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渡荊門送別》詩歷來為詩壇所注目,這不僅是因為第二聯寫得氣勢非凡,大氣包舉,更是因為全詩充滿了一種無人可及的浪漫情調。《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記下了他初次離開故鄉時的觀感和情思。
基本介紹
原文品讀,字詞解釋,原文賞析,譯詩,
原文品讀
《 渡荊門外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字詞解釋
渡荊門送別①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②。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飛天鏡④,雲生結海樓⑤。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①荊門:即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相對,形勢險要,戰國時是楚國的門戶。②楚國: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帶,古楚國之地。③連綿的群山隨著平原的出現而不復見了;江水洶湧地奔流著進入無邊無際的曠野。④江中的月影好像從天上飛來的一面明鏡;雲彩的興起與變化,在空中結成了海市蜃樓。③憐,愛。
原文賞析
從開篇到結尾一氣呵成,給人以迴腸盪氣的美感享受,絲毫沒有送別詩所慣有的感傷與悲涼,你甚至讀完了全詩,對於到底是誰走誰送,還渾然不覺,可是詩題卻又分明寫著是"送別",只看到在詩的結尾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那么,是詩人李白自己在送自己嗎?這不是千古奇詩了嗎?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來細細地體會一下詩人創作此詩時的構思與手法吧。
首聯直扣詩題,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頷聯緊承起句,寫出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坐船剛剛還在三峽里穿行,兩岸所能見到的處處是崇山峻岭,待到渡過荊門山,長江江面突然開闊,浩瀚渺茫,兩岸都是平曠的原野。這使長期生活在蜀地的詩人欣喜萬分,並迅即將這種感受寫入詩中。兩句中的第二字練得好,群山漸漸遠去,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平野,著一“隨”字,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得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這種觀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視點(李白坐的船在前進)不斷移動形成的。長江滾滾遠去著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頷聯寫的是遠景,短短10個字,畫出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確有“咫尺應須論萬里”之妙。 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月下飛天鏡”句,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無上,倒映入流速緩慢(因江面開闊)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李白在《古朗月行》里曾說:“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本詩的意象恰恰與此相反,是說天上的月亮飛到水中。“雲生結海樓”句,是白晝眺望所見。天上的雲彩,層層疊疊,構成海市蜃樓;頷、頸二聯,一遠景,一近景,細緻入微地刻畫了長江江面開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時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
全詩的最後一聯也寫得十分精彩,"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它為“故鄉水”。詩人初次離開故鄉,確實有些依戀不捨,而這種對家鄉的留戀之情一時又無處宣洩,結果聊勝於無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託,他不說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卻說從家鄉來的江水一路上對自己殷勤呵護,萬里護送,這說看似無情卻有情的寫法使得全詩在結尾處顯得分外凝重含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與“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兩聯,此兩聯看起來類似,但意境迥然不同。“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一句,寫長江,因四川、湖北的山脈到荊門始斷,以下為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長江至此,一泄千里,流入大荒之地,所以說“山盡”,“江入大荒”,此從岸邊所見。“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言舟中所見,詩人獨坐舟中,四顧蒼茫,天幕似四方垂下,所以說星垂,再用一個“闊”字更突出了平野的寬廣;大江流動,波光閃閃,月影在水中隨波明滅,猶如水底湧出。
全詩直到結束也沒有一個字提及"送別"朋友的離情別恨,看來這首詩並不是什麼贈別朋友,而是詩人自己在遠離故土之際向家鄉告別,所以,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這首詩題中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以這種形式來告別自己的家鄉,除了李白之外,還真找不出第二個人了。
譯詩
自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了楚地準備盡情漫遊。
崇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雲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行程萬里繼續漂送我的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