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承營,男,1963年1月出生,淮安市政協委員,金湖縣政協常委,金湖縣工商聯副主席,金湖縣私營經濟協會副會長,金湖東泰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承營
- 出生日期:1963年1月
- 職業:金湖縣工商聯副主席,金湖縣私營經濟協會副會長等
人物簡介,人物故事,
人物簡介
鄭承營,男,1963年1月出生,淮安市政協委員,金湖縣政協常委,金湖縣工商聯副主席,金湖縣私營經濟協會副會長,金湖東泰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1992年底,鄭承營隻身來到金湖經商創業,從剛賺得第一勺金起,就開始扶貧濟困、捐資助學,每年捐出利潤的三分之一,從開始那年資助2人,發展到如今平均每年資助200多人,23年來,資助弱勢群體三千多人,其中幫扶貧困學子2000多人,累計捐助180多萬元。
人物故事
從過目不忘的失學兒童到挑貨郎再到並不闊綽的老闆
鄭承營出生在福建永泰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從小聰穎好學,智慧過人,深得老師喜愛,還是老師的助手,他在外闖蕩20多年後回到母校仍有不少老教師記起他讀書“過目不忘”,然而,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的家鄉荒山禿嶺,交通閉塞,全家6口僅靠種幾畝零碎的山地度日,家境貧寒。尤其是他8歲時,他父親得了一場大病,賣光了家裡能賣的東西,並向親友借錢,湊了500元,好不容易治好了父親的病。可五年後,父親舊病復發,這時家裡早已無物可賣,無錢可借,父親躺在病床上那絕望的眼神,母親愁得一夜白了頭,祖母急得幾乎哭瞎了眼,成了他一輩子揮之不去的永久記憶,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比他小兩歲的大妹被賣650元,用於父親治病。就在送大妹離家的那天早晨,他和全家人抱著妹妹哭成一片,那悽慘的哭泣聲,在他後來近30年的謀生創業生涯中,幾乎天天在耳邊響起。以致後來,每每看到得了大病、受傷殘疾、孤寡老人等特困人群,都會想起那段心酸的往事,一股扶貧濟困的願望便油然而生。
家境貧寒,加上父親兩次大病,家裡實在拿不出錢供他上學,祖母納鞋底賣,一雙5毛錢,供他上完一年級,一名非常賞識他的好心老師資助他讀完三年級,他是多么想再繼續讀書啊,可是,在他妹妹被賣的那年,剛上四年級的他,還是不得不輟學。他至今依然記得,在他離開教室、離開學校大門的那天傍晚,他走一步停兩步,一步三回頭,剛走到校門外,止不住嚎啕大哭起來。就是從那一刻起,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紮下了一顆願望的種子,那就是,一旦有了哪怕是一點點助人的能力,就要資助貧困失學的孩子,不要讓他們也像自己一樣留下遺憾!而且,隨著創業的不斷成功,這種願望越來越強烈,直到發芽伸根,開出絢麗花朵,結出豐碩成果。如今,在全社會對他的一片讚譽聲中,他動情地說:“我從小就遇到了不幸和失學,我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利潤幫助那些在校門外哭泣的孩子,因為當初我也哭過。”
輟學三年後的1979年,改革的春風吹到了小山村,年僅16歲的他走出大山,開始了充滿坎坷崎嶇、備嘗艱辛的謀生創業之路。三年後,在上海、蕪湖、六合等十多個地方都一無所獲、無法立足的時候,他獨自一人來到金湖,白手起家,手提擔挑賣桂圓,不僅找到了謀生創業之門,而且深切感受到水鄉人民的善良、包容和關愛。起步階段,他一批剛進的3萬元桂圓被人舉報為假貨,受到查封。這是他的全部家底,一旦沒收,他將墜入深淵。他人生地不熟,舉目無親,深陷困境。但金湖人的正直客觀為他清除了愁雲,經驗證後桂圓全部返還。在他剛起步階段,沒有銷售渠道。縣委統戰部、工商聯領導親自陪同他接洽業務,聯繫市場,幫助他掘得了第一桶金。這樣的事數不勝數,鄭承營倍受感動,他要盡最大努力回報這個地方的人民。他常說,金湖是他發跡的地方,金湖人民哺育了他,使他成長壯大,理所當然要為他的第二故鄉培養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獻。
從捐贈救災資助公益事業到救助社會弱勢群體
鄭承營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他幾經艱苦打拚,剛闖出一條創業之路時,在剛產生微薄經濟效益時,在他剛有了一點助人資本時,他就開始這樣做了,並且越做越多,越做越大,1994年,縣"希望工程"他第一個捐款1萬元,1996年,縣"愛心救助基金"他第一個捐款1萬元,1998年,"抗洪救災"他還是第一個捐款1萬元。
2000年初,金湖縣歷史上第一座橫跨淮河入江水道的大橋——金湖大橋獲批建設。在縣裡還沒有召開動員大會前一個月,他就來到縣交通局,捐款4000元。當天,縣長親自給他打來電話說:“老鄭啊,這回你又是第一個捐款吶,你公司小,收入少,又讓你出錢了,我得好好謝謝你啊!”鄭承營謙遜地說:“錢不多,只是帶個頭。”在他影響下,當時上千個體工商戶紛紛慷慨解囊,資助大橋建設。
2006年2月,金湖縣建設金寶南線,他又是捐款第一人。他在捐款現場接受採訪時說:“我在金湖創業十多年,已經不把自己當作外鄉人了,金湖人的事,就是我的事。今年我捐2000元,明年、後年我還捐!”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他還是金湖捐款第一人,不僅自己先後三次向地震災區捐款1萬多元,還召開動員會,倡議全體員工向災區人民獻愛心,10元、20元不嫌少,一兩千元不嫌多,有多少力出多少力。並舉行公司員工向地震災區捐款儀式,當場,他捐款3000元,公司全體員工包括受他資助暑期在他公司打工的學生60多人都捐了款。
他主動與鄉村結對幫扶,先後贊助近20萬元用於困難救助、修路築橋公益事業等新農村建設,對大病患者、重傷殘疾、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鄭承營是有求必應,2006年,下崗職工蘇某40歲的老公不幸患了癌症,為丈夫治病,用光了家裡所有積蓄,還欠下了近20萬元債務。鄭承營從公司一個員工那裡得知後,便主動上門看望病人,送上1萬元資助款,又在公司員工中倡議開展募捐活動,在公司公告欄上開闢慈善捐款光榮榜,公布員工捐款情況,三天時間,60多名員工捐款1萬多元;他還積極與醫院聯繫,請醫院領導幫助減免病人的一些住院費用,跑民政部門、慈善總會,請求幫助病人解決大病救助,雖然病人最後還是走了,但是蘇某一家人對這位素不相識的好人充滿了感激之情,在她老公去世後,鄭承營還托公司那個熟悉她的員工帶信,讓她到他公司上班,有一個穩定收入。
黎城鎮身患嚴重脊椎病的女孩姬夢雨,長期癱瘓在床,父親長年在外不歸,母親離家出走,只能依靠家境貧困的外公外婆生活。4年前,鄭承營從好心人丁蘭芳那裡得知後,第一次捐助5000元,第二次捐助3000元,金北鎮洪圩村有個才30多歲白血病早期患者,治病花光了家裡積蓄,變賣了縣城的房產,全家人不得不重回老家的30年前建的破房子居住,家中一貧如洗。鄭承營到他家慰問送上5000元,去年8月,鄭承營資助多年的名叫郭晶的女孩考上了南京郵電大學,剛上大學的郭晶給鄭承營發來求救簡訊說:“本來我已經上了大學,不想再麻煩叔叔了,無奈媽媽重病復發,求叔叔再幫助我媽媽一下。”鄭承營專程跑到陳橋她的家裡,一次捐款2000元,給她媽媽治病,鄭承營救助的特困戶,截止目前已有上千人,最少的一年接濟5戶,最多的2012年,向100個特困戶、殘疾人捐款8萬元。近十年來,他在春節等重大節日,40多次問各鎮敬老院老人和困難民眾1100人次,送上衣物、食品、現金計20多萬元。
從資助2名特困生到每年資助200多貧困學子
鄭承營把捐資助學當作自己的責任,給自己定下規矩,每年都要從自己的經營利潤中拿出一定比例,捐助貧困學生,演繹了與1000多位特殊兒女的動人故事,早在1994年初,經營剛起步,他就開始了他的"愛心助學之旅"。那年3月的一天,他去橫橋鄉送貨,得知金橋村有個叫丁月榮的學生,因父親病故、母親改嫁,失學在家,於是他顧不上手上的生意,專程上門看望,並當場決定,個人承擔丁月榮的全部學雜費,資助他完成學業。同年9月初,他在孫集鄉聯繫業務,午飯時無意中聽朋友說起一個叫孫達東的小孩學習成績優秀就因為家裡困難,才國小畢業就失學了,他丟下飯碗,就讓那個朋友帶他到孫達東家,動員他父母讓孩子上學,他出學雜費和生活費,並當場丟下500元,為了保證這個孩子上學,他還主動讓他的姐姐到他公司上班。
金南鎮車塘村小學生劉建章母親早逝,父親出走多年杳無音訊,還有一個腦癱的姐姐,姐弟倆寄住在生活拮据的叔叔家,眼看就要被迫失學。1995年8月,鄭承營得知後,專程上門,承諾孩子的學雜費、書本費、生活費、零用錢都由他承擔,讓孩子重新走進了校園,從孩子進國中,一直到大學畢業,他都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平時,孩子只要有學習上的需求,一個電話打來,他就立馬送去。
1995年6月,閔橋中學初三學生張才忠即將以優秀的成績升高中時,父親病逝,孤兒寡母生活失去了依靠,母子倆經人介紹,準備到鄭老闆公司打工,鄭承營在接待他們時,特地詢問他們,十來歲的孩子為什麼不上學了,母子如實作答後,鄭承營對母子二人說:“孩子已經考上了高中,怎能不上學呢?這樣吧,孩子上學的學雜費、書本費我來解決,為了解決孩子的生活費,讓孩子媽媽在公司食堂燒飯,我不僅開你工資,還讓孩子一天三頓到食堂免費吃飯。”天下竟有這等好事,母子倆慶幸遇到了大好人。就這樣,張才忠讀完三年高中考上了四川理工大學,而他母親仍在公司食堂燒飯,直到她再嫁生活穩定才離開。
此後,鄭承營捐資助學的方式越來越多,資助人數越來越多,從1994年的2人到2013年的210人,捐贈資金數額也越來越大,從1994年的4000元到如今最多的15萬多元。據不完全統計,至今,他資助的學生已有2100人,其中已大學畢業的40多人,捐資數額已有130多萬元。其中,創辦兩個幫扶失學女童的“春蕾班”,六年捐助80餘名貧困女童12萬元;7個連鎖店開業,現場捐助特困生120人;作為縣工商聯副主席和縣私營經濟協會副會長,15年先後捐資18萬元;擔任縣特殊教育學校名譽校長,資助30名聾啞學生近7萬元。儘管這些錢不算特別多,但是與他的收入相比,在金湖是絕無僅有的。他用點點愛心在他和2000多名特困的孩子建立了血濃於水的“父子”關係。
“幫人幫到底。”鄭承營一直堅持這樣的助人理念,有相當部分受助孩子他從國小甚至幼稚園就開始資助,連續多年,一直資助到大學畢業,找到工作。戴樓國小有個女孩叫曾衛娟,家住偏僻的永豐村,父母和姐姐都患病,弟弟也在讀書,家境十分貧寒。她和弟弟因為掏不起一伙食費,每天中午放學後,都要步行5公里回家才能吃上飯。1995年9月,鄭承營在她剛讀國小四年級時得知情況後,便從那時起,就為她和她的弟弟提供讀書期間的一伙食費和學費。2000年6月,曾衛娟初三畢業了,打了包裹來鄭承營的超市上班,可是她仍然渴望到學校讀書。有一天,一位員工悄悄告訴鄭承營,曾衛娟時常一個人躲起來哭,問她,她說還想去上學。當晚鄭承營就趕到她家,跟她父母商量:“孩子既然想讀書,就應該讓她讀下去,學費我出大頭,再想法讓學校減免一部分,家裡只需要拿一小部分。書本費、生活費還是我來出。”第二天,他就找到縣進修學校沈校長,請求幫幫這個孩子,沈校長早被他助人為樂的精神所感動,當場表態4800元學費減免2800元。就這樣,曾衛娟順利讀完高中,兩年前大學畢業,弟弟也讀了大學。鄭承營一直跟蹤資助到他們大學畢業,學費、生活費、交通費等全包,在這兩個學生身上就資助了5萬元。她全家人對鄭承營的大恩大德真是感激不盡,她父親把鄭承營捐的錢每一筆都記在一個小本子上,經常對孩子說:“鄭總就是你們的再生父母!”每年都要帶著兩個孩子到公司來看鄭承營幾趟,讓孩子當面喊鄭承營“爸爸”。
從扶持物質脫貧到扶持精神脫貧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擁有財富的多少,而在於向社會的奉獻。”“把財富像肥料一樣撒向瘠土才有意義。”鄭承營在捐資助學中常對受助孩子如是說,在這些孩子的幼小心靈里播下了一顆顆向善的種子,並且時不時感化著他們的家人以及周圍的人們,在鄭承營心目中,只要是沒錢上學的孩子,他都義不容辭地扶持他們;即使他經營效益差,他再困難,哪怕是他和他的全家省吃儉用,哪怕是借,他都會資助他們上學,並且一直幫助到他們自己認為不要他幫助為止。他早已將扶貧濟困、捐資助學當做自己事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看來,自己千辛萬苦經商賺錢的主要目的就是扶貧濟困、捐資助學,了解實情的人都知道,即便是在金湖,即便是在今天,鄭承營實在算不上什麼大老闆,他經營的超市規模都不大,且大都在農村小集鎮上,面對農民,利潤微薄,20多年的經營利潤相當部分都資助了弱勢群體,他的積累微乎其微,他的資產並不多,其固定資產除了一套67m2室內設備簡單的住房和用於交通、運輸的車輛以外,其他一無所有。8個店的用房全屬租用,其流動資金大部分是銀行貸款。他和家人的生活在當地來說屬於中等偏下水平。他身上穿的沒有一件名牌,家裡吃的除了貴客臨門,平時都是粗茶淡飯,辦公時能節約的儘量節約,外邊颳大風,他的辦公室也很冷,空調沒有打開,室內兩盞燈,平時只開一盞,有客戶前來洽談生意,才再打開另一盞,兒子在崑山打工,作為父親的他不給兒子一分錢……他對自己和家人十分“摳門”,而對貧困學生“出手”大方,盡力關愛。
1999年8月底,公司經營遇到困難,賬上沒有一分錢結餘。眼看他需要救助的20多個孩子就要開學了,鄭承營只好跑到縣建行找行長求助,行長見他如此關愛睏難學生,很受感動,當場拍板,給他貸款1萬元,捐助給了這些孩子,2008年,受次貸危機波及,鄭承營公司生意一落千丈,當年虧損十多萬元,但是他堅決兌現給困難孩子的承諾,仍然向全縣86名中小學生捐助了3萬多元,今年,受巨觀經濟形勢影響,他的公司銷售額同比下降了35%,目前已經出現虧損,預計到年底還會增加虧損,但他表示捐資助學的錢一分不減少,最近正在向銀行申請貸款10多萬元,一旦貸款批下來,他就立即一如既往地捐贈到200多個特困生手中,他無私助人的精神不知感動了當地多少人。20多年來,他收到的感謝信要比他收到的銷售業務函多得多,先後有三四百個他幫助過孩子,給他寫來七八百封信,裝滿了一箱子。他說:“我每年都會收到他們的來信,他們把我當作了自己的親人。讀著他們的來信,我的心中很高興,很滿足,很幸福。”
金溝國小有個叫紀建國的孩子,家裡是個船民,母親病故後,父親帶著船離家出走,長期不歸,他和弟弟靠著耳聾的奶奶生活,寒冬臘月還穿著單衣,解放鞋都破了幾個洞,腳趾頭都漏在外邊,凍得通紅,每天吃“百家飯”。1998年1月,鄭承營得知後,給這弟兄倆送去足夠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使他們能夠像正常人家的孩子那樣生活學習。第二年1月,鄭承營再次來到學校,準備當面給這弟兄倆資助當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可紀建國說什麼也不肯接受。原來,不久前,鄭承營捐助弟兄倆的事跡被各級媒體廣泛宣傳,紀建國遠在廣東的父親看到這個報導,既異常感激這個好人,又與這樣的好人相比,更是羞愧難當,覺得對不起兩個孩子,便立即回家承擔起父親的職責。9年後的2007年的一天,鄭承營收到一封來自南京理工大學的信,打開一看,上面工整地寫道:“叔叔,您可能早已不認識我了,雖然我只接受過您一年的資助,但是您那種無私助學的精神對我幼小的心靈觸動很大,您不但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接濟了我,更使我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在困境中崛起。您的高尚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前進!”信的落款是“紀建國”。
在他看來,經濟上的接濟固然重要,精神上的扶貧更為重要。他經常放下生意,到學生家裡、宿舍去看望這些孩子,看看他們的生活,查查他們的學習成績,與他們談談心,講一些做人的道理,鼓勵他們堅強、勇敢地面對生活,珍惜學習時光。還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縣城團聚聯歡,讓孩子們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關心、相互勉勵,使這些貧困的孩子感受到人間的真情和父愛。
2012年9月7日上午,他在育才國小現場向100多名來自全縣的特困生捐資後,請孩子們到他的飯店吃豐盛的午餐,下午,帶孩子們遊覽荷花廣場、堯帝公園等景區後,用一個多小時時間,給孩子們講述自己童年的心酸往事和艱苦創業的經歷,向孩子們說明缺文化的苦,他說:“將來的社會是以科學為主,沒有文化是一步也走不動的。”“只有知識能夠改變命運。”他講述祖母和好心的老師對他幫助的故事,說:“如果沒有我的祖母和這名好心的老師,我連三年的學都念不到。所以我用我最大的力量去幫助那些家庭困難的孩子。”他還講述自己童年輟學後,邊做零工,邊自學,以頑強的毅力一點一滴積累著知識,完成了經濟管理學博士學位的學習。他告誡他們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先成人。在家裡要做一個好孩子;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孩子們聽著聽著,一個個都抽泣哽咽起來,許多孩子禁不住哭出了聲,有的哭了三四次,他們已被深深地觸動和感染。
鄭承營扶貧濟困、捐資助學的善舉,贏得了社會公眾的普遍讚譽。他的公司先後被省、市、縣評為"優秀私營企業"、"十佳私營企業"、"誠信單位"等。他本人先後多次被省、市有關部門表彰為"愛心大使"、"光彩之星"、"關愛員工好老闆"、“青年創業風雲人物”。2007年在《親情淮安,感動淮安》活動中,被評為“淮安首屆十大親情大使”。2009年,被評為建縣50年感動金湖人物。新華社、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中華全國工商時報、新華日報、淮安日報、金湖快報以及省、市、縣電台、電視台等眾多媒體都報導他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