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後吟·其六

游山後吟·其六

《游山後吟·其六》是晚清詩人源寫作的山水詩《游山後吟》第六首作品。這首詩歌突出表現了魏源在清末時代風雲激盪下的山水詩特點。而正是這種對山水的鐘情和沉溺,才使魏源的山水詩奔涌著一股不可遏止、愈積愈濃的感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山後吟·其六
  • 創作年代:晚清
  • 作品體裁:古體詩
  • 作者
  • 作品出處: 古微堂詩集·卷五
  • 作品題材:山水詩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詩人作品欣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溺仙溺佛溺山水,與溺酒色無殊軌。嗜好不專溺不深,安能萬事不易此。巢由溺箕潁,黃綺溺商顏,李渤溺廬摶溺華,孫林溺彼百泉與孤山。李願司空溺兩谷,奮袂長往良非艱。世間尤物醉人性,色聲光景忘往還。何怪雲月泉石南面王,濃情釅念疇不芟。豐草長林麋鹿性,魚鳥尚不甘籠樊。豈有乾坤至清氣,爾托塵垢爭其慳。慕膻嚇腐市朝客,何異髡嫫驕仙鬟。半生放浪深山裡,日逐煙霞窮不已,世人狂我棄利名,我亦怪世遺雲水。易地而觀一律耳。臧偲忘羊孰歧視,役情於外皆堪恥。安得大上忘悲喜,安得見智見仁遺聽視!
游山後吟·其六

創作背景

游山後吟·其六
鴉片戰爭的爆發,既是清代社會激變的開始,又是清代詩歌發生巨大創新的契機。面對風雲突變的社會形勢,以龔自珍、魏源為代表的新派詩人以其空前的啟蒙思想和風雷激盪的藝術風格,為晚清詩壇帶來一股勃勃生機。而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山水詩,必然烙上那個時代的印痕:感情激越,意境雄放,雖仍有清亮婉囀的小唱,更多的則是音調高亢、氣勢雄壯的放歌。在眾多詩人中,魏源的山水詩最具這種特質。這首詩歌就突出表現了魏源在清末時代風雲激盪下的山水詩特點。而正是這種對山水的鐘情和沉溺,才使魏源的山水詩奔涌著一股不可遏止、愈積愈濃的感情。

詩人作品欣賞

當我們欣賞魏源山水詩超絕獨特藝術風神的同時,又不能不為其以學問才情寫詩的弊病而遺憾,讀魏源的山水詩常覺氣勢逼人而情韻不足; 且因反覆的對比、描寫使詩歌顯得繁複蕪雜,有重屋疊瓴之感; 好多詩的格局和抒寫方法基本雷同,所以使其顯得呆板滯澀,略少靈氣,這些都是魏源山水詩不可諱飾的缺陷。儘管如此,就整體而論,魏源山水詩的成就不僅在清代,即使在整箇中國古代山水詩的星河中依然是一顆熠熠閃耀的奇星。
游山後吟·其六

作者簡介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邵陽隆回金潭人(今隆回縣司門前鎮)。道光二年( 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
游山後吟·其六
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誌。魏源的詩詞其實也非常優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