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環翠圖

清涼環翠圖

《清涼環翠圖》是清代畫家龔賢所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描繪龔賢所居的清涼山實景。畫面大江開闊,古城環繞,山巒起伏綿延,清涼台隱現於雲霧之間,構圖平中寓奇。設色以石綠為主,配以花青大片暈染,濃郁沉厚,水墨淋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涼環翠圖
  • 作者:龔賢
  • 創作年代:清代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30.2厘米,橫144.2厘米
  • 幅式:長卷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畫風,技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清涼環翠圖
清涼環翠圖
此圖以橫向展開清涼山全景。圖上畫有深厚渾圓的山巒,山岡亘綿,斷斷續續,山上山下,林木華茂,大江浩渺,天高水清。山間叢林間有房舍屋宇和清涼寺廟,間有溪水潺潺流動,山路迂迴,雲霧出沒其間。
自題“清涼環翠:龔賢”鈐“半”“千”(朱長圓聯珠)印。前引首有清末吳昌碩篆書四大字:“言釆其薇”,及題跋:“按清涼山南唐時建,有翠薇亭、紫丈;此作殊得古意,因摘葩經句篆端,丙寅冬吳昌碩大聾年八十又三,”鈐“抱員天”(朱文)、“吳俊之印”(白文)、“吳昌石”(朱文)。
後紙有清末民初曾熙跋:“虛齋同歲藏野遺設色山水二卷,一寫棲霞,此寫清涼山:同年以畫境筆墨定為中歲所作,髯當見野遺青綠大軸山水,其自題云:平生不喜設色,至60後喜趙吳興設色幽秀,遂八應友人之請,據此則二卷,當定為六十後所作:野遺寓金陵最久,所寫皆金陵,二圖尤蒼蒼鬱郁,瀆之如游棲霞,清涼,擴我壯懷也:丁卯二月朔,農髯熙。”鈐“曾熙之印”(白文)。
包首陸恢題簽:“明龔野遺清涼環翠圖。虛齋所得,吳江陸恢題簽。”
收藏印記:“虛齋審定”(朱文)、“萊臣心賞”(朱文)。

創作背景

據吳昌碩和曾熙題跋,可知此畫是描繪金陵(南京)一帶的清涼山優美環境的情況,是作者應友之請,於60歲後所作。

藝術鑑賞

畫風

此圖中山勢平緩,上有清涼台,大江開闊,古城環繞。設色以石綠為主,配花青大片暈染,水色淋漓給人以蒼翠清涼的感覺。兼施積墨法,層次豐富,且亮處留白暗處濃黑,黑白分明。墨色交融,使景致富有光感,充分展現出江南山川的五光十色旖麗風光。

技法

此畫著重刻畫近景、山石,在龔氏筆下的崇山峻岭,不突出表現山岩的凹凸的線條,而是突出水墨烘暈所造成的總體結構與氣勢,呈現平遠幽淡“一片江南”的形體,骨體溫潤的山嶺。用粗重的筆法勾出輪廓線,以墨色多層次反覆皴擦,渲染,顯不出山坳暗處,凡陽光照射的峰頂或山石又留出空白,使山川富有光感。山石用淡色墨青,由淡至濃,層層加黑,於濃墨渾然中顯出豐富的墨色層次,樹點用汁綠,在濃重水墨映襯下更顯明麗。

名家點評

江蘇省美術教育學會會員夏萬傑:在他的作品《清涼環翠圖》中,全圖描繪的是層巒疊嶂,縱橫丘壑,畫面氣氛肅穆,步步高峻的山嶺以“積墨法”畫出,墨色濃重蒼潤,使得畫面氣象崢嶸,氣勢磅礴。他用乾筆作墨骨,再用層層皴染蒼潤,使得山林樹木呈現出鮮潤沉厚的墨韻,畫面呈現一種濕潤厚重之感,清幽深邃,也使畫面具有了一種深郁靜穆的格調。

歷史傳承

該圖曾經近代龐元濟收藏,《虛齋名畫錄》著錄,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龔賢(1618—1689年),一名豈賢,字半千,號野遺 、柴丈人等,江蘇崑山人,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居南京清涼山,買畫課徒,生活清苦。性孤僻,與人落落寡合。他是位既注重傳統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的山水畫家。他與同時活躍於金陵地區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並稱“金陵八家”。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