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節選,作為一種意境的形容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 創作年代:南宋
- 文學體裁:詩詞
- 作者:辛棄疾
簡介,相關詠唱,蟬——李商隱,蟬——虞世南,駱賓王 《在獄詠蟬》,關於蟬的詞,關於蟬的古詩,
簡介
節選自:南宋詩人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相關詠唱
以蟬品行高潔。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淒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蟬——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首二句寫蟬之鳴,三四寫蟬之不鳴:“一樹碧無情”,真是追魂取氣之句。五六句先作“清”字地步,然後借“煩君”二字折出結句來,法老筆高,中晚一絕也。〈唐律消夏錄〉
頷聯寫五更時蟬的鳴叫聲悉數欲斷,而一樹綠葉卻依舊蒼翠,顯得冷酷無情。
頸聯上句寫詩人只是一個官職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樹枝到處漂流。
尾聯寫煩勞了蟬兒鳴夏吟秋提醒詩人定要舉家保持高潔,保持清貧。
盛夏炎暑,蟬鳴能給人帶來野趣、寧靜和涼意。那抑揚頓挫的蟬鳴聲,還往往會使人追憶兒時的情景。夏季,當一陣雷雨過後,在樹根周圍的地面即可發現一些圓圓的洞穴,這就是蟬兒出土的地方,碰上好運氣,還能抓到沒有蛻殼的蟬兒。
蟬屬於同翅目蟬科,全世界已知約2000種,中國僅有200種。它們在自然界出現的時間前後不一。蟪蛄,體長約2厘米,全身黑褐色。蟪蛄是最早登台的歌唱演員,鳴聲尖而長,連續不斷。
蚱蟬又叫知了、鳴蟬,有些地方叫大媽媽、媽唧妞。在這個小家族中個頭最大了。體長約4厘米,混身漆黑髮亮,鳴聲粗獷而洪亮,鳴聲高亢響亮,像是男高音。不過,它們的聲音有點刺耳,每當中午時分,當群蟬齊鳴時,頗有擾人休息之嫌。
鳴蟬個性孤僻,只在山區分布,叫聲總是“嗚嗚嗚……哇”的悲哀悽慘的聲調,好像是在哭泣。
寒蟬,體長約2.5厘米,頭胸淡綠色,因它在深秋時節叫得歡,故又稱秋蟬。寒蟬入秋才開始鳴叫,它們的歌唱才是這場“蟬聲系列音樂會”的壓軸曲。不過它們只是“滋滋滋”地一個音符,唱得太單調,其藝術水平實在不堪擔負壓軸的重任。
蟬之所以能鳴叫,是因為它的腹部有一對鳴器,由鼓膜和鼓膜組成,當膜內發音膜收縮時,便產生聲波,發出嘹亮的聲音。不過別忘了鳴器只雄蟬才有,雌蟬是“啞巴”。
捉蟬不同於捉其他的鳴蟲。蟬有趨光性,當夜幕降臨,只需在樹幹下燒堆火,同時敲擊樹幹,蟬即會撲向火光,此時迅速上前活捉,十拿九穩,非常有趣。
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注釋}①緌:本指帽子或旗桿頂上的纓子,這裡指蟬首觸鬚。
②流響:形容聲音傳得很遠。
③藉:憑藉。
{譯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悅耳的叫聲自梧桐林向外遠播 聲音傳的遠是因為我站的高 並不是藉助了秋風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託,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駱賓王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關於蟬的詞
一襟余恨宮魂斷①,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②,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③,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④?
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病翼驚秋,枯形閱世⑤,消得斜陽幾度⑥。餘音更苦。甚獨抱清高,頓成淒楚。漫想薰風,柳絲千萬縷。
[注釋]
①“一襟”句:喻蟬是飲恨而亡的宮女怨魂所化。
②涼柯:秋天的樹枝。
⑤枯形:指蟬蛻。
⑥消得:經受得住。
[賞析]
這首詞借詠秋蟬托物寄意,表達國破家亡、末路窮途的無限哀思。開始由蟬的形象聯想到宮女形象,由宮婦含恨而死,屍體化為蟬長年攀樹悲鳴的傳說,為全章籠罩悲劇氣氛。“病翼”、“枯形”,是形容飽嘗苦難的遺民形象。最後以寒蟬“漫想”二字,一筆將希望抹去,酸楚之至,有含蓄不盡之勢。全詞以寒蟬的哀吟寫亡國之恨,詞人哀吟,宛如寒蟬悲鳴,既貼物寫形、寫聲,又超物寫意,不失為一首詠物佳作。
齊天樂·蟬
齊天樂·蟬
周密
槐薰忽送清商怨,依稀正聞還歇。故苑愁深,危弦調苦,前夢蛻痕枯葉。傷情念別。是幾度斜陽,幾回殘月。轉眼西風,一襟幽恨向誰說。
輕鬟猶記動影,翠蛾應妒我,雙鬢如雪。枝冷頻移,葉疏猶抱,孤負好秋時節。淒淒切切。漸迤邐黃昏,砌蛩相接。露洗餘悲,暮煙聲更咽。
關於蟬的古詩
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另一個版本
蟬
垂穗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