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龍鳴山記
-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陶安
作者簡介,原文,譯文,
作者簡介
陶安(1315年~1368年)字主敬,當塗(今屬安徽)人。生於元仁宗延祐二年,卒於明太祖洪武元年,年五十四歲。六歲喪父,矢志讀書,日記千言,敏悟異常。稍長,投師李習兄弟,博覽群書,尤深於《易》。元至正四年(1344年),中浙江鄉試,八年,授明道書院山長。十四年冬歸省,避亂居家。
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渡江至當塗,陶安偕李習及鄉里父老迎謁,即被召見。陶安向朱元璋獻議:“海內鼎沸,豪傑並爭,明公(指朱元璋)渡江,神武不殺,人心悅服,應天順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問他:“吾欲取金陵如何?”陶安說:“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朱元璋從其言,留參幕府,授左司員外郎。不久朱元璋攻克集慶(今江蘇南京;歷史上以金陵著稱),授陶安為興國翼元帥府史令。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稱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任陶安為左司郎中。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欲任用劉基、宋濂、章謚、葉琛等名士,問陶安對這四人的看法,陶安稱:“臣謀略不如劉基,學問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謚、琛。”其廉讓精神深入朱元璋讚賞。時黃州剛克,需要得力人才鎮守,朱元璋派陶安前往。陶安一到任,就寬租減役,深入百姓擁護。旋又轉任饒州,正當征伐,軍需緊迫,陶安諭勸民眾,踴躍捐輸,保證了糧草供給。時福建陳友定聚兵襲城,陶安召集官民,曉以大義,率之固守,終於等到援兵到來,匪亂平定。嗣後,陶安又將所有脅從者釋放,其寬大胸懷與仁釋遠見,受到朱元璋賜詩褒揚。次年陶安入朝,再被派往饒州鎮守。因饒地多戰亂,土瘠民困,陶安請求豁免了那裡的軍供,休養生息,留下德政。當地人民深感恩德,建生祠供奉,還流傳民謠贊他:“千里榛蕪,侯來之初;萬姓耕辟,侯來之日。”“湖水悠悠,侯澤之流;湖水有塞,我思侯德。”
朱元璋稱吳王后第三年(1367年),在金陵初置翰林院,首召陶安為學士。征諸儒議禮,命陶安為總裁官。他和李善長、劉基等冊定律令,議定禮制。明洪武元年(1368年)命制誥兼修國事。朱元璋常至東閣,與陶安等議論前代興亡本末。在朝十餘年,恪守職守,朱元璋十分寵渥於他,御製門貼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四月,陶安任江西省參知政事,治理有方,軍民誠服。不久染病,仍擬草本時務十二事上表朝廷,九月卒於任上。明太祖朱元璋親致祭文,遣使弔唁,謚封“姑孰郡公”,對陶安的父子亦有封賞。
原文
游之勝者,適其時可樂也,得其地尤可樂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則所以宣其和、舒其郁、暢其心而發其文者,蓋樂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齋嚴君治酒肴,招予游龍鳴山,即無想山也。時春霽既久,風日暄麗,耆英少俊,序齒而行,鼓吹前導。從藍溪東南行五六里,兩山峙如雙蠲,相距百步,綿亘東趨。中夾石田,田右小路,隨兩山勢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僅可為路。又數里,山益奇峻,輕嵐暖靄,微襲襟帽。山外崇峰復嶂,杳無窮極。少焉,峭壁對立,狀若華表,松杉萬章①,夾路北轉。澗多石底,雲深樹茂,繁卉被岩,鳥聲清碎,似非人間世。僧舍雄麗,榜曰“禪寂”。門外獨松古秀,大連數抱。修篁乾霄,森列門內。寺長老出迎客,延坐後堂,匾曰“白雲深處”。其西有“聽松軒”,又西即韓熙載讀書堂遺址,所植檜猶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為“招雲亭”,氣象空曠,攢峰玉立,視向所歷群山,低俯其頂矣。遂躡蹬至潮音岩,怪石異態百出。同游者疲於躋攀,於是止焉。
予以未登絕頂為怏,與三二友決意直上。地勢斗峻,褰裳②。援蘿,履蒼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飛潮音岩,引以給庖。其西絕頂,巨石雄坦,可坐數十人。渺焉四顧,心目豁然。其東絕頂,視西又高,倦不欲登,還飲“白雲深處”。於時暖氣薰席,蒸焉如夏,淒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籌無算,談笑甚歡,雖從者樂工各適其意。酒既,長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環翠閣。已而與長老別,出寺門。行幾一里,眾以興未盡,席地坐,分韻賦詩者久之.詩成而歸。
斯游也,適其時而得其地,信足樂矣。但溧之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隱於邃奧,故無前賢題詠及當代名筆發其幽潛,予故表而出之。嗚呼!樂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風雩也。蘭亭之會,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氣易④,發言為詩,皆有可觀,其亦樂之正者歟!遂記茲游之勝,使無想山得以著於世雲。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廣的樣子。④心平氣易:心情和悅。
譯文
遊覽名勝的人,逢好天氣是樂事,遇到理想的地點又是樂事,而同游的又都是優秀的人物,大家因為相處和諧、鬱悶抒發、心情暢快而寫寫文章,是既高興又不失正體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齋的嚴君置備酒菜邀我同游龍鳴山,龍鳴山即是無想山。是時春雨後,天晴了很久,風和日麗,老老少少,依照長幼順序而行,鼓樂隊在最前面作為先導。從藍溪向東南行進五六里,只見兩山如雙蟲對峙,相距百步,向東綿延而去。兩山之間為石田,田的右邊有小路,小路依著山勢深邃又曲折。行進三四里,山勢狹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進數里路,山勢愈發奇峻,山谷中薄霧沾濕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邊崇巒疊嶂,無窮無際。走了不久,只見峭壁對立,形狀宛如華表,巨大的松樹和杉樹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澗底部多石,雲深樹茂,繁花遮石,鳥聲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間。寺廟雄奇偉麗,寺門榜額上書“禪寂”二字。寺院門外有一棵古松,直徑數抱粗。高聳雲霄的篁竹則繁密地生長在寺院內。寺院長老出門迎客,延請我們至後堂,後堂有匾,上書“白雲深處”。寺院西邊有座“聽松軒”,再向西即是五代韓熙載讀書堂遺址,他所種植的檜樹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雲亭”,亭子氣象空曠,直立在數座山峰的最高處,從亭往下看,先前登過的群山之頂都在腳下。於是抬腳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種石頭真是異態百出。因為同游者登山疲憊,於是未往上登。
我以沒登上山頂為憾,與兩三個朋友決定繼續登山。山勢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著藤蘿,腳踩在茂密叢林中。山上有深幽廣闊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飛瀉到潮音岩,(人們)接引(它)來供給廚房。山的西邊頂部,巨大的石頭雄偉平坦,上面可坐幾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開朗。山的東邊頂部比西邊頂部還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雲深處”後堂。於是溫暖的氣息彌散蓆子,氣氛熱時如夏,靜時如秋,冷時如冬,觥籌無數,談笑甚歡,即使是僕從與樂工也各得其樂。酒畢,長老帶領客人賞花,眾人緩緩登上環翠閣。不久與長老告別,出了寺門。走了一里,眾人餘興未盡,席地而坐,分了韻腳賦詩良久,各自作了詩才回來。
這次遊覽恰逢適宜的天氣,又遇到理想的地點,確實很快樂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隱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沒有前賢留下的詩詞及當代名家抒懷的筆墨,因此我寫了這篇文章。哎!既高興又不失正體的事,是孔夫子帶領學生沐浴後在舞雩台享受春風。王曦之的蘭亭集會,或許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悅,吟詠作的詩,質量上乘可以欣賞,也是既高興又不失正體的事!於是記下這次遊玩所見之景,旨在使無想山得以讓世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