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清通鑑
- 作者:章開沅主編
- 類別:編年體史書
- 定價:298
- 出版社:嶽麓書社
- 出版時間:2000-05-01
簡介,內容,
簡介
出版時間:2000-05-01
開本:大32
原價:298元(網上購買二手書大約140元)
內容
“通鑑”是我國傳統歷史編纂學中編年體史書的一種重要類型。自北宋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出,著家蜂起,蔚為大觀,或補前紀,或續後編。近代以降,史著以“綱”、“鑒”命名者,所在多有,或簡或繁,不勝枚舉。惟清畢沅撰《續資治通鑑》與夏燮撰《明通鑑》可謂較好續作。然而,清代是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橫跨古代、近代兩個時期,與現代緊密相連,資料浩如煙海,著作汗牛充棟,一部簡明扼要的《清通鑑》卻付諸闕如,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情!如何運用歷史唯物主義作指導,編纂出版一部與《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明通鑑》體例相近、規模相當、互相銜接、成龍配套的《清通鑑》實在是史學界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史學家義不容辭的責任!最近,一部長達400多萬字的《清通鑑》終於在嶽麓書社和眾多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完成,實乃學術界之幸事。
如所周知,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所記上起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元959年(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述了其間1362年史事。畢沅撰《續資治通鑑》上起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下迄公元1370年(元順帝至正三十年),記述了其間410年史事。夏燮撰《明通鑑》(正編)上起公元1352年(元順帝至正十二年),下迄公元1644年(明思宗崇禎十七年),記述了其間292年史事。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清通鑑》系繼上述三書之後清代編年史新作。它起於公元1644年2月8日(清順治元年正月一日),下迄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記述了268年史事。至此,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史部叢書中,一套完整的“通鑑”體系列史籍續完。這部拓荒之作的問世,將標誌著我國歷代王朝“通鑑”類史書的完成。
時代在前進,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化,我們的治史方法也在不斷改進之中。《清通鑑》一方面繼承了以往編年體史書的優良傳統,但在內容採擇、資料蒐集、史事考訂、敘事方法諸方面又力求有所創新,因而形成了自身的某些特色,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規範“通鑑”體裁,注意揚長避短。本書在體例上大體仿照司馬光《資治通鑑》,甄采眾書,剪裁熔鑄,即每一歷史事件均參酌多種記載,綜合編撰而成,每條事實皆從原始史料中搜尋采編,均有出處(因限於篇幅,注釋未能刊出);惟史事考訂體現在信史採錄上,議論寓於敘述中,誠如畢沅所云,“據事直書,善惡自見”,故本書不附《目錄》、《考異》,不撰史論。考慮有關清代人物傳記出版諸如《清代七百名人傳》、《清代人物傳稿》等多種版本,凡清代知名度較高的人物,幾乎搜羅殆盡,均列有詳細傳記,故本書一改《資治通鑑》慣例,有關人物傳記,一律從略,以節約篇幅。
其次,擴大紀事範圍,豐富“資治”內容。以往“通鑑”類史書,其內容多記歷代統治盛衰得失、治亂安危之跡,於經濟、文化、教育等則較少述及。本書選材範圍則不限於“事有關於國家,言有繫於勸懲”者,舉凡政治興衰、制度沿革、大吏升遷、軍事建制、經濟結構、文化變遷、社會演變、自然變故、民眾鬥爭、民族關係、中外交往等等歷史現象均在敘述之列。博而得要,簡而不遺,乃是本書爭取達到的目標。
複次,敘事相對集中,事件始末易明。本書既發揚了編年體的長處,又適當吸收紀傳體的某些優點,並參酌紀事本末體的筆法,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採取適當集中、連續敘述的方法,將同一件史事合併而仍以時序別其先後,陸續發生在一年中的事件,選擇在事件出現高潮的時候集中敘述,發生在幾年中的事件,在每一年適當的時候集中敘述,在寫法上採用追記、補述等方法將前後發生的事件繫於同一時間之內,儘量避免編年體史書中重大事件散見於多處的弊病,如此,既注意到了以時間為中心的歷史發展順序,又保持了事件發展的相對完整性,這就大大方便了讀者。
本書用編年體紀實寫法敘事,以年月為經,人事為緯,逐年編次,逐日記事,博採群書,考其異同,擇善而從,據事直書,俾與《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明通鑑》成為首尾一貫之完史。
本書內容極為豐富,涵蓋清朝二百六十八年間的重要人物、事件等,讀者從中可對整個清朝的歷史有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書前幾頁有黑白圖片,主要是帝王畫像、詔書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