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賢嶺
- 別名:趙宦嶺
- 位置:餘姚梁弄鎮北下塢與馮村交界的鄔山之中
文獻記載,地理位置,人文故事,
文獻記載
《光緒餘姚縣誌·山川》說:“清賢嶺在縣西南,晉謝安、許詢、支遁數往來焉。有牛眠石,有白蓮池,亦支道林(支遁)故跡。”許詢的詩“青松凝素髓,秋菊清芳英”,寫的就是當時“清賢傲遊”的情景。
地理位置
烏膽山
人文故事
高僧支遁
東晉時期,中原連年戰亂。公元317年,桑門高僧支遁,隨晉室渡江南遷,經餘姚入四明山,見鄔山重巒疊嶂、清幽秀麗、環境奇特,認為“此乃乾坤聚秀之地,陰陽和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皆備”。而且這裡離餘姚城又近,出入方便,可謂鬧中取靜,故由此隱山定居下來。
支遁在山巔築小屋三間,結茅為庵。茅庵坐西向東,隱映在蒼松翠竹、雲霧之間。從此,支遁每日誦經參禪,採藥濟世,與樵獵牧人融洽相處。年長日久,山民感其恩德,仰慕高風,尊稱支遁為“支道林”。
支遁定居鄔山茅庵,香火逐漸興旺,在善男信女的資助下,在鄔山北口興建新庵大殿五間,坐北朝南,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觀音大士諸尊者。大殿前築粉白照牆,圍成庭院,種上天竹、紫薇、木瓜、金絲雀等草木花卉。東西各建廂房五間用作書齋、廚房、禪室之用。東廂房其中一間作山門,其餘四間半面向里作齋堂,半面向外作穿路涼亭。亭內備有茶水、草鞋、笠帽、針線等,供過路客商免費享用。必要時,還施捨膳宿,給過路人帶來許多方便。此庵經歷代變遷,屢次重修,並得到各方資助,曾擁有租田23畝,竹山120畝。清賢庵、古涼亭如今已不存在,僅留空地基一塊。
支遁發動山民開山修路,用鵝卵石砌成步階,依山勢蜿蜒伸展。經過十年努力,終成通途。由於清賢嶺具有坡度小、行程短、步階少、食宿便四個優點,成為四明山通寧紹平原的陽關大道。山民挑著山貨紛紛出嶺銷售,行商挑著布匹、海貨、食鹽等陸續入嶺進山貿易,為民造福1600餘年,清賢嶺至新中國成立後十餘年,才完成其歷史使命。支遁還開闢白蓮池和牛眠石兩處風景點。白蓮池在山門口,約20平方米,東岸有岩石數塊,泉水從石隙流注入池,味甘色清,為僧尼飲水之源;牛眠石在象鼻山北麓,形似青色巨牛昂然橫臥翠微間,至今猶存。
東晉太和三年(公元368年),支遁年老病弱,回清賢嶺茅庵養病,不久逝世,壽91歲,葬鄔山下,取名下塢。可惜年代久遠,墓地失考,然而下塢地名尚存。
太傅謝安、文宗許詢
鄔山西南八公里有座東山,為東晉太傅謝安隱居處。北首為鳳亭羅壁山文宗大師許詢隱居地。
謝安、支遁和許詢三人為東晉時期的高賢,他們志趣相投,感慨相同。出去遊覽山水,進屋吟詠屬文。經常聚在庵內品茶弈棋,縱談國事,或在鄔山、東山、羅壁山間遊山玩水,即景吟唱。至今東山附近尚有棋盤石、謝公嶺等勝跡。有一年中秋,三賢月下弈棋,支遁連敗兩局,至第三局以一卒將了謝安,贏得此局。這事給謝安啟發極深,成為他後來“東山再起”時指揮“淝水之戰”的精神動力。他們三人的行蹤所為,後以士大夫逸事記入史冊。山民也因為這三位清賢聚會於此,而稱此嶺為清賢嶺,稱新庵為清賢庵,稱自己的村莊為清賢村,一直沿用至今。
考古學家趙撝謙
到了明代初期,考古學家趙撝謙仰慕清賢高風,在茅庵附近築室隱居。它旁有太初泉、考古台等蹤跡,後人因此稱清賢嶺為趙宦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