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頭圍村,位於坪地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5千米。與矮崗村、橫嶺村相鄰。始建於清代,廖姓先祖廖錦禎從今廣東惠陽淡水白水寨,駱姓先祖駱昌從龍川田心遷移至此定居而形成。該村地處丘陵地帶,村附近有企爐坑水庫,龍崗河從村南流過。現村於20世紀90年代初在老村附近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渡頭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年豐社區
- 地理位置:坪地街道東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坪地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屬坪地區;1986年10月,屬坪地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鎮;2004年,屬坪地街道年豐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廖、駱2姓。第一大姓為廖姓,明末清初從福建遷移至廣東興寧,後輾轉遷至今廣東惠陽淡水;清代從淡水白水寨遷移至該地。第二大姓為駱姓,宋末元初從江西於都遷移至廣東龍川田心;清代從龍川田心遷移至該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799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399人;80歲以上37人,最年長者95歲(女);實際在村人口746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04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85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1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越南、美國、日本。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花生、番薯,少數村民上山砍柴、採藥出售。該村不少材民擅長用竹篾編制籮筐、竹簍、雞籠、鴨籠等竹器,改革開放前,村民們將竹編製品拿到城鈉出售。改革開放後,1982年,村里用征地補償款蓋起了第一棟廠房,集體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現集體經濟以工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等。村中有1棵古榕樹。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年糕、糍粑、米餅、茶果等。長深高速G25線、坪梓路經過該村。20世紀50年代末通電話,70年代中期通電,80年代初通自來水,90年代中期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後期通網際網路。村內有兩所幼稚園,2015年,年豐幼稚園在園幼兒208人、教職工28人;聯豐幼稚園,在園幼兒92人、教職工15人。還有能球場、室內健身中心、健身路徑、文體中心、黨支部活動中心等。
村中現存《廖氏族譜》《駱氏建生部族譜》和《駱氏族譜》。《駱氏建生部族譜》由駱瑞背於1947年纂修。《廖氏族譜》由廖蔚青等於1989年纂修。龍川駱氏宗親聯誼會編印的宣傳冊上有駱氏後人整理的世代口傳的“駱氏祖訓十條”。還有2010年6月制定的《村規民約》。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88座。代表性民居有世彩安居、駱氏圍村和世彩新居。世彩安居為清代客家圍屋,占地面積約3350平方米;圍屋前有月池、禾坪,當心屋為廖氏宗祠總祠,為三進二天井布局,磚木結構,灰瓦頂;由於年久失修,比較破敗,現無人居住。駱氏圍村建於清代及民國時期,占地面積2380平方米;內有駱氏宗祠2座、陳氏宗祠2座和斗廊排屋,前有半月池、禾坪,兩橫巷一縱巷;由於年久失修,比較破敗,現部分有人居住。世彩安居和駱氏圍村均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世彩新居是世彩安居廖氏後人於民國時期建造的傳統客家民居,內有廖氏宗祠(分祠)。
村中現存宗祠6座,分布於傳統民居中。廖氏宗祠總祠始建於清代,分別於1986年、2002年、2000年重修,占地面積約110平方米,有楹聯“三郡淵源創業莫忘先世澤:九思流最宗承惟望後人賢”,原額“世彩安居”“世彩堂“書於清代:現仍作為宗祠使用。駱氏宗祠,始建於清代,於2011年重修,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現仍作為宗祠使用。另有廖氏宗祠(分祠)1座,駱氏宗祠(分祠)1座及陳氏宗祠2座,規模較小。以上宗祠部分出租,全部仍作為宗祠使用。
該村有駱氏碉樓,始建於民國時期,於現代重修,占地面積160平方米,由天井院加碉樓組成。碉樓原高3層,為了防止倒塌,業主拆除了上面一層,現僅存2層。清明節、中秋節,廖氏族人組織祭祖。現在不是每年都舉行,幾年組織一次。該村有紀念譚公誕傳統。譚公廟,位於該村金魚嶺,始建於清代,重修於民國時期及196年,2009年再次重修,供奉譚公。內有碑刻《譚公廟正殿重修捐款碑記》,立於1924年。每年友歷四月初八為譚公誕,這一天多由村中長者組織村民至譚公廟祭祀。除夕及正月初三,村民自發前往祭拜。
代表性人物:廖送(1926-1948),又名廖齡送,烈士。1946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後人粵贛湘邊縱隊二團,1948年在博羅縣羅浮山作戰時犧牲。駱華(1926-1948),又名駱春華,烈士。1948年參加游擊隊,同年在博羅縣羅浮山作戰時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