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是北京市東城區一處清末民初仿歐洲古典風格的磚木結構建築群,屬於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城區平安大街北側張自忠路3號院(原鐵獅子胡同1號)(北緯39°55′58.29"、東經116°24′31.68"),該建築皆建於公元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其前身為清康熙帝九子允禟的府第。該建築群由英國留學的中國建築師沈琪主持設計,由中國營造廠施工建造,於1907-1909(宣統元年)年建成。共有主樓和三組風格各異的建築群,反映了二十世紀國中國建築設計和營造施工的高超水平。該建築群是晚清最高的軍事指揮系統單位,並在中華民國時期作為袁世凱段祺瑞執政府所在地,並於1926年在門前見證“三·一八”慘案,具有重要歷史價值。1984年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
  • 文物類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始建時間: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
  • 開放程度:不開放
  • 文物單位編號:875 Ⅴ-2
建築特點,歷史背景,歷史沿革,

建築特點

該建築由曾在英國留學的中國建築師沈琪主持設計,用清朝慈禧太后挪用的海軍經費修頤和園剩下的款項做資金,由中國營造廠施工建造。樓群皆為西洋古典形式。其中間的主樓為歐洲古典式灰磚樓,前後面三間樓門,中部門廳以上三層,兩側及翼樓均為二層,外檐為聯拱柱廊。樓體滿布精細的磚雕花飾,門窗、天花、地板和護壁板全用優質木材精雕細作,華麗壯觀,表現出歐洲折中主義風格。主樓的東、西、北面各有一座樓房,形成一組樓群。在這組樓群的東西兩邊各有一組風格相同的建築。東部作為海軍部,西部作為陸軍部。大門在主樓前,朝南,面闊五間,灰筒瓦懸山大脊頂,中間三間開門的中國木構建築形式,東西山牆外露七架梁。門前有3米多高石獅一對,隔街對面有一座懸山頂磚雕大影壁。反映了二十世紀國中國建築設計和營造施工的高超水平。西洋古典建築風格如此大膽地運用於新建的清廷軍事衙署,也體現出西風東漸的歷史時代的奇異心態。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

歷史背景

該建築群東部原為康熙帝九子允禟的府第。允禟於1726年(雍正四年)被禁錮致死。1733年(雍正十一年)雍正帝賜允禟宅第於五子弘晝,為和親王府;西部原為順治帝五子常寧恭親王府,到清末時王府已遞降為公府,分別由兩府後裔承熙、溥廉居此,因此兩府被時人稱為承公府、廉公府,再晚則又分別稱為德公(承熙孫德茂)、毓公府(溥廉子毓璋)。1885年,清朝創辦了海軍衙門,總理海軍事務。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後,清政府撤消了已無海軍的海軍衙門。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清朝政府“改定官制以為立憲預備”,實行“新政”,改兵部為陸軍部,將兵部、練兵處、太僕寺合併為陸軍部,1906年清政府用慈禧挪用的海軍經費修頤和園剩下的款項興建了東西兩組西洋巴洛克式磚木結構樓房,西部為陸軍部,東部為陸軍部所屬的貴胄學堂。1907年(宣統元年)清政府重建海軍部,撤消貴胄學堂,後將貴胄學堂改為海軍部。自此該建築群形成為清末陸軍部和海軍部建築群。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

歷史沿革

中華民國成立後,袁世凱在1912年將總統府和國務院設於此。1924一1926年為段祺瑞執政府駐地。1926年3月18日,學生在此地的大門前請願時與軍警發生衝突,死亡多人,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1928年後,這裡改為北平衛戍區司令部。“七七事變”前,為宋哲元二十九軍軍部及冀察政務委員會所在地。1937年,日軍侵占北平,西院、東院分別由日本華北駐軍總司令部和特務機關“興亞院”使用。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管,改為十一戰區長官司令部、國民黨北平警備司令部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用作中國人民大學校舍。1978年起,西院主樓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和清史研究所,後配樓仍為宿舍;東院樓群則劃歸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所屬日、俄、亞太、拉美、西亞非等多個國際問題類研究所的辦公地。1984年,該建築以“段祺瑞執政府舊址”名稱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更名為“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相關歷史事件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相關歷史事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