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平公主山莊

《游太平公主山莊》是唐朝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韓愈所創作的一首詩。詩歌描寫太平公主山莊台榭巍峨、園苑寬廣、花木繁盛,擺脫對具體景物的狀繪,從建造者的心態落筆,通過城池與園苑大小的對比,顯示太平公主當年的奢華,突出園苑之宏偉壯觀。

詩人表面上在描寫太平公主的山莊,實際上是諷刺太平公主的奢侈和虛榮。全詩以虛寫實,涵泳深厚,在寫作上善用微詞,似直而曲,有案無斷,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太平公主山莊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品出處:《韓昌黎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韓愈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游太平公主山莊
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台榭壓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太平公主:武則天之女。
②占春:占盡人間春光美色。
③台榭(xiè):亭台樓閣。
④城闉(yīn):城門外層的曲城。
⑤南山:指終南山。

白話譯文

太平公主當年想占盡春色,把自己山莊的亭台樓閣築得高過城闉。
要想知道山莊前面的花木還有多少,一直延伸到終南山也不屬於他人。

創作背景

該詩寫於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春,韓愈三為博士時。作者所游太平公主山莊的故址,他通過寫太平公主大肆修建亭台樓閣,以此來譏諷她的奢華和貪慾,便作下該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第一句“公主當年欲占春”是寫“公主當年”的事。這是指公主憑藉其權勢,圍地為莊,要想獨自占有長安近郊的山色春光的事情。公主早已不在,人去事非,這當然是詩人游其故地而追懷過去的事情,所以詩人用了“當年”,詩一開頭就點出此事已經過去,言外之意對現在仍有現實意義,即借古諷今之意。“公主”是指太平公主,武則天的女兒,否則,既使有這個野心想“欲占春”也沒有這個膽,也只有武則天的女兒才會有如此野心和斗膽,太平公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封建統治階級中最具野心勃勃的女性。“欲占”則更是精妙絕倫、警辟含深奇崛之語,錢可以占,地可以占,甚至人也可以占,可春天卻不能占。春光能占的話,就是痴人說夢話了。這裡本來是指太平公主大興土木。建山莊別墅。可詩人不正面說建別墅山莊,卻偏說“欲占春”,寫得何等意味深長,連春天春光都可以占,反過來說還有什麼不能占,“欲占春”三個字一出,太平公主,何止一個太平公主人,簡直就是整個統治階級的驕橫貪婪的嘴臉,慾壑難填的本性就被揭露得血淋淋,真是“欲占春”三字見血,酣暢痛快。
第二句“故將台榭壓城闉”仍然是寫“當年”事,仍然是詩人遊覽故地發生的故事。在綿延數十里的長安城附近山莊別墅中,建的亭台樓閣要比帝都長安的城牆還要高,其野心是很大的。這樣大興土木,這樣奢侈,這樣野心,這樣貪婪,這樣放肆,詩人只用了兩個字“壓”和“故”,“壓”是超過。不言而喻是用公主建的“台榭”超過帝都長安城。言外之意,不僅是亭台樓閣規模大得驚人,而且也指出太平公主勢力之大乃炙手可熱。一個“壓”字寫出多少要說而說不盡的含義,只在一字中,盡顯詩人功底之風流。“故”是有意,當然是要建造的亭台樓閣在長安豪華無雙了,言外之意,是公主為所欲為、不可一世至極。
第三四句“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繼續描寫莊園別墅規模之大,綿延數十里,直到終南山,山莊之廣袤一眼望不到邊,無涯無際,林木繁茂,綠海茫茫。前句不疑故問,後句以“不屬人”給以回答。詩人剛剛把他的心扉向讀者打開一條縫隙,透露出一點點內心深處的想法:當年人間多有不平事,有錢有勢者什麼都可霸占——人家的田地、人家的妻女,甚而連春天也想霸占,卻又立即由遐想回到了現實:現在是詩人“游”山莊,山莊自然少不了花草樹木,又正值山花爛漫的春天,詩人就脫口而出:“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前句故設疑問,並不正面回答,轉而融情人景,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像餘地,後句寫出了“直到南山不屬人”,偌大的林海,廣袤無際。景色是翠綠動人的,但感情卻是沉重的。眼前的廣袤山莊,正好象徵著太平公主生前煊赫的聲勢。“勢入浮雲亦是崩”,倒台之迅速與太平公主當時不可一世的聲勢,恰恰形成極富於諷刺性的鮮明對照。詩人將無比豐富的歷史內容熔鑄在這簡短的“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十四個字里。這兩句與前兩句似斷而實連,詩意從山莊猶在,就在“前面”,但這偌大山莊不知道屬於誰。詩人沒有說,也沒有必要說,太平公主早已不復存在,過去“不屬人”,現在事過境遷,當然山莊不能為公主獨占,公主又何能“欲占春”。詩人用第三句的“花”字與第一句“春”字巧妙的連承,使詩翻出了新意:太平公主的形象在後人的心目中再次復現:一個野心勃勃、驕橫貪婪、慾壑難填的有史以來又一女性。後兩句表面看來似乎是對詩人所游的山莊之大的驚嘆誇耀,骨子裡卻是深寓貶意、譴意。從游山莊到現在,從詩人自己寫到游“山莊”之花木叢林,實際上卻有形愈松而意愈緊的效果,在輕淺疏淡的筆墨中顯示出了厚重的力量,欲不諷刺而不能,不譴責而不能的境界。
全詩寫景敘事抒懷,筆力騫舉而又亦莊亦諧,餘味無窮。

名家點評

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員李德哲《唐宋八大家》:“該詩語言平白簡練,寓意深刻,諷刺辛辣,讀來讓人玩味。”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州)人。因其常據郡望自稱昌黎韓愈,故後世稱之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世稱韓文公。公元792年(貞元八年)進士及第,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在文學上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提倡古文,主張文以載道,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並稱“韓柳”。詩與孟郊並稱“韓孟”。韓詩在藝術上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宋詩影響頗大。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韓愈像韓愈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