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子

渺子,是一種輕子,它帶有 -1 的基本電荷及 1/2 的自旋。在1936年被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渺子
  • 符號: μ−
  • 發現者: Carl D. Anderson
  • 發現時間:1936年
性質,簡介,發現史,

性質

歷史
符號: μ−
發現時間: 1936年
發現者: Carl D. Anderson
基本性質
質量: 105.6 MeV/c2
電荷: -1
自旋: 1/2
半衰期: 2.2 μs

簡介

渺子(Muon)是一種輕子,它帶有 -1 的基本電荷及 1/2 的自旋。它的符號是 μ−。渺子的反粒子是反渺子。
雖然渺子不是介子,但它有時會稱作μ 介子(μ meson)。(參見歷史)
它的質量為電子的 207 倍(約 105.6 MeV)。故渺子可看成加重版的電子(稍加比較,電子的質量為0.511 MeV,τ子的質量為1,776.82 MeV,約為電子質量的3477倍)。
渺子於宇宙中 π 介子衰變時產生。它在生成的 2.2 微秒後便會衰變成一粒電子、反電子中微子和渺子中微子。由於渺子的速度很高,故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令渺子衰變時間延長,使渺子有機會到達地球表面。
氫-4.1結構上類似氦。詳見“氫”詞條“同位素”

發現史

渺子於 1936年被 Carl D. Anderson 發現。他當時正研究宇宙射線。他發覺有一種粒子在穿過磁場時彎曲的形態與已知的粒子很不同:它的彎曲度比電子小,卻比質子大。
Anderson 推斷這種粒子有與電子相同的電荷,而質量則在電子和質子之間。故他命名此等粒子為“Mesotron”,意為“中間的粒子”。不久,有電子和質子質量之間的粒子陸續被發現,而這些粒子統稱作“介子”。Mesotron 改名為“μ 介子”。
可是 μ 介子與其他介子十分不同,例如它衰變時會放出電子中微子和μ中微子,而非如其他介子般放出二者其一。這顯出 μ 介子並不是介子,而此名亦遭廢棄,後改稱作“渺子”(μ 粒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