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渡江登入紀念碑

巫山渡江登入紀念碑

坐落在保稅區(金港鎮)的巫山之巔,是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第二十九軍第八十五師第253團、第255團渡江作戰勝利而立,1992年4月20日竣工落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巫山渡江登入紀念碑
  • 外文名稱:Zhangjiajie zhang liang's tomb
  • 地理位置:香山東側
  • 著名景點:巫山渡江登入紀念碑
介紹,東山村遺址,徐家灣遺址,蔡墩遺址,河南禪院,

介紹

碑體為磨光四川紅花崗石,長5.55米,寬0.4米,高3.1米。碑座為淺灰色金山石,雕有水紋,高0.75米,長4.05米,寬1.4米。碑基為淡灰色金山石,長8.75米,寬4.6米。碑正面刻有“渡江戰役登入紀念”八個大字,背面刻記著渡江登入紀略。紀念碑南北背向,背北可辨當年登入作戰的地點,向南可重現當年登入後向縱深進攻的態勢。新興的國際貿易港口,運輪成行,塔吊林立,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東山村遺址

山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地處港區鎮(原南沙鎮)東山村,坐落在香山東側的斜坡上,海拔為吳淞標高10—20米,高出周圍農田4—6米。遺址三面有水溝或河流,一面背山,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1989~1991年三次發掘,面積205平方米,共發現房址10座、灰坑4處、墓葬14座,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玉器共130多件,並發現稻穀、稻草、紅燒土、獸骨、木炭等遺蹟遺存,收集陶片標本近萬片。由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作C14測定和孢粉化驗分析。C14測定年代,第8層距今7260±60年,第5層距今5240±60年(均未經樹輪校正)。北京、南京、浙江、上海及東南沿海10個省(市)的考古專家經實地考察和研究論證,一致認為東山村遺址是目前太湖流域、也是長江下游地區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最早的遺址。最早的年代距今約8000年,它縮短了江蘇和太湖流域舊、新石器時代文化銜接的距離,為進一步了解長江三角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學依據。東山村遺址的紅燒土中發現的大量稻穀,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早稻穀之一,它比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還早900多年,這更進一步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水稻起源地之一。東山村遺址房址內出土了較多的紡輪。其形狀有兩種:一種是一面為平面,另一面為弧形,中間有一孔;另一種是兩面都是平面,上小下大,中間有一孔。兩種紡輪均為陶質。這些紡輪是目前沿江地區發現的最早原始紡紗、紡線的工具,它對研究原始紡織業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1995年經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公布東山村遺址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徐家灣遺址

徐家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鹿苑鎮南、204國道21公里里程碑東側100米處。遺址處於較高的台地上,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1985年4月和8月進行了發掘,共發掘425平方米,遺址遺存有墓葬13座、灰坑18處、房基3座以及水井、水溝、燒灶、紅燒土、獸骨、稻穀等。出土文物280多件,其中墓葬出土文物166件,探方出土文物103件,採集文物20多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地質礦產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地層古生物研究室分別進行了C14測定和孢粉化驗分析。經C14測定,該遺址距今5500年,屬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出土稻穀經浙江農業大學游修齡教授化驗分析,14顆稻穀中秈稻5顆,占35.72%,粳稻9顆,占64.28%。這種秈粳型稻穀並存的現象,同崧澤、羅家角等遺址相似。由於徐家灣遺址的發現,原定的5000年前的海岸線要重新劃定,即由原來劃定的南岸在顧山一帶向北推移10多公里。該遺址對研究長江三角洲的地貌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蔡墩遺址

蔡墩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塘橋鎮東1公里,面積約4公頃。1974年曾發現石斧、石錛、陶缽等器物,後曾進行部分發掘,出土的陶杯、陶罐、石鑿等陶器有60多件,還有稻穀、房屋牆壁、蘆葦、灰坑、紅燒土等大量遺蹟。文化層厚3米左右。據蘇州博物館考證,屬新石器時代良渚、崧澤疊壓類型文化遺址,距今4000~5000年。

河南禪院

又稱河南廟,在楊舍鎮西北二里許。始建於晉唐年間,為鄉間一小廟。明代嘉靖年間,因遭倭寇侵犯,廟中香火寥落,無人修葺。明末由河南周姓商人出資改造擴建。清道光年間,廟屋擴至六十餘楹,有“小天竺”之稱。每年農曆二月十九為盛大廟會。至民國時期,幾經大火所剩無幾,“文化大革命”時期全部拆除。但歷史上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聖誕日的廟會(集場)仍延續至今。2000年10月,經蘇州市政府批准易地重建。新建禪院位於市區張家港公園西邊,占地面積5.44公頃,預計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規劃建設標誌性建築的高五層的觀音閣、地藏殿、觀音殿、主王殿等九座建築物。2001年動工始建,現已建成705平方米的2層大雄寶殿一座,山門一處以及附屬建築寶鼎、香爐等,有僧侶14人。正在建設的有天王殿、放生池、牌樓及全禪院的綠化造林工程,一座深具歷史文化底蘊、雄偉壯觀的禪院已具雛形,初建伊始,四周來燒香信佛的人群絡繹不絕、香火旺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