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媚筆泉記》是清代文學家姚鼐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遊記,雖然名為《游媚筆泉記》,實則更多的寫了去媚筆泉一路情景。先敘桐城西北的山勢,次敘沿小溪西入,沿路風光,然後,始寫媚筆泉及酒宴。文章由遠及近,層層寫來, 逐步深入,寫景繪物,神態生動,頗能引人入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媚筆泉記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惜抱軒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姚鼐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游媚筆泉記1
桐城之西北2,連山殆數百里3,及縣治而迤平4。其將平也,兩崖忽合,屏矗墉回5,嶄橫若不可徑6。龍溪曲流7,出乎其間。
以歲三月上旬8,步循溪西入9。積雨始霽10,溪上大聲從然11,十餘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槐、楓、栗、橡12,時有鳴巂13。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14,振鬣宛首而顧其侶15。援石而登16,俯視溶雲17,鳥飛若墜。
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18,翼乎臨於溪右19。或曰:“宋李公麟之垂雲沜也20。”或曰:“後人求公麟地不可識21,被而名之22。”石罅生大樹23,蔭數十人24,前出平土,可布席坐25。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書其上26,曰:“媚筆之泉”。泉漫石上27,為圓池,乃引墜溪內。左丈學沖於池側方平地為室28,未就29,要客九人飲於是30。日暮半陰,山風卒起31,肅振岩壁榛莽32,群泉磯石交鳴,游者悚焉33,遂還。
是日,姜塢先生與往34,鼐從,使鼐為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媚筆泉:在今安徽桐城縣西北。
2.桐城:縣名,在安徽中南部。
3.連山:綿延的山峰。殆:恐怕,大概。
4.及:到。縣治:縣政府所在地,指桐城縣城。迤(yí)平:漸漸平伏。
5.屏矗(chù)墉(yōng)回:山崖像屏風一樣矗立,像城牆一樣曲折環繞。“墉”,城牆。
6.嶄橫:形容山崖高陡地橫擋在前面。徑:通行的意思。
7.“龍溪”二句:彎曲的龍溪,從它們中間流出。
8.以歲:在這年。
9.步:步行。
10.積雨:長時間下雨。霽(jì):天放晴。
11.漎(cóng)然:形容流水聲響。
12.蕙草:一名薰草,俗稱佩蘭。樅(cōng):樹木名,又叫“冷杉”。
13.巂(guī):巂周,即杜鵑,又叫子規鳥,善鳴。
14.浴起:剛洗完澡站起來。
15.振鬣(liè):形容馬脖子挺伸著。“鬣”,馬頸上的長毛。宛首:轉過頭去。侶:夥伴。
16.援:攀附。
17.“俯視”二句:意謂低頭看水中倒影,天空的雲好像溶化在水裡,飛鳥好像在往下墜落。
18.連石:崖上岩石連綿。重(chóng)樓:兩層樓房。
19.“翼乎”句:像展翅欲飛的大鳥臨立在小河溝的右岸。
20.李公麟:北宋舒州府治在今安徽潛山人,字伯時,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進士,官至御史檢法。精通古文字,擅長畫山水佛像。元符(1098—1100)末年歸居桐城龍眠山莊,所以又號龍眠山人。沜(pàn):古代學宮前半月形狀的水池。
21.求:尋找。公麟地:即指垂雲沜。識:辨認。
22.被而名之:意謂這是被後人用“李公麟垂雲沜”來稱呼這塊岩石的。
23.罅(xià):裂縫。
24.蔭數十人:樹蔭之大,可以遮蔽數十人。
25.可布席坐:可以鋪開蓆子在上面坐。
26.何文端公:何如寵,字康侯,桐城人,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進士,累官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死後諡號“文端”。“公”,古代對別人的尊稱。摩崖:在山崖石壁上銘刻的文字。書:書寫。
27.“泉漫”三句:意謂泉水冒出來,流到崖石上,人們就在石上鑿了一個圓池子,然後導引泉水流入下面的溪里。
28.左學沖:左世容,字學沖,乾坤舉人,曾任武進縣教諭。丈:古代對長者的尊稱。方:正在。為室:蓋住房。
29.未就:還沒有完工。
30.要(yāo):邀請。
31.卒(cù):通“猝”,突然。
32.“肅振”二句:意謂風吹得岩壁上的叢雜草木都失色抖動,連水都衝擊山石叫喊起來。磯(jī)石:水邊突出的石頭。
33.悚(sǒng):恐懼,害怕。
34.姜塢先生:姚范,字南菁,乾隆年間(1736—1796)進士,作者的伯父。與往:一同前往。石交鳴。遊人害怕,就起身回家。
白話譯文
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疊嶺大概有好幾百里,一直到縣政府所在地才開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兩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樣聳立,高的橫的縫隙幾乎不能走人。像龍一樣曲折的溪流,從這裡邊流出來。
去年三月上旬,我們徒步順著溪流從西邊走進去。連續下了較長時間的雨,天氣剛剛轉晴,溪流發出很大的嘩嘩聲。走了十多里路,山道兩旁有很多奇形怪狀的石頭、蕙草、松樹、樅樹、槐樹、楓樹、栗樹、橡樹等,不時聽到杜鵑的叫聲。溪下面有個很深的大水潭,一塊大石頭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裡面洗澡的馬剛剛站起身,甩著鬃毛回頭看它的夥伴。扒著石頭向上爬,俯視雲彩,飛鳥看起來就像要墜落的樣子。
接著沿著懸崖往西走大約二里,層疊的石頭好像高樓,翅膀一樣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說:“這是宋代李公麟所說的垂雲沜啊。”有人說:“後人尋找李公麟記載的地方,沒有找到,於是就稱這塊石頭為‘李公麟垂雲沜’。”石頭的縫隙間長出一棵大樹,樹陰能容下幾十個人,樹前有平地,可以鋪上蓆子坐下。
樹南邊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書刻在上邊,泉水叫做“媚筆泉”。泉水漫過石頭形成一個圓形的水池,上邊的溪水流落進去。左丈學沖在水池邊的平地上建造房子,還沒建成,邀請九位客人在這裡飲酒。傍晚天氣轉為半陰,山風突然刮起來,猛烈地吹打懸崖峭壁,樹木草叢、許多泉水、碎石亂響。遊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於是回去了。
這一天,我的伯父姜塢先生也去了,我跟隨他,他讓我記下來這件事。
創作背景
《游媚筆泉記》是姚鼐隨其伯父姚范等遊覽本鄉名勝媚筆泉後寫的一篇遊記,文字簡潔生動,狀物寫景傳神。據作者的《左筆泉先生時文序》,此文作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姚鼐成進士返里之後。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遊記層次非常清晰:第一段寫桐城西北龍眠山的山勢與源出於此的龍溪水勢。龍眠山綿亘數百里,但在將平之處,兩崖忽合,而“龍溪曲流,出乎其旬”。
第二段寫前去媚筆泉的沿途所見。作者一行循龍溪行,正值陽春三月,宿雨初睛,沿龍溪十餘里,水聲響亮,溪畔都是樹、石,隨後作者等發現溪有潭,其中一塊雄奇不凡的大石,狀如剛剛洗浴完畢的馬,揚著鬢,回顧它的同伴。遊人攀授到這塊大石上,“俯視溶雲,鳥飛若墜”。然後一行人循崖遊覽,見一組奇石,它們“連石若重樓,冀乎臨乾溪右”;並討論這是否是北宋畫家、龍眠隱士李公麟的“垂雲泮”。這組奇石有一株奇樹相伴,該樹生於石縫,並且能長到蔭數十人之大。山水跌宕,忽又“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又“南有泉”,這才點到了正題:媚筆泉。“泉漫石上為圓池,乃引墜溪內”,泉又與龍溪連通。
第三段收結全文。先寫左學沖老人築室於媚筆泉水所匯的池畔,室未築就就邀人入飲,板有雅興。至傍晚,天氣陰沉,“山風卒起,振肅岩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於是遊客“悚焉”,興盡而返。
本文以遊程為明線,還有一條暗線是水。作者所到之處都有龍溪或媚筆泉的水相伴。作者筆致也如水般纖敏柔細、曲折迴環。這是此文的陰柔之美。然而此文有溪泉也有山石,山、石常是高聳,斬截,奇特,險峻,是陽剛的。同時,作者此游雖以媚筆泉為目的,但文章描寫的主體部分卻是前往媚筆泉的過程。這種漫不經心,也頗具陽剛的特徵。至於文中所描繪的動靜互滲、天水交融,乃至白日遊覽時的晴好天氣、勃勃興致,與入暮時分的天氣變壞,山風懾人一一都不愧是陰陽兼用的妙筆。
名家點評
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邵寧寧《歲月的花樹:中國古代美文品讀》:“《游媚筆泉記》,文字簡潔生動,狀物寫景傳神。”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琦珍《翰墨天下雄》:“筆墨足可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袁家渴記》諸篇相媲美”
作者簡介
姚鼐(1731一1815)清文學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官至刑部郎中。主講江寧、揚州等地書院歷四十年。曾受業於劉大搬,是“桐城派”古文家的代表人物。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工詩文。為文主張義理、考據、辭章合而為一;作詩兼采唐宋,以清雅為宗。著作有《惜抱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