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18年10月14日,
香港科技大學 校長
史維 教授與
廣州大學 校長
魏明海 教授分別代表兩校在香港簽署合作辦學意向書;12月21日,香港科技大學正式與廣州市人民政府和廣州大學簽署協定,合作籌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2019年9月,第一期學術先導計畫在香港的清水灣校園開展;同月26日,教育部批准廣州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籌備設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正式動工。
2020年9月,第二期學術先導計畫在香港的清水灣校園開展。
2021年4月19日,倪明選教授獲委任學校創校校長;9月,第三期學術先導計畫在香港的清水灣校園開展。
202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正式設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開學,舉行開學典禮。廣東省委書記
李希 出席活動,全國政協副主席
梁振英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李家超 發表視頻致辭,教育部部長
懷進鵬 、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
王偉中 出席活動並致辭。
2023年2月7日晚訊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人工智慧、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慧型製造工程等三個本科專業自2023年起在
提前批次 招生。3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宣布,經學校教務委員會正式批准,成立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Carbon Neutrality and Climate Change Thrust,簡稱為CNCC),計畫於2024年首先開展本科教育。3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成立了兩個學院,分別是教育科學學院(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簡稱CES)和未來技術學院(College of Future Technology,簡稱CFT)。
2024年4月18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智算中心正式啟用。4月25日,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法院駐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站揭牌成立。6月6日,大灣區全球綠色領創學院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成立。
2024年6月14日,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港科大(廣州))共同宣布推出“紅鳥跨校園學習計畫”,透過“科目共享”(Course Sharing)和“學分互換互認”(Credit Transfer)等計畫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不設院系;2023年,學校將開始招收本科生,首批招收3個
本科 專業,分別為人工智慧、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慧型製造工程。
師資力量 據2022年9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各類教師203人,其中
講座教授 21人,
客座教授 28人,
教授 27人,實踐教授11人,
副教授 23人,實踐副教授1人,兼職副教授5人,助理教授73人,研究助理教授2人,兼職助理教授3人,
高級講師 4人,
講師 7人。
學科建設 2022年,港科大(廣州)開設15個碩博士專業,分為4個樞紐和15個學域。
樞紐和學域 樞紐
學域
先進材料、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微電子、可持續能源與環境
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智慧型交通、機器人與自主系統、智慧型製造
教學建設 截至2022年6月,學校開展本科和碩博士層次教育,按照國家統一招生政策規定招收本科生,頒發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畢業證書、學士學位證書及香港科技大學學士學位證書,依據有關規定實施香港科技大學
碩士學位 和
博士學位 教育,頒發香港科技大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證書。
截至2019年9月,學校在辦學方式上實行研究生先行、多導師制的教育培養模式,港科大(廣州)和校本部同等辦學質量及水平。據2022年9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每位研究生將由至少兩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導師共同指導,其中一位導師將必須是港科大(廣州)的老師,另一位導師既可來自港科大(廣州)的另一學域,也可來自港科大清水灣校園或校外機構。
港科大(廣州)將以英語為基本工作語言和教學語言。
港科大(廣州)的研究生將開展涉及多個學科的研究,並進行不同層次的協作以找到問題所在,通過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來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港科大(廣州)所有研究生都必須從以下兩門採用項目式學習方式的核心課程中選一修讀:
融合學科研究方法(2學分)
融合學科設計思維(2學分)
融合學科研究方法課程是讓學生通過不同方法來對現實案例進行定量及定性分析;而融合學科設計思維課程則是讓學生以用戶協同的設計方式,創造出能兼顧利益相關者及產品功能的產品設計方案,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和學術背景在這兩門課程中進行選擇;同時,學生在修讀其所屬樞紐的核心課程之外,同時須選修至少一門屬於其他三個樞紐的核心課程。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2年9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擁有中央研究設施,下設多個科研平台。
學術資源 據2022年9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主辦《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特刊。
學術交流 2021年9月,港科大(廣州)信息樞紐數據科學與分析學域署理主任、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講座教授
陳雷 帶領團隊為正在籌建的港科大(廣州)獲得國際學術會議
VLDB 2024年的主辦權。
合作交流 2022年3月,學校與
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 簽署合作框架協定,雙方將共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推進全方位的教育合作,港科大(廣州)將面向民心學校學生開展前沿科學研究的專題演講、分享及指導,提供部分學分課程。7月4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與
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福田) 簽署聯合培養博士生合作協定,培養方向聚焦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前沿科技,第一屆聯培博士生擬於2023級秋季入班。2021年12月,學校與
江門市 共建江門“雙碳”實驗室。
文化傳統 學校校徽與港科大校徽一致,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從意象的角度凝視,在知識之源的書本之上,冒起了智慧的金色大腦;而在高舉書本的雙臂之中,既是一個代表科學的燒瓶,亦是一個代表工程與技術,或傳播與管理的發射塔。
支持著這些象徵標誌的是三個希臘字母 ,分別為“upilon”“psi”和“tau”,音譯則為“UST”(科技大學英文縮寫)。
校徽
學校地標廣場為紅鳥廣場,廣場中心的“紅鳥日晷”雕塑是港科大及港科大(廣州)的標誌,象徵著時間的流逝。
香港科技大學校歌 粵語版
英語版
漢語版
日有光 映照海角學有進境
紅鳥坐看 香港廣州
與時並進精英
先進開新領域 未來在繼承
任重道遠 願歲月可見證
願世上有呼應
清水一灣 修養內涵
沙洲一片 建立杏壇
成就創 遠景跨出象限
工商輝映 千里萬難
薪火相接 文理同盼
科技登高峰 極目飽覽
東西春秋 家國漫談
先驅新進 求變無間
科大與香港 日月可鑑
Red bird standing guard beneath the rising sun
That watches over the citadels
of learning all as one
Leaping forward till each marathon is run
We're striving for a legacy like none
we’re children of the sun
Fountain of knowledge lifts our flight
Science and Arts scaling new heights
Engineering Business leading lights
Scholars and dreamers heed the call
reaching our goals and standing tall
bringing pride and honour to us all
Love for this land our heart imparts
Spurring us to a brave new star
HKUST the beacon of our heart
朝陽升 紅鳥日晷 輝映學宮
盼清水灣 南沙之洲
跨越時空相通
求同存異共奮進 多元之聲
弘毅致遠 守護薪火相承
引領世界學風
智慧之源 探索無窮
理工商文 科技相融
創新光 照耀日月星空
莘莘學子 敢為先鋒
求進求新 指日成功
萬古流芳 崢嶸歲月中
心中所念 家國情懷
朝乾夕惕 同創未來
香港科大 盛譽享中外
現任領導 校園環境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園設計由國際建築設計事務所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 (KPF) 牽頭的港科大(廣州)國際首席設計顧問團隊,以“智慧綠色校園”為靈感,延續清水灣校園的整體風格,並與四周的自然環境和諧相融。集大學形態、功能、宏願於一身,糅合可持續性以及原生態美感, 新校園的設計預示了未來大學的應有面貌,將為高等教育界樹立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