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銅劍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武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銅劍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清
- 類別:武器
- 材質:銅
- 藏品編號:0857
- 質量範圍:1-50kg
- 文物級別:一般
- 文物來源:其他
- 完殘程度:基本完整
- 入藏時間:1949年10月1日-1965年
- 規格尺寸:長106.6cm
清銅劍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武器。
青銅劍,為春秋時期文物。斜從厚格式,附劍鞘,劍身寬長厚重,中央起脊梭,縱貫全身抵峰,其最寬處距格約為劍身長的2/3處,然後兩從主弧(鍔)內收至近劍鋒處再次外凸,然後斜銳內收呈尖鋒,劍鋒兩度弧曲的外形亦稱作兩鍔垂末小敝。現收藏於洛陽龍門博物館。文物介紹 劍身飾雙線菱形暗格紋,棱形交匯處,飾...
秦劍科技 1994年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內又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公分,劍身上共有8個棱面。考古學家用游標 卡尺測量,發現這8個棱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結構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 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2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
短莖組合柄型青銅劍,是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3世紀期間分布於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和日本西部的東北亞系青銅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關於這類銅劍的研究,中國、日本、韓國、朝鮮等各國的學者都很重視。現狀 劍道斷,劍柄靠劍道處呈圓柱形,中段扁平且在兩邊各突起一道戟。靠劍格段扁圓,劍格呈菱形,劍身有道棱於中間...
青銅複合劍是刀剪劍、出自春秋戰國的青銅劍,長65cm,寬5cm。概況 藏品類別 刀剪劍 年代 春秋戰國 質地 青銅 尺寸/重量 長65cm,寬5cm 詳情 雙色劍的嵌鑄工藝與一般青銅劍的鑄造工藝有同有異。相同的是,同樣採用雙面無芯范。根據近代青銅合金理論,銅錫合金的機械性能與含錫量的關係來分析,當錫青銅的合錫...
戰國青銅劍,武漢博物館館藏文物。是古代貴族與戰士佩帶的用以格鬥擊刺的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佩劍也是身份等級的象徵。這件戰國時的青銅厚格劍,鋒利刃薄、光澤無銹,鋒利如初。整個造型古樸端秀,劍身脊長與兩刃保持平行,至鋒處尖削,厚格呈倒凹字形,圓莖有兩箍。文物歷史 我國青銅劍的創造及其發展歷史,...
西漢青銅劍 西漢青銅劍為西漢時期青銅器文物,現收藏於江西省九江市八里湖新區九江市博物館。文物信息 此展品為喇叭座形首,橢圓形莖,雙箍,寬格,隆脊,淺從。中脊自鋒尖至格,鋒、刃均呈三角形,劍身狹長似柳葉狀,雙刃前端略凹弧形。
秦朝距今2000多年。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大一統的帝國。秦人製造的武器,是標準化製造的。他們製造的青銅劍,長度竟可以達到100厘米左右。其誤差之小,讓人難以想像。這得益於他們精湛的鑄造技術。秦弩,射程比手槍有效射程還遠,秦人作戰,在沒有短兵相接時,就通過秦弩重創敵人的主力。兵器起源 公元...
其中青銅劍在青銅武器中獨具特點,許 多都屬國之重寶,不斷引起人們的關注,據知,一些文物收藏家還專門 以收藏古銅劍為情趣。 六種不同的青銅短劍與劍首圖譜 青銅劍,是佩帶的手持短兵器。佩劍不但可防身,而且也代表了佩劍者的等級身份,並炫耀富有。《考工 記·桃氏》記士階層由於有上士、中士、下士的層次...
箕子朝鮮從中原遷出之際,燕國,孤竹國等地也有大量華夏移民進入箕子朝鮮地區,而此段時期正為青銅器文化的頂峰。遼寧博物館館藏青銅器中禮器風格與中原相當,部分兵器如北方戎狄民族使用的琵琶形曲刃劍有地方特色。日本學者把這種短劍稱為“遼寧式銅劍”,中國學者則稱之為“雙側曲刃短劍”、“丁字形青銅短劍”或“短...
《秦青銅劍》為秦代的青銅器,現收藏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出土地點在秦兵馬俑一號坑。展品介紹 這件青銅劍劍身修長,兩面起脊,四縱四鍔,中脊較厚,截面近似菱形,近鋒處有一段束腰,莖截面近似橢圓扁體。規格 身和莖一次鑄成,表面呈青白色,菱形格,鼻形璏。使用日期 劍始於商,到東周時開始盛行,質地一般為鐵...
這把戰國青銅劍出土於餘杭區吳山鄉,色澤黑中泛青,有光澤。短臘,斜寬從,厚格呈倒凹字,格兩面各鑄陰陽簡易獸面紋。圓莖,有兩道箍,劍首鑄飾幾何紋。 這件青銅劍,色澤黑中泛青,有光澤。劍身中部寬平處為脊,劍格短厚呈倒凹字形,劍格兩面各鑄陰陽簡易獸面紋,為鑲嵌裝飾物之用,原鑲嵌物已脫落。
戰國青銅劍,為戰國時期文物。此展品長52.5厘米,刃寬4.6厘米。青銅劍是古代戰爭中常用兵器,素有“百兵之君”美稱。這把戰國青銅劍雙面開刃,短莖,長鍔,圓劍首,劍身扁平,刃部鋒利,上端略收;鋒部成尖形,劍格處花紋原鑲嵌綠松石;劍格、劍箍上均有精美紋飾。現收藏於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
吳越劍,是一把戰國時吳國貴族使用過的青銅劍,珍稀彌貴,倍為人們所關注。歷史傳說 先秦時期,長江下游吳越地區經濟發展落後於中原,在青銅器鑄造方面,更是罕有大型重器,然而吳越青銅劍卻為何獨步天下?專家告訴記者,和北方諸國軍隊以戰車、騎兵、長兵器為主不同的是,吳越軍隊以舟楫、步兵、短兵器為主,這是...
其次是青銅弩與青銅劍。秦陵弩俑坑中的弩弓盛於麻布製成的韜內,弓乾和弩臂均為木質,弩臂長約70公分,弓長133至144公分,弓幹上原纏有革條,表面髹漆。木、革、漆均已腐朽,唯有青銅製作的弩機構件和箭鏃仍完好保存。弩機的形制,由勾弦的[牙]、瞄準的[望山]和作為扳機的[懸刀]幾部分用樞釘連線,秦俑坑...
張家坡兩周墓青銅劍,中國迄今出土最早的青銅劍。1956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戰國銅劍,劍身線條筆直流暢,從側面看寬闊大氣。該劍背呈直線,斜叢而寬,銅劍的前刃微微收起,劍刃鋒利異常。劍柄的裝飾花紋成倒著的“凹”字形狀,劍柄中部渾圓,上面附著兩道金屬條“箍”緊劍柄用於裝飾,該劍的劍身較長,根據其特色,認定該銅劍為青銅劍盛行的戰國時期所鑄造。文物背景 銅...
劍柄的專業術語稱為“莖”,莖的上端稱為“首”,莖與劍身之間的橫擋稱為“格”。由於地域的不同,劍的形制和紋飾也分為多種,體現出較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的特徵。您面前的這把青銅劍,不論是劍首、劍莖、劍格、還是劍身上的紋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劍首為兩個如同車輪的並列圓環;劍格兩端上揚,中部微彎曲...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是一件春秋至戰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通長厘米48.2厘米,身長39厘米,刃寬3- 5厘米。
春秋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鳩(勾)淺(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
考古人員通過劍身上刻著的8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了解到這把青銅劍原來是君王的配劍,難怪經考古人員研究發現,這把劍的做工精緻程度前所未見。勾踐劍劍身鑲嵌寶石,劍首11道同心圓,再加上這把劍存放千年毫無銹跡,連考古專家都百思不得其解,甚至還有人懷疑這是外星文明的痕跡。然而研究人員對勾踐劍的...
吳王夫差劍為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時製造的一系列青銅劍。劍身鑄有“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樣。吳王夫差劍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截至2014年5月)。1976年河南輝縣出土吳王夫差劍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平度發現的吳王夫差劍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藏;台灣古越閣吳王夫差劍現藏於蘇州博物館;1976...
蟠螭紋劍 蟠螭紋劍是一把戰國青銅劍,長約38厘米,收藏於山西青銅博物館。文物鑑賞 戰國時期劍不僅是兵器,也是古代貴族平時隨身佩帶之物,用以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亦可用以防身。劍身上的蟠螭紋也是戰國時期較為典型的紋樣。
劍 中國古代用於近戰刺殺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劍身和劍柄兩部分,劍身細長,兩側有刃,頂端尖而成鋒。劍柄短,便於手握。劍常配有劍鞘。中國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劍和鋼劍。越王勾踐劍是中國春秋末期越王勾踐使用的一把青銅劍。於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現藏...
戰國時期,巴蜀民族普遍使用一類獨特的青銅劍,這也是古代巴蜀文明的重要特色之一。柳葉飛擲 簡介 巴蜀民族頗好用劍,尤擅擲劍。《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有古代巴人的一個傳說:巴西郡的土著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都出於武落鐘離山。山上有赤、黑兩個洞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其他四姓...
青銅劍,是佩帶的手持短兵器。佩劍不但可防身,而且也代表了佩劍者的等級身份,並炫耀富有。《考工記·桃氏》記士階層由於有上士、中士、下士的層次區別,因而佩劍的尺寸與重量亦有不同的規定,謂之“上制上士”、“中制中士”、“下制下士”,這也就是《左傳·莊公十八年》所云:“各位不同,禮亦異數。”青銅...
八面漢劍,漢劍的一種,劍身長而窄,分八面研磨,故有“八面漢劍”一說。一般說來八面漢劍從厚度上要比四面厚,強度上當然也會比四面要強,四面拿在手上更輕靈。八面感覺要威嚴一些,四面簡約一些。簡介 最初的八面劍是青銅劍,青銅硬而脆,局限了劍身的長度,最初的解決方法是加寬劍身,在上半段縮窄,並在...
柱脊劍 柱脊劍,中國早期的青銅劍。栓脊劍是指廚桂形的劍莖,一直向前延伸,到劍鼻部分形成凸起的劍脊,莖和脊兩者之閥沒有明顯的分界線,渾然聯成一體。劍的長度一般在40厘米以下。有的劍在劍莖上裝有劍首,有的劍沒有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