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橋

渡江橋

渡江橋位於魏村閘北街29號南,南北跨老德勝河,為金山條石平橋。渡江橋舊名烈塘閘,德勝河舊名烈塘,因長江一天漲潮二次,在橋下設有閘門,因而得名烈塘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渡江橋
  • 所屬年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
文物歷史,保護級別,

文物歷史

據《毗陵志》載,宋紹熙五年(1194)郡守李嘉言開烈塘河(即今天的德勝河),浚河置閘。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以後又經數次重修重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重造後,始改名渡江橋。民國十六年(1927)重建。1972 年開拓新德勝河,老閘棄用,重建新閘。現存的渡江橋為民國三十六年(1947)重建。橋的東西兩面橋額上分別刻“渡江橋”三字,為時任魏村鄉鄉長金華廷書。橋銘有兩個紀年:東為民國重修時紀年,金華建書;西為光緒丙午紀年。渡江橋橋面呈長方形,長6米,寬4.3米,由7塊巨大金山條石組成,民國修建時把橋加寬,並置水泥護欄。渡江橋的橋名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老德勝河把魏村分成了南北兩半,南岸的人要北渡長江,必須經過這座橋,才能到達江邊乘擺渡船過江,故此取名“渡江橋”;二是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魏村義渡一號船船老大秦長貴駕駛的船被稱作“渡江一號”,沖在最前面,憑著他純熟的駕駛技巧和對水路的熟悉,避開了敵人的重重炮火,第一個把全船的解放軍戰士安全地送上岸。秦長貴帶領著在魏村江邊登岸的解放軍戰士從渡江橋上通過向常州進發。為了紀念渡江戰役,便把渡江橋的名字保留了下來。渡江橋架在兩岸的石駁岸上,石駁岸是用長方形的花崗岩砌成,石駁岸沿橋東西各延伸一百多米,在石駁岸臨橋石駁上兩邊,各有一個“獅頭”的裝飾物,原來它是用來測定水位的標記。橋東側還保有水閘凹槽。渡江橋古樸簡潔,造橋藝術獨具特色。

保護級別

2011年1月5日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