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通鑑》是1999年出版的大32開,總計9140頁的編年體史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清通鑑
- 作者:章開沅主編
- 類別:編年體史書
- 定價:298
- 出版時間:2000-05-01
- 開本:大32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出版時間:1999-10-00 印
開本:大32開
頁數:9140 頁
原價:500 元(網上購買二手書大約400元)
內容簡介
宋朝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開創了通鑑體(編年體)。繼此之後,清代畢沅撰《續資治通鑑》、夏燮撰《明通覽》,使通鑑體史書相傳下來。毛*澤*東對這類史書非常重視,他曾指出,過去的《資治通鑑》是資封建統治之治,我們也要有自己的《資治通鑑》,是資無*產*階*級之治,即有利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治理和發展。戴逸、李文海教授主編、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與有關學校和研究機構合作、集體編纂的《清通鑑》20冊,加上附錄2冊,共22冊。《清通鑑》的學術意義現在來說還過早,在未來的歲月里,歷史學家們以及對清史有研究的學者們讀了這部卷帙很大的書以後,一定會有公正和準確的評論。不過,談談初讀的印象,並將它介紹給史學界,也是應當做的。我的印象是:這是一部經過學術群體辛勤耕耘而結出的豐碩果實,有可能成為傳世之作。
第一,《清通鑑》在編纂體例上有新的創造。固然,通鑑體編年史書早在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鑑》中就被成功地採用過,在20世紀中國當代歷史學者運用通鑑編年體例編纂清史,既保留這種體例本身的優點(如:歷史線索清晰、時間觀念明確,可以論述在同一時間內的許多歷史事件和人物活動),又要在史觀上、在取材上、在反映時代精神上和研究成果上、在喚起讀者閱讀的興趣上有所創造和突破,這些是要下很大很深的功夫的。而《清通鑑》很好地體現了通鑑編年體史書的創造性和現實時代性。這就用實際的研究成果說明歷史遺產的繼承性和現實的創造性這二者可以有機地統一起來。
第二,《清通鑑》有深厚的學術含量。只要翻閱這部書的幾卷,就會有這樣的印象:作者們對於史料的蒐集、整理、鑑別、考訂、取捨、剪裁,並非急就率,而是長期積累和研究的結果。這部著作蒐集史料之“完備”,是令人敬佩的。我剛翻讀時,有這樣的印象,它在政治、社會、財政、經濟、交通、戰爭等方面是有詳盡論述的,至於思想文化學術的論述是否比較完備,這就需要“抽查”一下。我自己提出了幾個問題,然後去查《清通鑑》。例一,我記得,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初刻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裡唯一的一部有理論深度的對於君主專制制度的批判書,不知《清通鑑》中提到沒有?我很快查到《清通鑑》第4卷1350頁,其中有關於《明夷待訪錄》的簡潔介紹,並摘錄了該書中最著名的命題。
例二,我想起錢謙益卒於康熙三年(1664年),過去讀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對錢、柳的關係是很清楚的,不知《清通鑑》是否有記載?我又很快查到,在《清通鑑》第4卷1359頁對錢、柳有精當的介紹。
例三,我又想起方以智死於康熙十年(1671年),不知《清通鑑》有無介紹?即或沒有記述,也不是什麼缺點。我在該書第4卷康熙十年十月初七中查到,有精當的說明,而且對於方氏的死因有小注,可見蒐集材料之廣。
《清通鑑》中最有特色的是所謂“考異”,正如此書的作者所說:“考異是通鑑體史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考異精審是本書所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又說“考異的質量最見史學功力,最能突出通鑑特色,在學術上很重要”。作者所說完全符合實際。全書“考異”甚多,所徵引的資料並不限於清朝皇帝的實錄和一般常見的文獻資料,而是大量參照了《滿洲實錄》、《滿文老檔》等。平實地說,使用《滿文老檔》沒有多方面的素養,是很難如願的,而《清通鑑》卻運用自如,有說服力。
關於《清通鑑》的行文採用淺顯文言,為了敘述節省篇幅。這對歷史工作者來說,讀起來很有興味。但對於更多的讀者來說,是否有困難,沒有調查,不得而知。不過,關於《清通鑑》的文字與有關清史原始資料的關係,還沒有來得及對照,這裡不能作出判斷和評論,算是提出一個問題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