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繼富
現任棗莊通晟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通晟公司前身是棗莊礦業集團公司山家林礦,山家林礦開採於上世紀50年代末,面臨資源枯竭、包袱沉重、人浮於事等歷史因素,企業發展困難重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渠繼富
- 外文名:Qu JiFu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黨委書記
個人簡介,工作作風,
個人簡介
2001年,渠繼富擔任山家林礦礦長、黨委書記,當時正是全國煤炭產業處於低谷的時期,加上國家將山家林礦列為“1660”關閉破產礦井之一,各項工作頭緒繁多、每走一步都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在此非常時期,他臨危受命,對經營管理機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尤其是自2004年改制成立棗莊通晟實業有限公司以來,認真研究、分析解決企業振興發展的有效途徑,學習、借鑑、創新管理機制,推行了規範化和科學化管理模式,注入了人本管理、精細管理理念,探索出了國有資產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構建了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提高了經濟運行質量。
工作作風
在長期的企業管理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誠信、勤儉、嚴實、創新”的企業精神,“三化”(精細化、準軍事化、內部市場化),“三個亮點”(企業文化、質量標準化、地面環境治理),“三基”(基層、基礎、基本技能)為主要內容的“三三三”管理模式。在安全管理上,形成了以“五個四”為核心的承接載體,以6組閉合模組和31個控制環節為主要內容的安全管理系統,同時強化企業安全文化、安全質量體系建設,促進了安全形勢的穩定持續好轉。
各項工作的全面發展,使企業經營、安全質量、勞動效率出現了明顯好轉。2005年,企業一舉結束了十三年來的虧損局面,全年實現總收入35066萬元,其中煤炭主業完成21730萬元,非煤產業完成13336萬元。
主要做法:堅持外部強勢擴張,內部強化管理,在保持本部正常生產的前提下,做到煤與非煤協調發展。在企業內部管理上,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圍繞建設節約型、效益型企業,推進了企業經濟成長方式由數量擴張型向科技質量效益型的轉變。一是最佳化人力資源配置。堅持內部調整整合,向外分流輸出的方法,成立了勞務輸出公司,通過整合機構,定編定員,對富餘人員進行合理分流,自2004年以來,共在棗莊礦業集團公司內部分流人員1100餘人,勞務輸出800餘人,並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人力資源的潛力,降低了大量支出。二是強化企業管理,建設節約型企業,在供用電綜合治理、採掘工作面最佳化配置、修舊利廢、清倉查庫等方面節約了大筆支出,提高了經營效率和物資利用率。三是不斷完善一綱四線管理格局,進一步增強了巨觀調控機能和考核,保證了內部市場化管理良性運作。四是強化管理,加強流程控制,提升執行力和服從力。五是規範管理,理順經營機制,運作了通晟公司、通晟勞務輸出公司募股,並以股權轉讓、產權回購、職工入股等方式,對非煤產業主要企業進行改革改制,促進了企業健康發展。
針對衰老煤炭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123”中長期發展戰略,一方面立足煤炭主業,對老礦進行挖潛改造,積極在現有條件下進行找煤擴量,對邊角煤柱實行安全有效的開採,自2001年以來,每年采出量都在40萬噸以上,延長了礦井服務年限。另一方面,瞄準可持續發展目標,對煤炭主業和非煤產業進行了調整,嘗試對企業進行科學戰略定位,謀求多元發展,強力推行了“向外走”戰略。
在企業“向外走”戰略實施過程中,針對煤炭企業特點,堅持發展強勢產業,在保持本部正常生產的情況下,以承包、再建礦井的形式,實現了煤炭主業的持續發展。其中,以外部勞務輸出的形式承包經營了濟寧蔡園生建煤礦,並積極探索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的新思路,打破國有企業經營管理、用人模式,充分放權,將壓力推到承包人身上,以區區800人之力,創出了原來3000人才能達到的產出水平,實現了高效能運作,獨創的“蔡園管理模式”,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認可和肯定。礦井建設上,在棗莊礦業集團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貴州站街建礦的前期準備工作,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非煤產業以拉長優勢項目產業鏈為發展方向,瞄準鍛造產品、支護產品等優勢項目發展產業鏈。今年以來,鍛造產品外銷率達到了75%以上,所生產的支護產品主要零配件占全國同類產品市場份額的20%,並打開了韓國及東南亞市場。支護成品年產已達50000棵,其中外部銷量達到85%,不斷刷新了對外銷售新水平,市場開拓能力和發展潛力進一步顯現,實現了產品由內部市場迅速向全國大市場的過渡。同時,成功運作並成立了貴州辦事處,負責支護用品的貴州市場及其周邊市場開拓工作,並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為做大做強支護用品及其他相關產業贏得了先機。目前,非煤產業年總收入已過13000萬元,安置1500多人,實現了非煤所有17個企業無虧損,促進了經濟效益全面提升。
始終堅持民眾利益無小事,把民眾的利益掛在心中,體察民情,集中民意,力所能及地為職工辦好事、辦實事。積極倡導“把黑色變綠色”的理念,以“三個亮點”建設為契機,加強地面環境治理,改善職工家屬的居住和生產、生活條件,使地面環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黨務、文教衛生、科技環保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實實在在的進展,贏得了職工民眾的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