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酸淨骨方

“清酸淨骨方”,痛風名方,是德杏堂三大保密配方之一,由清代嘉慶年間德杏堂第二代門人弟子吳顯厚研製而成,據醫史記載“是時達官顯貴患痛痹者眾多,夜不能寐,以其走痛於四肢骨節,經此方調治,痛不復返矣”(痛痹即今痛風)。1996年,“清酸淨骨方”被中國中醫藥研究院評定為A類保密配方。

歷史淵源,痛痹辨證,方藥成份,效果,

歷史淵源

·1347年,前金元四大醫家之一朱丹溪著《格致餘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醫話專著,內有詳細記載痛風論,並列有藥石與治療方法;
·1515年,明代中期著名醫學家虞摶收集編著《醫學正傳》,取丹溪痛風論之精髓,將加味四物湯、九藤酒、加味三妙丸、熏洗痛風法收錄其中;
·1781年,清代著名醫學家、德杏堂創門人吳薊博覽醫學典籍,師承古人,並親嘗百草,久經鑽研,製成德杏堂獨門良藥,為“除風祛痹方”
·1812年,清代嘉慶年間德杏堂第二代傳人吳顯厚子承父業,在精通本門醫術基礎上繼續將其發揚光大,在對“痛痹”辨證認知及入藥上更加深入明確精準、療效更為顯著,對本門“除風祛痹方”加以改良,更名為“清酸淨骨方”

痛痹辨證

1、素體陽盛,臟腑蘊毒:臟腑積熱是形成毒邪攻人骨節的先決條件,積熱日久,熱郁為毒是發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2、濕熱濁毒,留注關節:濕熱濁毒,根於脾胃,留滯經脈,塞閉經絡,流注關節,若正虛邪戀,濕毒不去,循經竄絡,附於骨節,形成痰核,堅硬如石,所以濕熱濁毒是形成痛風石的主要原因。
3、脾虛為本,濕濁為標:素體脾虛加之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調,釀生濕濁,外注皮肉關節,內留臟腑,發為本病。
4、外邪侵襲:外邪留滯肌肉關節致氣血不暢,經絡不通,不通則痛,久則可致氣血虧損,血熱致寮,絡道阻塞,引起關節腫大、畸形及僵硬。

方藥成份

蒼朮、苡仁、砂仁、防己、木瓜、黃連、黃柏、梔子、石膏、金銀花、當歸、紅花、知母、川牛膝、甘草、赤芍、白芍、山慈菇、路路通、丹參、元胡、綿萆薢、山藥、益智仁、車前子、山楂、白叩、雞內金、澤瀉、山茱萸、藏紅花、川烏、膽南星、蜈蚣、桂枝、地龍、鱉甲、骨翠補

效果

消炎鎮痛,補脾益氣,化痰除濕,溫補腎陽,清酸淨骨,活血化瘀,清肝利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