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是隸屬台灣清華大學的學院,成立於1984年8月1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 隸屬台灣清華大學
  • 成立時間:1984年8月1日
學院概述,院長,教學單位,成立與沿革,理念與宗旨,系所特色,課程規畫,

學院概述

人文社會學院成立於 1984年八月一日 ,為本校第四個學院,也是清華恢復傳統綜合大學努力中的重要步驟,並聘請李亦園院士擔任首任院長。
人文社會學院是台灣首次使用此名稱的學院,其成立之意義並不僅是在形式上容納人文學與社會科學兩方面的科系而已,而是企圖藉此溝通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特殊發展,並進而建立科技整合的學術傳統,促使清華人文學風的重塑與深耕。
人文社會學院目前有九個系所、一在職專班及三研究室,系所包括: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歷史研究所、語言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人類學研究所、哲學研究所、台灣文學研究所以及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並與中研院合辦「近世中國與多元文化」、「中國研究」、「南島語言學」三個研究生學程。研究室是以推動跨科系的研究為目的,目前有三個研究室為:性別與社會研究室、台灣研究室及亞太/文化研究室。本院教師和研究生所獲的各項學術獎勵,多在台灣各相關領域獨占鰲頭。
人文社會學院除了專注於學術研究及本科教學外,其另一任務是支援本校開設通識課程,以陶冶和加強全校學生在全人教育中的人文素養。目前校方所成立的「通識教育中心」,雖已獨立於本院之外,但是許多人文與社會之通識課程仍由本院同仁擔任。
人社院院館內並設有圖書分館,這是台北地區以外台灣最完善之人文社會專業圖書館,目前所收藏的大陸期刊與圖書已經在各大學中位居前矛。本院亦與校內的「藝術中心」合作,在各個開放空間及圖書分館不定期舉行各種藝術展覽,期盼能發展成為新竹地區最大且最重要的藝文展覽空間之一。本院師生也正在院館之外營造一生態步道和台灣原生植物園區,希望能開創一深具人文氣息的學習和研究環境。
· 空間規劃及單位整合
為促進清華大學的健全發展,以及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前瞻性規劃,爭取建立清華博物館與人文社會學院二館(或社會科學院)。在人社一館與人文社會圖書館、人社二館與清華博物館共構的這個架構下,朝向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基礎學科,以均衡發展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為目標,長期則與藝術、法律領域建立積極合作關係。

院長

蔡英俊院長
學歷:
英國華威克大學(UniversityofWarwick)比較文學理論博士(1988-1997)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77-1980)
現職: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2001/08/01--)
研究領域:當代文學理論、中國古典詩論、古典詩詞、文學批評、左傳與敘述理論
相關經歷:
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2012/08/01-)
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2011/08/01-)
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2006/08/01-2008/07/31)
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人文社會學系主任(2003/08/01-2008/07/31)
教授兼主任(2002/01-2003/07/31)台灣清華大學教務處寫作中心
教授(2001-),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副教授兼代系主任(1995-1997),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副教授兼代所長(1994-1995),台灣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副教授(1986-2001),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講師(1980-1986),台灣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其他:
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編輯委員(2011-)
台灣中興大學文學院《興大人文學報》編輯委員(2008-2010)
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指導委員(2005-2006)
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大學校務評鑑評鑑委員(2005/03/01-2005/09/30)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台大中文學報》編輯委員(2004-2008)
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寫作測驗諮詢委員(2003-2008)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法令規章

教學單位

成立與沿革

1980年,台灣清華大學成立第一個人文系所「中國語文學系」,教學研究方向以語言學、文學為主,在台灣各大學中文系中,獨具特色。1989年成立文學、語言學研究所,作為中外語系大學部的延伸。文學研究所分為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兩組,中文組於1994年成立博士班。1995年因所系架構調整,裁撤文學所,「中國語文學系」更名為「中國文學系」,原文學所中文組併入「中國文學系」,仍保留「語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系設大學部、碩士班及博士班,此一架構延續至今。

理念與宗旨

在普世全球化發展的今日,中文或華文作為一種國際語言,不論是語文或文學、文化的學習,都日益重要。本系課程一方面承繼博雅教育傳統,引導學生涵泳詩詞文賦的古典文學文化世界,一方面重視當代專業訓練,開拓中文或華文、漢學古今學術議題的各項研究領域。本系以培養中文專業優秀人才為目標,宗旨為:(1)、追求學術卓越。(2)、拓展中文視野。(3)、持續創新精神。中文系在清華大學整體發展的進程中,一直以學術卓越、研究與教學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及國際化為目標。我們不斷在變動的教育及相關整體環境中調整步伐,一方面堅持清華中文系向來開創性、前瞻性、教學暨研究成果領先的目標與特色,一方面也不斷具體化多元開展的願景,符合清華大學的發展願景:「學術卓越、提供高品質教學、有優質研究教學環境、學術領域完整且均衡發展、具特色校園文化、經營績效卓越、與社區及科學園區共榮、與社會及產業緊密互動之具國際水準之國際化一流大學。」我們以全新的視野看「中文」:這是一種國際語文,不止局限於台灣的中文系,而欲放眼全球,與世界其他各地的中文研究形成互動網路。中文研究教學在台灣,除了拓展國際化面向,在漢學或文化研究領域積極面向國際,開拓視野;同樣重要的,也是在台灣或清華這個環境裡,奠定語文與文化教育的基礎。清華中文系過去一直在台灣中文學界以開創性著稱,從七0年代創系初期「中語系」結合現代語言科學的全新規劃,到八0年代中開創卓越的近現代文學課程,以及結合西方理論或方法論的古典文學/理論研究,到九0年代在東亞儒學、文化研究等領域的蓬勃開展,清華中文系向來以新思維、新視野,開拓並改變中文系學術傳統。專任教師研究、教學的成果,以及畢業學生在各領域的發展,向來獲得各界肯定,聲譽卓著。

系所特色

本系專任教師的研究領域分布於古典文學、學術思想、語文學、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等,研究成果豐碩,教學富有特色,並且經常舉辦、參與島內外各項學術活動,教研表現在中文學界屬頂尖水準。本系課程特色之一在於多元發展,領域涵蓋古典文學、學術思想、近現代文學、文化研究、文學理論、語文學以及專業寫作訓練等。一方面提供基礎訓練,培育中國文學專業研究人才;一方面也開發各項專業分組選修學程,提供學生從事研究及就業的指引。另外亦規畫一些延伸的實用課程,培養職場競爭力。本系國際化的程度在台灣首屈一指,每年均有十數名同學獲得獎助,參與國際交換學生計畫,出國研習兩個月至一年。另每年亦有十數名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等校的同學來系研讀,國際交流十分密切。本系與圖書館人社分館同位於人社院院館內,館藏豐富多元的人文社會學科書籍與國內外期刊,擁有台北地區之外最豐富的人文社會藏書,本系師生可就近使用,極為方便。

課程規畫

大學部專業課程架構分為「基礎必修」、「核心必修」及「專業選修分組學程」三部份:「基礎必修」24學分,包括文字學、聲韻學、中國語文通論、語言學導論、漢魏六朝文、唐宋明清文等。「核心必修」27學分,包括中國文學史、中國思想史、經學名著選讀、子學名著選讀、詩選、詞選、戲曲選、小說選以及各種專書等。核心必修課程同時提供為全校雙主修學生的「中國文學學程」。「分組學程」有「古典文學」、「學術思想」、「語文學」、「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四個學程,每一學程各12學分。全系學生在「基礎必修」以及「核心必修」的根基下,須按照其興趣及將來發展方向,選擇其中兩種專業選修分組學程。學生亦可選修全校跨領域學程,如中等教育學程、資訊傳媒學程、社會研究學程、性別研究學程、文化研究學程等學分學程,或修輔系、雙學位、雙主修,以因應未來就業需求,增加求職技能。碩士班畢業學分為24學分,博士班畢業學分為18學分。除學位論文外,碩、博士班的課程均為選修,每門課均為一學期3學分。博士生於三年內需通過三門學科考試,科目由指導教授根據考生研究題目、論文綱要而決定。碩、博士班課程設計區分為四種專業:古典文學、學術思想、語文學、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引領研究生深入性向相近的領域。修課可跨類別選讀,俾培育廣博根柢、多元視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