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太湖(袁宏道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渡太湖》是明代詩人袁宏道創作一首五言律詩,首聯寫詩人在太湖的景象,頷聯寫太湖上人物活動,頸聯寫太湖周圍的環境,尾聯寫太湖的水湍急和行人。全詩善用比喻,看似寫景,實則寫情,借景抒情,同時描繪一幅悠閒的生活場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渡太湖
  • 創作年代:明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袁宏道
  • 出處:《金元明清詩詞曲鑑賞辭典》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渡太湖
野樹澄秋氣,孤蓬罥晚暉。
漁舟懸網出,溪叟載鹽歸。
山疊鸚哥翠,浪驅白鳥飛。
暮來風轉急,吹水濺行衣。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澄(chéng):通“沉”。
2.孤蓬:孤蓬又名飛蓬,枯後根斷,常隨風飛旋,常比喻飄泊無定的孤客。罥(juàn):纏繞。晚暉:傍晚的日光;斜陽。
3.山疊:山巒重迭。鸚哥翠:如鸚鵡羽毛般的翠綠色。吳人俗稱鸚鵡為鸚哥。
4.浪驅:浪潮滾滾。白鳥:白羽的鳥。鶴、鷺之類。
5.暮:傍晚
6.行衣:行客的衣裳。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野外的樹林瀰漫著秋天的氣息,飛蓬在傍晚的日光下纏繞。
漁民把漁網懸掛在漁船外面,勤勞的男人帶著鹽回家了。
山巒重迭就像鸚鵡羽毛般的翠綠色,白鳥在浪潮滾滾中飛翔。
傍晚的風很急促,把海水吹得濺到路上行人的衣服上。

創作背景

萬曆二十三年(1595)暮春三月,袁宏道出任吳縣令,政務煩忙辛勤勞苦,無暇遊覽湖山之勝。在給友人信中,他吐露心中的苦悶說,這年秋天,詩人才得了游太湖的機會,蕩舟於三萬六千頃碧波之中,覺心曠神怡,吟成五律《渡太湖》一首。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凡八句,句句寫景。開頭兩句描繪了秋天傍晚湖邊空曠清爽、靜美的景色,這與城中喧鬧煩囂的環境判若兩個世界。秋氣如水,野樹沉浸其間,越發顯得清深涼爽。湖畔泊著一艘孤舟,晚霞落在船篷上,畫面簡淡、寂靜、優美。首二句為靜景,三四兩句則為動景但動中有靜。詩人日處鬧市,時聞車馬喧鬧、人群嘈雜之聲,接觸各色人等,應酬不斷,“上官如雲,過客如雨”這對一個性格疏放,愛好閒靜的人來說,實在難以忍受,所以才道常常叫苦不迭。如今到了太湖之濱,所見全然是另一種景象,漁船緩緩而出,船上張掛著漁網,老頭背著米鹽,正傍小溪歸來,一切都是那么簡樸、寧靜,自有一種城裡人不能得到的樂趣。五六句兩句寫行舟渡湖所見。山峰重選翠色深濃,如鸚鵡的羽毛,波浪翻滾,前後相逐,如白鳥之騰飛。“選”“驅”“飛”寫其動態,“翠”與“白”狀其色彩,“鸚哥”、“白鳥”比喻新巧。這兩句不僅把太湖的山水寫活了,而且躍著詩人喜悅的心情,抒發了詩人對山水的愛憐。最後兩句,將自身溶入畫中,日暮風急,船頭激起很高的水花,飛濺到詩人的衣上。他十分暢快愜意,沉醉在太湖如畫的景色里,以至暢然忘歸了。
這首五律八句皆寫景,每句都可入畫。詩人未嘗直抒情愫,而又句句有情,流露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並從側面反映出對官場的厭倦。

名家點評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導陳慶元《明代文學論集》:“這首詩寫游弋著蘇州水鄉的來往船隻,這裡的漁舟和貨船承載了生活的負荷,有些沉重,有點壓抑。”

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公安(今湖北)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歷官吳縣知縣、順天教授、考功員外郎等職。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受李贄、徐渭影響頗深,不滿前後“七子”的復古主義,認為“世道既變,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勢也”(《與江進之尺牘》),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創作以散文小品擅勝,清新流暢,真率自然。其詩淺近通俗,但有膚廓之嫌。有《袁中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