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靈岩記(王思任散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靈岩記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王思任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游靈岩記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王思任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游靈岩記(1)
域中有四大剎,靈岩居其一,以泰岱之屋烏也(2),乃希有佛化。見道場當谷中,有峰堡而立,就之猊蹲。入谷三里許,一梁橫跨,水淙淙出焉。北山但苦渴,得水便佳。寺古廢,然材盡豫章(3),麗猶舊家面目。謁五華殿,中須彌,南觀音、北藥師,東釋迦,西阿彌,各莊嚴精好,雲是晉像。殿右古柏,則霜溜石根(4),與泰山鬆通寒接氣矣。上千佛殿,魯藩所布金錢也(5),萬緡一繪耳。乃入禪室,綠竹漪漪,亦山之阿。從香積廚捫泉而上,謁后土夫人殿,俱雄兀。階前看四山宮宇,費幾許膏汗(6),而今不盡不仁也。上達磨庵,隨喜鐵袈裟(7),從起山湧起,高四尺,袒其半,文似水田區,金耶石耶?不可辨。或曰神通遊戲,名山中往往有之。更上為曲水亭,石可磯而流可觴,望江南耶?又上為甘露亭,佛座下一勺之多,旨而沁(8)。又上為抱靈亭,老璧千仞,雲木毿稠(9),絕似五台秘魔崖(10)。欲訪禪林功德兩洞,而路螟不可即(11),乃歸宿。夜肅如秋,魚剝鯨(石訇)(12),夢回峰冷。質明,禮辟支塔,佛圖澄以之鎮水者(13),今漸殂落,愍道人救飢不暇矣(14)。入魯班洞,門楗不啟(15),幻其事耳。而所謂通明竅者,亦牛首倒影之意,惑愚兒,便笑也。王弇州謂其弟(16);有泰山不可無靈岩。予固令指不靜者(17),即棄此寸臠可矣(18)。
是山開於漢,盛於晉唐,中興於弘正(19),碣碑臥立,亂如漏澤之標,見未曾有,而皆應付靈岩者。似此間不書一通,終少一段某人來此也。歸途欲草一疏上之(20),不果,然猶記其略曰:“願乞陛下一專敕,使臣乘傳走四天下(21),得便宜行事(22),仍錫臣墨煤萬斛,加以如月之斧,凡遇名勝之地,有所題說者,間存其可,餘悉聽臣劈抹,用冷泉澆之三日,一雪山川冤辱,以章陛下好生之德。”

作品注釋

(1)靈岩:見上文高啟《游靈岩記》注釋。
(2)泰岱:泰山。屋烏:“愛屋及烏”之省略。
(3)豫章:木名,樟類。《淮南子·修務》:“豫間之生也,七年而後知,故可以為棺舟。”
(4)霜溜: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5)藩:藩王。
(6)膏汗:指百姓的膏脂汗水。
(7)隨喜:指遊覽佛寺。鐵袈裟:靈岩山勝跡。山石黑銹如鐵,覆地如袈裟披折之狀。
(8)旨:甘美。
(9)毿(sān三):形容枝葉細密。
(10)五台:五台山
(11)螟:天黑。
(12)剝:敲打聲。(石訇)(hōng轟):水石相擊聲。
(13)佛圖澄:西晉時高僧。
(14)愍道人:即晉僧支愍度。《世說新語·假譎》:“愍度道人始欲過江,與一傖道人為侶,謀曰:‘用舊義在江東,恐不辦得食。’便共立心無義。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講義積年。後有傖人來,先道人寄語云:‘為我致意愍度,無義那可立?治此計,權救飢爾,無為遂負如來也。’”
(15)楗(jiàn):門閂。
(16)王弇州:即明代王世貞,號弇州山人。其弟王世懋,亦著名文士。
(17)食指不靜:《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字子公)與子家將見,子色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
(18)臠:肉塊。
(19)弘正:指明代弘治(1488—1505年)、正德(1506—1521年)年間。
(20)疏:奏疏。
(21)乘傳:驛車。
(22)便宜行事:不待上奏,自行決斷處置。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是作者游靈岩後所作的遊記。文中寓情於景,通過描繪靈岩的宏偉景象,表達了作者緬懷歷史先賢,寄望朝代中興的思想感情。

作者簡介

王思任(1574—1646),字季重,號謔庵,浙江山陰(今紹興)人。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曾知興平、當塗、青浦三縣,又任袁州推官、九江僉事。清兵破南京後,魯王監國,任用王思任為禮部右侍郎,進尚書。1646年(順治三年),紹興為清兵所破,王思任閉門大書“不降”,絕食而死。他的遊記散文較為有名。著有《王季重十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