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沙魚(湄公魚)

巴沙魚

湄公魚一般指本詞條

巴沙魚(學名:Pangasius bocourti)是𩷶鯰科、𩷶鯰屬魚類。巴沙魚體無鱗,體色有兩種,一種背部藍黑色,腹部較白,另外一種背部呈粉白色,腹部呈白色。巴沙魚外形與斑點叉尾鮰相似,魚體紡錘形,頭部扁寬,腹部狹窄,身體兩側肌肉較厚,頭小且圓,約占體長1/5,口下位,有兩對須,下頜須1對,外頜須1對,眼徑大,鰓弓5對,具有咽喉齒,有鼻孔2個,有前後之分,腹部大且圓軟,鰭條有鋸齒,背鰭後部存在脂鰭。

分布於高棉、寮國、泰國、越南、中國(雲南)。巴沙魚最適宜生長的水溫為22~32℃,低於20℃時,隨著水溫的降低,其生長速度放緩;當水溫低於13℃時,則會凍傷直至死亡。

巴沙魚是東南亞國家重要的淡水養殖品種,湄公河流域中一種特有的優質經濟魚類,越南音譯為“卡巴沙”,意思是“三塊脂肪魚”,因為該魚在生長過程中,腹腔內積累有三塊較大的油脂,約占體重的58%。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沙魚
  • 拉丁學名:Pangasius bocourti
  • 別名:博氏𩷶鯰、多利魚、博氏巨鯰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鯰形目
  • :𩷶鯰科
  • :𩷶鯰屬
  • :巴沙魚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目:鯰亞目
  • 亞綱:新鰭魚亞綱
  • 亞種:無 
  • 命名者及年代:Sauvage, 1880 
  • 英文名:Basa catfish
  • 越南文:Cá Ba sa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主要價值,保護現狀,養殖技術,苗種培育,成魚養殖,食物營養成分,

形態特徵

魚體紡錘形,無鱗。頭較小且較圓,稍扁平,一般占體長的1/5。額寬,口小、下位,吻小、能伸縮。齒細,主齒(或母齒)為三角形。有2對小須,下頜須1對,外頜須1對,長度為眼徑的2~3倍。眼徑大,眼圈紅黃色。鰓弓5對,有咽喉齒,第一鰓弓鰓耙數為45個。有鼻孔2個,分前後鼻孔。腹大而圓,鰭棘有鋸齒,背鰭後緣有小脂鰭。體色有兩種,一種背部藍黑色,腹部較白,另外一種背部呈粉白色,腹部呈白色。肛門白色稍紅。腸道較短,為魚體全長的1.2~1.5倍。

生活習性

巴沙魚喜結群,常活動於水中上層,雜食性,在自然條件下,攝食小魚、小蝦、,亦可攝食水面浮萍及水草等,人工養殖環境下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巴沙魚腸道較短,是全長的1.2~1.4倍。巴沙魚耐低氧,對養殖水體水質要求不高。
巴沙魚最適宜生長的水溫為22~32℃,低於20℃時,隨著水溫的降低,其生長速度放緩;當水溫低於13℃時,則會凍傷直至死亡。在湄公河流域,當年苗種經1年飼養可長至0.8~1.0千克,次年可長至1.5~2.0千克,3年以後可長至3千克以上,最大個體可長到20千克。

分布範圍

分布於高棉寮國泰國越南中國(雲南)。在中國主要在廣東廣西海南等南方地區引種養殖。
巴沙魚
巴沙魚分布圖

繁殖方式

  • 自然條件下的繁殖
適宜在湄公河溶解氧含量在5毫克/升以上、水溫保持在22℃以上的動態水體中溯河到上游自然產卵,自然繁殖。產卵場在湄公河上游的泰國境內。雄魚一般4齡性成熟,成熟個體可擠出精液;雌魚需5齡以上才能達到性成熟。
  • 人工養殖條件下的繁殖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很難達到性成熟,特別是雌魚,其卵巢成熟係數很低,飼養4~5年的成魚在產卵季節成熟係數只有5%。由於該魚腹腔記憶體有大量脂肪塊,影響其性成熟,所以須通過降低其體內脂肪量,促進卵子發育,人工繁殖才能獲得成功。

主要價值

巴沙魚具有生長快、個體大、產量高、食性廣、易飼養、無肌間小刺、利於加工等優點。當年苗種經一年飼養可長至500~800克,次年可長到1500~2000克,最大個體可達15千克。
巴沙魚是分布在越南湄公河流域中的一種名貴淡水魚類,肉質白嫩,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在國際上非常走俏,是越南南方主要養殖經濟魚類和出口創匯拳頭產品,深受養殖戶、消費者喜愛。該魚為越南國家二級保護魚類,其腹腔內有三塊較大的游離脂肪塊,占體重的8~10%,提取方便,在其他淡水魚類中很少見到。該脂肪塊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和廣闊的套用前景。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無危(LC)。

養殖技術

苗種培育

放養4~5厘米規格苗種,放養密度3~5萬尾/畝,飼料投餵量5%,至10月底規格達到50~100克;10月底至翌年3月底搭建塑膠大棚越冬,放養密度2~3萬尾/畝,飼料投餵量1.5~2%,越冬期間保持水溫20℃以上。

成魚養殖

  • 池塘準備與投苗
  1. 塘址選擇:池塘位置在年最低水溫10℃以上的地方,接近流動水源。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呈微鹼性、排灌方便,周圍環境要無噪音、無污染。池底土質以通透性較好的細沙土或泥沙土為宜。面積3~10畝,水深2~5米,根據池塘的大小在兩端分設進水管和排水管,進水管和排水管必須分開。
  2. 池塘消毒:魚种放養半個月前,按照每畝水面水深10~20厘米的標準,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全池潑灑,7天后灌水到60~80厘米;魚种放養前每畝施放水質調節劑0.5~1.0千克,逐漸加水到2米以上。
  3. 魚種投放:選擇體質健壯、規格整齊、游泳活潑、無病無傷的巴沙魚種進行投放。巴沙魚種體長要求3.0厘米以上,每畝投放5000~8000尾,放苗時用3%的食鹽水浸泡3~5分鐘,或用10~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浴10~15分鐘。珠三角地區魚種投放需在每年7月前完成。
  • 養殖管理
  1. 投餵管理:魚種入池24小時後開始投喂,用全價配合飼料進行投餵。飼料粗蛋白質要求28%以上,每天投餵量為魚體總量的3%~10%;每天投餵2~3次,上午投餵量為當天投餵總量的30~50%,下午投餵量為當天投餵總量的50~70%。個體重3~20克投餵的飼料為粉料,投餵量為魚體總量的7~10%;20克以上開始投餵顆粒飼料,20~100克投餵的飼料粒徑為1.0毫米,投餵量為魚體總量的6~9%;100~250克投餵的飼料粒徑為2.0毫米,投餵量為魚體總量的4~7%;250克以上投餵的飼料粒徑為3.0毫米及以上,投餵量為魚體總量的3~6%。飼餵過程中,每10~15天進行1次打樣檢查,根據天氣、巴沙魚的吃食和生長情況對投餵量、投餵時間和方式進行調整。
  2. 水質調控:池塘的水質要進行定期檢測,要求pH7~9、透明度30~50厘米、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亞硝酸鹽0.02毫克/升以下、氨氮0.6毫克/升以下。如遇颱風、雷雨等極端天氣時應合理加深池水來保持水溫穩定。飼養過程中每15~20天換水1次,換水量為全池的15%~30%,換水溫差小於3℃。
  3. 病害防治:養殖期間要堅持每天巡查,真正做到對病害及早發現、及時預防、及時治療。養殖期間每10~15天按照每畝水深1米使用800~1000克含氯石灰消毒,消毒3天后全池潑灑複合益生菌;高溫季節每千克飼料拌3~4克高穩定性維生素C和維生素E。
  • 捕撈出售
巴沙魚達到上市規格時即可捕撈,時間一般在8月以後,一般要求一個池塘的魚一次性捕撈出售。由於巴沙魚出魚和傳統魚類不同,如捕撈不完,隨著時間的延長,後續就會有死魚,而且越往後魚掉膘越嚴重。在珠三角地區,如巴沙魚在天氣降溫前無法達到上市規格,則需要考慮過冬,一般11月中旬後,逐漸增加水位到3~5米,有條件的池塘可考慮搭冬棚越冬。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含量參考能量蛋白質脂肪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水分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葉酸維生素A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煙酸(煙醯胺)維生素D維生素E
巴沙魚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196 千卡17.3 g6.7 g77 mg1.4 g1 g3.4 g58 g16.1 g1 g1 g9 μg218 mg40 mg250 mg388 mg51 mg1.1 mg0.66 mg25.6 μg17 μg0.24 mg0.12 mg8.63 mg0.6 μg1.05 m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