歸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科設定較早,在科研、教學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2003年兩校的合併為本學科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為學科的研究開闢了廣闊的新領域。檢驗學院在中醫藥研究領域具有傳統的優勢,而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中醫症候及發病機理、中草藥有效成分的分子作用機制、道地藥材的鑑定與分布研究等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