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戰役紀念碑

渡江戰役紀念碑

渡江戰役紀念碑為全紅鋼結構,形似鼓動船帆,象徵紅色團風將建成中國中部鋼結構產業基地,底座“江”字造型,代表浩瀚長江,桅桿“1”代表百萬雄師過大江,帆型“3”代表四野30萬大軍,桅桿與帆造型“β”象徵團風38萬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乘風破浪、開拓奮進!紀念碑高25.2米加地面海拔23.8米,恰好是49米,暗合1949年渡江,拾級而上共16節台階象徵團風各項事業一路順風、蒸蒸日上!基座兩側為渡江戰役大型浮雕,前後分別為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上將題詞和紀念碑碑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渡江戰役紀念碑
  • 別稱:京滬杭戰役
  • 特點:全紅鋼結構
  • 碑文:團風,自宋得名
渡江戰役,碑文,

渡江戰役

又稱京滬杭戰役,是1949年4月21日6月2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為占領當時中華民國處於長江中下游流域政治、經濟中心,強渡長江並向中華民國國軍發起大規模戰略進攻之戰役。最終中國共產黨占領中華民國首都南京,以及經濟中心、當時世界四大都市之一——上海

碑文

團風,自宋得名,背依巍巍大別山,面臨滔滔長江水,有三省通衢、九縣咽喉和鄂東門戶之稱;地處南北國要衝,南可雄踞東南,北可逐鹿中原;上通川漢,下達寧滬,迴旋面廣,攻守皆宜。歷來為兵家必爭、戰事紛紜之水陸要塞。
1948年12月,平津戰役結束。1949年2月12日,中共中央致電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為配合華東、中原兩野戰軍渡江作戰,派兩個軍先行南下,進至武漢以北地區,鉗制國民黨白崇禧部。2月25日,林彪命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第40、43軍分別沿平漢鐵路、豐大鐵路南下。4月7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發出《出動命令》,駐平津地區9個軍分三路於11日南下。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聯合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同日晨,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和陳毅、粟裕、譚震林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西起九江,東至江陰,強渡長江。
5月11日,四野先遣部隊15兵團156師(前身為吉林獨立師,大都為朝鮮族官兵)466團奉令解放團風,並以團風為突破口強渡長江。
5月13日夜23時24分,解放團風的戰鬥打響,到14日凌晨6時結束,經7小時激戰,團風解放,共斃傷俘敵487名,其中活捉敵營長一名;繳獲輕重機槍18挺,長短槍430支,奪取船隻400餘只,其中大型木船48隻,解放軍負傷和犧牲115名,其中犧牲43名,全部為朝鮮族。隨即,黃岡縣愛國民主政府緊急徵調木船887隻、小火輪7艘,船工2000餘人,軍糧440萬斤,支援大軍渡江。
同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發起漢(武漢)潯(九江)間渡江作戰,在湖北團風至武穴一百多公里的長江沿線,強渡長江,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至此,聞名於世的渡江戰役全面打響,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勢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和蔣家王朝在中國大陸的統治。
渡江戰役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政府企圖通過談判拖延時日、西山再起,分裂祖國、劃江而治和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做殊死掙扎的陰謀。
渡江戰役的勝利,體現了中共中央的偉大戰略決策,體現了共和國將帥的卓越軍事才能,體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無畏犧牲精神!
在解放團風的戰鬥中犧牲的英烈們永垂不朽!
在渡江戰役中犧牲的英烈們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