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濟大橋橫跨浙江省東陽市南江湖溪段,該橋最早建造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先後在1922年8月和1989年7月被洪災所毀,1994年,第二次重建通車。
2017年6月25日凌晨,受強降雨和南江水庫泄洪影響,清濟大橋的一橋墩被大水衝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濟大橋
- 地點:浙江省東陽市南江湖溪段
- 始建:1896年
- 重建:第一次1928年,第二次1994年
清濟大橋橫跨浙江省東陽市南江湖溪段,該橋最早建造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先後在1922年8月和1989年7月被洪災所毀,1994年,第二次重建通車。
2017年6月25日凌晨,受強降雨和南江水庫泄洪影響,清濟大橋的一橋墩被大水衝垮。
清濟大橋橫跨浙江省東陽市南江湖溪段,該橋最早建造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先後在1922年8月和1989年7月被洪災所毀,1994年,第二次重建通車。2017年6月25日凌晨,受強降雨和南江水庫泄洪影響,清濟大橋的一...
他樂善好施,熱衷於建造橋樑,遠濟橋所在的聯坑村南山澗地處侯官縣出境古道西路要衝,是通往閩北四府的必經之路。舊時無橋,而大目溪水流湍急,渡河艱難,往來的行旅只能赤足涉溪而過,每遇山洪,往往發生危險。陳景韶聽說以後,心中若有所思,暗自發誓要在大目溪上建造一座大橋,為生民立命。光緒十八年(1892年)...
湯浩 湯浩,蕪湖長江大橋經濟開發區城市管理副大隊長。2018年8月24日,蕪湖長江大橋綜合經濟開發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大隊副大隊長湯浩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在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安濟橋建造中選用了附近州縣生產的質地堅硬的青灰色砂石作為石料,採用圓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降低。主孔淨跨度為37.02米,而拱高只有7.23米,拱高和跨度之比為1:5左右,這樣就實現了低橋面和大跨度的雙重目的。安濟橋施工時採用縱向並列砌置法,就是整個大橋由28道各自獨立的拱券沿寬度方向並列組合在一起,每...
鴨江大橋是重慶市地名,根據地理位置而得名。地名含義 因地處鴨江場,故名鴨江大橋。歷史沿革 鴨江大橋為清代鄉人吳超凡、楊性真、李西之、鄧成舉等人募化修建。清道光廿一年(1841)籌備,廿三年(1844)冬開工,廿六年(1847)五月竣工,歷時三年半,建成四磴五孔桃型石拱橋。原名均濟橋,度生橋,存真閣橋...
後幾經興毀,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縣令鄧秉垣改建石橋,然建橋資金奇缺,時有智元和尚,雲遊至縣,聞此,便自斷一臂,並托斷臂募化3月,匯積千金,橋成,智元悄然離縣。縣人念智元功德,建“宏濟庵”於橋頭,並塑智元像於庵中,以志不忘。後智元得知,返縣毀像而去。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縣令...
華陽通濟橋是川西平原現在已經難得一見的傳統石拱橋之一。(現已重建)這座橋連通著天府新區錦江兩岸的正西街與協和上街,是華陽城區內居民依賴的交通要道。基本介紹 華陽通濟橋位於成都市天府新區華陽街道西側府河上,又名中興大橋。修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該橋為東西走向,石結構七孔拱橋,橋長98.7米,寬10....
通濟橋,本名北溪橋,俗呼大橋,位於杭州市餘杭區餘杭鎮西北,南北向跨於南苕溪上。通濟橋本名北溪橋,俗呼大橋,位於杭州市餘杭區餘杭鎮西北,南北向跨於南苕溪上。該橋為三孔石拱橋,拱券採用縱聯並列分節砌置法,西邊迎水面,橋墩外築有兩堵分水角,上方各開一個溢洪券洞,以備天目山水猛漲時泄洪之用,...
大濟胡橋(大漈胡橋、胡大橋),位於浙江省景寧縣城南部18.5公里,在大濟鄉西岸底村中央,系木製樓橋。建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供西一、西二兩村村民等人來往,是人們休閒、遊玩納涼的好去處。如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築特點 胡橋的外貌和概念里的廊橋相去甚遠,方方正正,如果...
大橋墟旁有西京古道的通濟橋,當地人民稱之為大橋,大橋墟因而得名。人文風情 大橋鎮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京古道,住建部和文化和旅遊部等單位聯合公布的中國第五批傳統村落大橋古村和深源古村,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觀瀾書院,鐵龍頭紅色美麗鄉村、核桃山乳北人民抗征隊...
由於關渡大橋靠近淡水河出海口,為了行船以及排洪需要,而捨棄了施工容易且省錢的鋼筋溷凝土橋,以大跨距的鋼構橋為主橋。三座巨拱成為施工的難題,由於向國外租用可容納三座巨拱的駁船昂貴又緩不濟急,因此施工承包商唐榮公司發明出潮汐施工法。先將三座巨拱分別在駁船上製造焊接,同時間進行橋墩的施工。橋墩施工...
幾經修建議稱“通濟”,明嘉靖元年1522年巡撫李允嗣創建夏駕河口閘。到御史林應訓督修水利,復建夏駕河口閘。清康熙中1692年,典商程文翊在壩上作環洞,改為橋名稱“通濟”,後又一再修葺。歷史沿革 因年久失修,成為“危橋”,經村鎮建設需要而重新規劃,現已拆除。在原橋東側修建公路橋-童涇路大橋。
大泲河, 明洪武元年(1368年)黃河決口,洪水沖刷形成,為宋金河的一分支。南起館裡鄉太平集村,向東北流經壽張集、鄭那裡村,入商那裡村北窪,長19公里。1958年建湖後,於鄭那裡村入梁濟運河,上游被陳垓灌區的乾支渠分割,失去排水作用。金堤西河 ,清光緒元年(1875年)後,築金堤挖土而成,上承鄄城縣箕...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城南2.5公里處,它橫跨洨水南北兩岸,建於隋朝大業年間(605-616年),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全長50.82米,寬9.6米,跨度為37.37米,是一座由28道獨立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
通濟橋在佛山有著悠久的歷史意義,是佛山最早興建的第一座大木橋,據專家考證,該橋早期由鄉民集資修建的木質人行橋。通濟橋長32米,寬9.9米。橋兩端的抱鼓石,以祥雲和蝙蝠襯托風車,體現出通濟橋民俗的象徵物——風車。橋身上雕刻著相傳八仙過海時所執的神器,寓意市民過橋時祈求消災、尋求平安的美好祝願。...
廣濟橋,又名碧天橋、通濟橋。位於杭州市臨平區塘棲鎮西北,南北向架於京杭大運河上,為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此橋造型秀麗,水平全長78.7米,寬6.12米。史籍記載 據清光緒《唐棲志》卷三“橋樑”載:“通濟長橋在唐棲鎮,弘治二年(1489)建。”又“弘治間鄞人陳守清募建,橋計七洞。嘉靖庚寅(...
廣濟橋,即潮州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又稱潮州湘子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中國四大名橋之一,被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廣濟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州...
據《貴陽市志》文物志記載,同時期建的濟番橋(花溪橋),1957年在橋西側建鋼筋混凝土的花溪大橋,原古石拱橋坍塌。比較早的霽虹橋(南明橋),明永樂二年(1402年)建的九孔石拱橋,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舊橋撤除,另建六孔新橋。甲秀樓的浮玉橋,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建的九孔石拱橋(現有七孔),但比...
萬安橋,又稱龍江公濟橋、彩虹橋,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長橋鎮長橋村,始建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木拱廊橋。萬安橋為五墩六孔木拱廊屋橋。橋長98.2米、寬4.7米,舟形墩,不等跨,最短拱跨為10.6米,最長拱跨為15.2米。橋屋38開間、用柱156根,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兩側設木...
趙王河, 系1960年從嘉祥縣馬村向東開挖的新河,長13公里,改道至陳莊西入梁濟運河。趙王河原流域面積為3500平方公里,先後分段被東魚河幹流,東魚河北支,洙趙新河,鄄鄆河,鄆巨河截流,其流域面積為424平方公里。鄆城新河, 被鄆巨河截斷後,分為上下兩段。下段屬梁濟運河支流,即自鄆巨河至梁濟運河,全...
宏偉的新八一大橋橫貫南北,105、320國道縱橫交匯,京九鐵路、昌九高速公路猶如兩條巨龍穿境而過;水運可沿贛江,越鄱陽湖進長江入海;鐵路貨運年吞吐量達120萬噸;4D級昌北國際機場距街道中心僅10公里。人文典故 “蛟橋”的傳說 在遠古時期,蛟橋鎮域內有一座橋,它坐落在洪城通往京城的主道上,用麻石砌成。橋下是...
兗州至鄆城高速公路起點位於兗州新驛鎮史家王子村東北,東接規劃建設的濟微高速,項目終點位於濟廣高速梁山互通與梁山服務區之間,西接規劃建設的鄆鄄高速。途經兗州區、汶上縣、梁山縣,路線全長約47.7公里。主線採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速度120公里/小時。設特大橋2座,大橋7座;互通式立交7 處(樞紐互通...
筍江橋,又名“通濟橋”,俗稱“浮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晉江江面上。簡介 又名“通濟橋”,俗稱“浮橋”,位於泉州市鯉城區新門外“石筍”附近的筍江上。名字來源 宋皇祐初(1049年)“造舟為梁”,名“履坦”,俗呼“浮橋”;元豐七年(1084年)改名“通濟”;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僧人文會倡建...
中國古代橋樑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公元1171年 南宋乾道七年,知州曾汪,造舟為梁,舟八十有六隻,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於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名曰“康濟橋”。這座充滿神奇的大橋,每一個橋墩距今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從宋代建成第一個...
鄭承營,男,1963年1月出生,淮安市政協委員,金湖縣政協常委,金湖縣工商聯副主席,金湖縣私營經濟協會副會長,金湖東泰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1992年底,鄭承營隻身來到金湖經商創業,從剛賺得第一勺金起,就開始扶貧濟困、捐資助學,每年捐出利潤的三分之一,從開始那年資助2人,發展到如今平均每年資助200多人,23...
在原木橋位置開工建設堽城壩大橋,該橋為縣境內第一座最大的公路大橋,設計為11孔跨徑12米和20孔跨徑20米的片石混凝土懸砌拱橋,全長612.6米,橋面行車寬度7米。1967年5月竣工通車。它的建成,解放了堽城壩,解決了不能正常通車的困難,減少了交通堵塞事故,使濟(南)微(山)公路寧陽段南北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