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渭姑村
- 面積:8.06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1390.00畝
- 農作物:玉米、小麥、豌豆、大豆、稻穀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基本建設,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90.00畝(其中:田472.00畝,地918.00畝),人均耕地0.78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豌豆 、大豆、稻穀等作物;擁有林地365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0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69畝,主要種植油桐、花椒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2000.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4年底,全村有332戶通自來水,有45戶飲用井水, 有51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78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1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14戶。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3.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365.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1畝。該村到2014年底,有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69.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57.00萬元,畜牧業收入615.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194頭,肉牛97頭,肉羊280頭); 林業收入187.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96.00萬元, 工資性收入22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28.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 務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23.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05人,在省內務工185人,到省外務工12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蠶桑、花椒、油桐,主要銷售往本縣。2014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86.0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蠶桑、花椒、油桐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蠶桑、花椒、油桐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14戶,共鄉村人口2005人,其中男性1016人,女性989人。其中農業人口1806人,勞動力1120人。到2014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9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2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鎮衛生院13.00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渭姑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新店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00公里,距離中學13.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225人,中學生6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3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390.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56.00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2300個(勞均10個)。有固定資產4.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5個,黨員總數38人,黨員中男黨員34人,女黨員4人。 團員19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修建國小1所,68萬元;自然村公路20公里,100萬元,衛生室12萬元。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抓住機遇,發展特色產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
基本建設
經過兩年的努力,到了2005年,巧家縣新店鄉碉樓村到魯甸縣龍頭山鄉天生橋的38公里電站建設沿江公路從該村橫穿打通後,該村從此結束了人背馬馱的歷史,據渭姑村跑麵包車的許師傅講,原來從該村去昭通辦事要花三天時間(一天走路翻過二道岩到鄉鎮,一天坐客車到縣城,第三天下午才能到昭通),現在從該村到昭通85公里路一天可跑來回。目前,全村除沿江公路外,還修通了連線開基、新店、坪地等村委會的村公路,通車裡程累計達39公里,全村不但可與其他村委會及周邊鄉鎮互通公路,就連村民小組間已相互通車,拖拉機、農用車還可以直接進村入戶。為此,許多老百姓欣喜若狂,買機車、拖拉機、農用車等跑運輸的村民從無到有,一下子發展到了25戶,老百姓購買農用物資也不在人背馬馱,有4戶農戶甚至還買了麵包車跑客運,老百姓上街也可以坐車了。在通電上,截止今年8月,全村417戶農戶已全部通電,徹底擺脫了過去家家戶戶一盞煤油燈的歷史。如今,電信光纜已架進了村,村內已建移動基站兩座,全村已有座機和手機用戶共186戶。此外,閉路電視已走入了村莊,老百姓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外邊。
昔日成天只會在大樹下鋪氈褂曬太陽、做鞋墊拉家常的渭姑村民,如今已忙碌了。據不完全統計,由於該村加大了對富餘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力度,全村現已有電焊工、建築工等共210餘人在電站務工,年創收近190萬元。年齡大點不能上工地的老年人現已有58戶在家種小菜、做涼粉和豆腐等供應電站,戶均年收入已在3600元左右。由於流動人口的增多,在渭姑村的大河壩、桃花園等地已有8戶村民開始經營餐館、酒樓、旅店和小賣部等服務行業,現生意十分興隆。看到經營餐館能等服務業也能賺錢,有12戶村民又在積極籌措,準備投資服務行業。
隨著天花板電站建設的進一步深入,該村一方面是全力加強對富餘勞動力的技能培訓,爭取讓更多的富餘勞動力投入電站建設;另一方面是通過積極引導和支持老百姓發展養殖業和種植業,特別是發展生豬養殖和土雞飼養,同時利用水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返季蔬菜種植,以支援電站建設,增加自身收入。據悉,由於該村老百姓有了增收門路,加上生產生活條件的改變,他們雖處山溝仍感樂,生活十分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