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江海屋沾籌圖

清袁江海屋沾籌圖

《清袁江海屋沾籌圖》為清代畫家袁江所作的一幅山水中國畫,該圖為袁江山水組畫之一,現收藏於中國美術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海屋沾籌圖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山水畫
  • 作者:袁江
  • 文物現狀:中國美術館藏
創作背景,藝術特點,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關於袁江的歷史資料,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不僅其本人沒有任何著作傳世,就是與之相關的文字記載也是鳳毛麟角。較早記載袁江生平記事的是清代張庚所著的《國朝畫征錄》續錄卷中的寥寥數語:“袁江,字文濤,江都人,善山水、樓閣,中年得無名氏所臨古人畫稿,遂大進。憲廟招人侍侯。”而後在李斗所著的《揚州畫舫錄》和無名氏的《畫人補遺》中雖然也有袁江名字的出現,但文字內容幾乎與張庚所寫的完全雷同。
清袁江海屋沾籌圖
袁江的繪畫最早取法於“吳門四家”之一的仇英,仇英又是以“摹唐宋入畫,皆能奪真”(清·徐沁《明畫錄》)而著稱的,所以,袁江在學習仇英的同時,又對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宋代趙伯駒、趙伯騙兄弟的山水技法加以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在他的作品中,多具唐宋山水的鮮明特色。
界畫”是傳統繪畫當中的一個科目,元代陶宗儀在《輟耕錄》中將繪畫的種類分為十三科,其中就包括“界畫樓台”一項。關於“界畫”的定義,魯迅先生在1934年給魏猛克的信中說:“古人之‘鐵線描’,在人物雖不用器械,但有屋宇之類,是利用器械的。我看是一隻界尺,還有一隻半圓的木桿,將這靠住毛筆,緊緊捏住挨了界尺划過去,便既不彎曲,又無粗細了,這種圖,謂之‘界畫’。”“界畫”的歷史相當久遠,在敦煌壁畫和唐代墓葬壁畫中都有發現,但是在宋元以後,文人畫日漸興盛,而界畫被視為匠人手段,越來越不被重視。湯厘曾經在《畫論》中說:“世俗論畫,必日畫有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界畫在當時的地位可見一斑。

藝術特點

松繞危岩,海濤洶湧。崖壁下,平壇樓閣,穩坐拍浪之間,波連薄靄橫雲,遠山疊翠,峰巒起伏,氣勢壯觀。石壁不加苔點,更感堅硬,樓閣界畫,周密嚴謹,閣左上方雲氣中有一瑞鳥飛臨,此為畫眼所在。袁江的出現起到了對“界畫”這一古老畫種振興的作用,確實是功不可沒。這幅《海屋霜籌圖》(見右圖)是袁江的一件代表作,作品給觀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有較強的真實感,但這種真實感又與照片或建築效果圖有所不同,雖然是在表現真山真水,但其中蘊涵著創作者的藝術思想和美學理念,有作者對大自然真實景物的再創造。畫面上江水翻卷,波濤起伏,縹緲間一座巍峨的宮殿傍水而立,有一種海市蜃樓般的奇幻景象。宮殿的刻畫細膩之極,嚴謹的結構比例仿佛是真實景物的寫生。畫中山石樹木的皴擦點染頗具宋人筆意,勾勒精細,暈染雅逸。遠處山峰之間樹影婆娑,幾間屋頂掩映其中,大有江山無盡之感。

作者簡介

袁江(約1671—1746年),清代畫家。字文濤,江都(今江蘇揚州市江都區)人。擅山水、樓台,初學仇英,後吸取宋人畫法。康熙問在揚州、南京、會稽一帶作畫;雍正年間受聘至太原尉姓家作畫。所作景物多曲折有致,筆墨嚴整,為清代界畫能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