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市城東五里的羅泊灣,形如蘿蔔,因而原名蘿蔔灣。灣上有一座巍峨古塔,名曰安瀾,又曰漪瀾,塔高九層約30多米,底層周長36.62米,牆厚1.9 米,塔身呈八角形,共有35個形狀不同的視窗,坐南向北臨江而立,建築風格非常獨特。此塔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至今已經180多年。昔日登塔可望江城,江中百舸爭流,浪擊飛舟,城上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無限風光在塔峰。此塔遭受過無數次特大洪水的衝撞和雷電轟擊,仍巋然不動,穩如泰山,塔頂的瓦片不掉落,塔身沒有毀損,保留全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港北區安瀾塔
- 類型:古塔
- 位置:貴港市城東五里
- 建造: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
歷史,歷史變更,
歷史
這座塔的北大門原有一首“撮土為山陪地脈,引入成事補天功”的對聯,意為這座縣城雖然東有東山,南有南山,西有西山,北有北山,但是沒有中山,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少一,風水地理有缺陷,需要建造中山,以“陪地脈”和“補天功”,縣人才能夠心想事成,五穀豐登,百業興旺。於是造塔代山,以慰民心。據說,這是清代知縣林大宏和他師爺共同籌劃的。
林知縣是江西分宜人,進士學位,博學多才,為官清正,體察民情,深受百姓愛戴。他的師爺也見多識廣,既懂風俗民情,又通天文地理,常為林知縣出謀劃策。他們想貴縣在秦漢時代為桂林郡和鬱林郡,唐改貴州,明降州為縣,不但社會地位逐漸下降,而且許多州官、縣官都當不了多久時間就完蛋了。這是什麼原因呢?他倆一再分析,原來是因為經濟衰退,當地百姓卻認為是風水地理造成。為何經濟衰退?他倆細究的結果是鬱江洪澇災害嚴重,必須根治水患。
縣衙門前有一條大江穿流而過,橫貫縣境數百里,上遊河水流速急直,到下游羅泊灣江水受阻流速變慢,每遇暴雨必然河水上漲,泛濫成災。江河雖是大自然的產物,但是人要生存,總不能聽天由命,而要有所作為,於是關心百姓疾苦的林知縣便出資倡建這座塔,以表心愿,昭示天下。因而,這座塔叫安瀾塔,意為把河鎮住,把水鎖住,讓河水不再為害。後來,林知縣書名為“漪瀾塔”,意為把兇惡的洪水化為善美的浪花,為民造福。同時,發動百姓治理江河,減輕水患為害。由此可見,這位父母官何等用心良苦。如今,人們見塔如見人,依然懷念林知縣。林知縣勵精圖治,富民強縣的正氣和志氣,永遠鼓舞貴港人治河治水,興利除害。
歷史變更
1999年在市區河段上游建成了貴港航運樞紐水電站
1994年在羅泊灣建成全市第一個年吞吐257萬噸的貨櫃專用碼頭,在下游貓兒山建成了年吞吐能力1000萬噸的華南地區最大的內河港口。同時,城區沿江兩岸的堤路園浩大工程建設正在進行。
1985年7月20日,貴縣人民政府發文公布羅泊灣安瀾塔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文化部門計畫在“十五”期間維修該塔,鋪架塔內樓梯樓板,把塔基到公路的道路硬化,以方便遊客往來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