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開 本: 16開
所屬分類: 圖書>經濟>財政稅收
內容簡介
《清華經濟學系列教材:公共財政學》是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編寫的教材。考慮作為一門套用經濟學(公共部門經濟學)集理論與實務為一體的教學要求,在借鑑國內外相關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一方面重點講述公共財政學的基本理論,如公共財政職能、公共支出理論、公共收入理論、國家預算與財政體制以及財政政策的理論等內容;另一方面通過課堂討論等形式,將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等研究方法套用於公共財政問題,尤其是公共財政管理制度的設計與創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與思考。同時,將東西方國家的財政與稅收等管理制度以及中國目前進行的公共財政制度創新改革的內容簡要介紹給學生,以提高學生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教材還可作為經濟學系研究生的參考書(適用於研究生的高級公共財政學待今後研究編寫)以及關心公共財政問題的朋友們的參考讀物。
目錄
第一篇政府與市場第1章預備知識——公平與效率3
1.1公平與效率3
1.1.1效率準則 3
1.1.2公平準則3
1.1.3公平與效率的矛盾4
1.2經濟效率實現的條件4
1.2.1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4
1.2.2一般均衡分析5
1.2.3局部均衡分析7
1.2.4完全價格歧視8第2章公共財政的職能10
2.1公共財政10
2.1.1公共財政學及其發展10
2.1.2我國學者對公共財政學的研究13
2.1.3市場機制的失靈13
2.2公共財政的職能17
2.2.1財政資源配置職能17
2.2.2財政調節收入分配職能18
2.2.3財政穩定經濟職能18第3章公共選擇與政府失效21
3.1政治均衡21
3.1.1投票與偏好21
3.1.2政治均衡22
3.1.3中間投票者24
3.1.4多數規則下投票結果的惟一性和循環性25
3.2政府失效28
3.2.1西方政治制度的運作機制與政府失效28
3.2.2政府失效的原因31
第二篇公共支出理論
第4章公共品理論35
4.1公共品的涵義35
4.1.1公共品的特性35
4.1.2混合公共品或混合私人品37
4.1.3公共品的判定38
4.2公共品的配置與效率39
4.2.1庇古的方法39
4.2.2一種公共品的最優供給——局部均衡分析40
4.2.3一種公共品的最優供給——一般均衡分析41
4.2.4維克塞爾與林達爾公共品供給模型43
4.2.5混合性公共品的供給效率45
4.2.6公共品(公共支出)的供給方式46第5章外部效應理論50
5.1外部效應的分類50
5.1.1外部效應的涵義50
5.1.2外部效應的分類50
5.2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51
5.2.1負的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51
5.2.2公共地的悲劇(公共資源問題)54
5.2.3正的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56
5.2.4正的外部效應:外部邊際效益遞減的情況58
5.3實例分析——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59
5.3.1稅收59
5.3.2補貼60
5.3.3拍賣污染許可證61
5.3.4確立財產所有權62
5.3.5管制63第6章公共支出概論65
6.1公共支出的結構65
6.1.1理論上的分類65
6.1.2預算上的分類66
6.1.3公共支出規模及衡量標準68
6.2公共支出增長的巨觀模型70
6.2.1政府活動擴張法則70
6.2.2公共收入增長引致說71
6.2.3公共支出增長的發展模型72
6.3公共支出的微觀模型72
6.3.1產出水平的決定73
6.3.2服務環境74
6.3.3人口變化對公共支出的影響75
6.3.4公共部門投入品價格與公共支出76
6.4公共支出效益分析方法79
6.4.1機會成本分析79
6.4.2成本—效益分析法79
6.4.3最低費用選擇法82
6.4.4公共勞務收費法83第7章購買性支出84
7.1國防支出84
7.1.1國防支出的增長84
7.1.2安排國防支出中的幾個問題85
7.1.3國防支出的合理限度85
7.1.4國防支出與軍事訂貨88
7.2教育支出89
7.2.1公共部門與教育事業89
7.2.2西方國家的公共教育支出90
7.2.3三種教育支出方式的選擇91
7.2.4教育支出在不同地區和個人之間的最佳安排93
7.3中國公共支出制度的重大改革——政府採購99
7.3.1實行政府採購的必要性99
7.3.2建立我國的政府採購制度101第8章轉移性支出104
8.1社會保障支出的涵義與內容104
8.1.1社會保障支出的涵義104
8.1.2社會保障支出的內容104
8.2社會保險制度的國際比較105
8.2.1社會保險制度的模式105
8.2.2社會保險制度的管理106
8.3社會福利108
8.3.1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的聯繫108
8.3.2社會福利支出的內容108
8.3.3物品救濟支出及其影響109
8.3.4福利支出對人們工作願望的影響111
8.3.5負所得稅理論的提出113
8.4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115
8.4.1改革的必要性115
8.4.2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內容117
第三篇公共收入理論第9章公共收入概論123
9.1公共收入形式與原則123
9.1.1公共收入形式123
9.1.2稅收原則124
9.2稅制構成要素129
9.2.1課稅權主體130
9.2.2課稅主體130
9.2.3課稅對象131
9.2.4稅率133
9.2.5計稅單位134
9.2.6課稅環節134
9.3稅收效應的分析135
9.3.1稅收對生產及生產組織形式的影響135
9.3.2稅收對消費選擇的影響137
9.3.3稅收對勞動即收入與休閒選擇的影響138
9.3.4稅收對儲蓄的影響140
9.3.5稅收對投資的影響140
9.4稅負的轉嫁與歸宿142
9.4.1基本概念142
9.4.2影響稅負轉嫁和歸宿的因素144第10章東西方國家的稅制148
10.1稅收分類與稅制結構148
10.1.1稅種分類148
10.1.2稅制結構149
10.2商品流轉稅151
10.2.1商品課稅的特點與類型151
10.2.2消費稅152
10.2.3銷售稅154
10.2.4增值稅155
10.3對所得的課稅159
10.3.1所得課稅的一般概念159
10.3.2個人所得稅161
10.3.3公司所得稅163
10.3.4社會保險稅165
10.4對財產的課稅166
10.4.1財產課稅的一般概念166
10.4.2一般財產稅167
10.4.3特種財產稅168
10.4.4財產轉讓稅171
10.5我國現行稅制概況173
10.5.1現狀與問題173
10.5.2完善稅制的具體構想174第11章國際稅收181
11.1稅收管轄權與國際稅收的公平原則181
11.1.1稅收管轄權及其課徵原則181
11.1.2國際間要素流動的稅收公平182
11.2國際間要素流動與稅收協調184
11.2.1免除國際重複課稅的理論和方法184
11.2.2國際間對所得課稅制度的協調187
11.3關稅與國際間商品流動190
11.3.1關稅分類與稅則190
11.3.2中國的關稅195
11.3.3配額與國際間商品流動196
11.3.4財政補貼與國際間商品流動199
11.3.5邊界稅收調整203
11.3.6匯率調控與國際間商品流動204第12章公債206
12.1公債206
12.1.1公債的基本概念206
1212公債的用途206
12.2公債管理207
12.2.1公債的種類207
12.2.2公債的發行211
12.2.3公債的還本付息213
12.3公債管理與巨觀經濟調控215
12.3.1公債管理:流動性效應和利息率效應215
12.3.2債務、增長與不穩定性217
12.3.3我國內外債務的管理222
第四篇國家預算與財政體制
第13章國家預算233
13.1國家預算的組成和原則233
13.1.1國家預算233
13.1.2預算的分類233
13.1.3預算年度234
13.1.4預算的原則235
13.2預算決策程式236
13.2.1預算的編制和提出236
13.2.2預算的審議和批准237
13.2.3預算的執行238
13.2.4預算執行的監督239
13.3美國聯邦預算239
13.3.1美國聯邦預算239
1332各級政府財政收支結構241
13.4中國零基預算與國庫單一賬戶242
13.4.1改變粗放型的預算編制方法242
13.4.2推進零基預算242
13.4.3建立科學的國庫單一賬戶管理體系244第14章預算管理體制251
14.1財政分權模式的理論依據251
14.1.1幾種有代表性的理論觀點251
14.1.2集權與分權——不同模式的選擇254
14.2中國分稅制改革的必要性254
14.2.1財政體制——從包乾制到分稅制254
14.3建立科學規範的轉移支付制度262
14.3.1基本概念262
14.3.2理論依據263
14.4建立我國規範化轉移支付制度269
14.4.1我國目前的轉移支付模式269
14.4.2轉移支付制度的改革方案269
第五篇財政政策
第15章財政政策279
15.1財政政策的構成與分類279
15.1.1財政政策的構成279
15.2理論的歷史發展282
15.2.1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財政政策282
15.2.2凱恩斯時代283
15.2.3現代新古典主義經濟學285
15.2.4新凱恩斯主義288
15.3巨觀財政政策290
15.3.1非選擇性的財政政策290
15.3.2選擇性的財政政策292
15.4微觀財政政策296
15.4.1稅收結構政策的影響297
15.4.2財政支出結構微觀政策的影響298主要參考文獻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