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社會學評論:第14輯

清華社會學評論:第14輯

《清華社會學評論:第14輯》是2020年12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天夫、嚴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華社會學評論:第14輯
  • 作者:王天夫、嚴飛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1日
  • 頁數:202 頁
  • 定價:89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20176545 
  • 叢書:清華社會學評論
內容簡介
科學與技術,在傳統上極少進入社會學研究的視野。即使以默頓學派為代表的科學社會學,也只是把分析對象限定在從事科學活動的個人和組織,而不關心科學知識內部的社會學因素。上世紀60年代以來,STS跨學科研究的興起,挑戰了實證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科學觀,為科技的社會學研究帶來了新氣象。然而,這一國際動向未能引起國內社會學者的興趣,反而是科技哲學界在做持續的理論追蹤和譯介。由於研究範式的差異,哲學家們並不熱衷於開展經驗研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論和實證的脫節。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日益嵌入、甚至支配我們的日常生活,社會學界開始注意到新興科技對社會秩序的改變,開啟了傳統社會學範式下對科技與社會關係的探究。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本刊於2020年1月9日舉辦了“STS在清華:新生代的探索與跨學科的對話”工作坊,邀請從事相關研究的青年學者,展開理論傳統與實證新知的對話,論文收錄於...(展開全部) 科學與技術,在傳統上極少進入社會學研究的視野。即使以默頓學派為代表的科學社會學,也只是把分析對象限定在從事科學活動的個人和組織,而不關心科學知識內部的社會學因素。上世紀60年代以來,STS跨學科研究的興起,挑戰了實證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科學觀,為科技的社會學研究帶來了新氣象。然而,這一國際動向未能引起國內社會學者的興趣,反而是科技哲學界在做持續的理論追蹤和譯介。由於研究範式的差異,哲學家們並不熱衷於開展經驗研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論和實證的脫節。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日益嵌入、甚至支配我們的日常生活,社會學界開始注意到新興科技對社會秩序的改變,開啟了傳統社會學範式下對科技與社會關係的探究。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本刊於2020年1月9日舉辦了“STS在清華:新生代的探索與跨學科的對話”工作坊,邀請從事相關研究的青年學者,展開理論傳統與實證新知的對話,論文收錄於本期的STS專題。武晨簫和高璐梳理了13篇新、老STS學者的對話,釐清了“科學技術學”(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和“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Technology & Society)兩種STS傳統的區別與聯繫,並探討了STS是應該保持跨學科的開放性,還是追求學科化的正式建制。胡萬亨帶著對STS不同學派的融會貫通,用“共同生產”的理論視角回顧了經典文獻,同時簡潔準確地向“外行”介紹了什麼是STS。他對科學知識與社會秩序共同生產過程中的同步性、穩定性和規模等問題的討論是STS方法論方面的有益探索。賀久恆回顧了哲學家德雷福斯和社會學家柯林斯的一場爭論,對稱性地展示了身體的感知和語言的社會化對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性。緊接著,陳龍和韓玥通過對外賣騎手的田野調查,揭示了大數據時代下,騎手的價值不僅是送餐,更是數據的生產。而通過騎手的身體感知收集的數據,經過智慧型算法的加工,又會指導和控制騎手的勞動過程。這一閉環的形成,使得機器換人成為可能。黃瑜通過對東莞等地工業自動化的追蹤,探討了機器換人對農民工的影響,並呼籲工人應該參與到技術決策中來。工業化的另一個副產品是環境污染,張冠李圍繞著一場水污染危機,檢視了四類來源不同、形式各異的環境健康知識在鄉村的角逐和碰撞。最後,徐秋石在傳統的STS理論脈絡下跟隨鋼琴家和聲音工程師,來理解降噪技術是如何在不同使用者的手中被重新理解、定義和使用的。當樂器和聲音設備被視為技術,STS的理論觸角就伸向了更廣闊的聲音研究領域,為我們帶來了藝術之美。 本期專題的主旨是,讓對科學和技術感興趣的社會學者聽到STS的聲音,讓長期專注於理論研究的STS學人看到實證研究的精彩。七篇論文,展示了國內進行科技的社會學研究的三種可能進路:對STS理論的詮釋和反思、現象驅動的社會學實證探索、和STS理論指引下的經驗研究。也許,這三條道路會彼此啟發、各放異彩;也許,它們會殊途同歸、走向融合。不論未來如何,當我們回溯來路,希望都還記得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