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亭

渡海亭

渡海亭位於江蘇通州北部的騎岸鎮境內,它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愛國將領、南宋右丞相文天祥而建的。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元軍兵臨京都臨安(今杭州),南宋瀕臨滅亡,文天祥任命為右丞相樞密使,奉使入元營談判。由於投降派從中作梗被拘,押解途中在鎮江逃出。文天祥改換姓名,取道高郵、泰州、海安如皋,於三月二十三日到達通州(今南通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丞相渡海亭
  • 外文名:The Pavilion of Prime Minister Wen
  • 地理位置:江蘇省南通市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始建年代:清乾隆初年
  • 遺蹟追溯:宋文天祥渡海處
地圖信息,
渡海亭位於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北部的騎岸鎮境內,它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愛國將領、南宋右丞相文天祥而建的。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元軍兵臨京都臨安(今杭州),南宋瀕臨滅亡,文天祥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奉使入元營談判。由於投降派從中作梗被拘,押解途中在鎮江逃出。文天祥改換姓名,取道高郵、泰州、海安、如皋,於三月二十三日到達通州(今南通市)。
文天祥在通州逗留二十餘天,南歸心切,於潤三月十七日乘船離開通城,十八日宿石港,十九日至賣魚灣。因當天海水退潮,船擱淺,只得等候一天。
當時,宋端宗立於福州,文天祥潤三月二十日自漁灣入海南歸,經溫州至福州。景炎三年(1278年)十二月於海豐被俘。至正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柴市口英勇就義,時年四十七歲。
人們為懷念民族英雄、愛國將領文天祥,在他渡海的賣魚灣造亭紀念。因日久天長,黃海海岸線東移,賣魚灣湮滅難尋。清乾隆初,石港場人士周學彭揣度賣魚灣舊址,在石港東十五里建渡海亭。當時只有一座亭子,由於風雨侵蝕,這座孤亭就坍倒了。
若干年後,石港場人慕古,曾到孫家窯、蘇家埭尋訪“古渡海亭”遺址,無著吟詩而返,其中兩句詩云:“孫窯、蘇埭無覓處,牧童樵豎記不清。”
中華民國四年(1915),南通縣知事儲南強倡議,在石港東北十餘里的楊家環重建渡海亭。亭中有石碑,正面鐫有“宋文文山渡海處”七個大字,背面刻有清末狀元張謇親撰的《渡海亭記》。此渡海亭於抗日戰爭期間毀於強颱風,現僅存殘碑、渡海亭照片及《渡海亭記》碑文拓片。
1983年,南通縣人民政府撥款,於五總街道南首,通掘公路西側,再建渡海亭。亭內立石碑,正面楷書:“宋丞相文文山渡海處” ,碑背鐫重“建渡海亭記”,渡海亭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地圖信息

地址:"南通市通州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