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寺

清涼山寺

清涼山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西部古寺,坐落於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驛鎮的清涼山上,位於北緯36°13′,東經104°52′。寺院所處山脈屬華家嶺余脈,呈南北走向。東有祖歷河,西有關川河。雙河在山腳下交匯後流入黃河。寺院主山總面積1300餘畝。山下海拔1552米,絕對高程118米。

清涼山歷史人文積澱深厚,早在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西巡至祖厲,曾登上清涼山一覽三川形勢,在風嶺山上留下了漢武台的遺蹟。漢唐以來,絲綢之路橫穿於清涼山腳下,商旅往來,駝隊絡驛不絕,是連線歐亞大陸的一條重要孔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涼山寺
  • 外文名稱:The cool mountain temple
  • 地理位置:甘肅省 會寧縣 郭城驛鎮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陸性季節氣候
  • 占地面積:1300畝
  • 開放時間:農曆每月初一十五以及重要的本土宗教節日
  • 景點級別:地方景點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清涼八景
歷史沿革,主要景點,生態資源,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清涼山寺歷史悠久,寺院下面的古鎮為歷代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名震中外的絲綢之路中大路就從寺院下通過。清涼山開山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4)並建寺,至今已有上千年之悠久歷史。宋朝于山下設定青蘭納心寨,充分顯示了該山該地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性。金占領西北後,在斯地設新會州以領一縣四堡寨,直至元初城被焚毀。明正統二年(1441年)在寺院下築城設定郭城驛站,直到清末。 清涼山峰巒毓(yu)秀,風景幽雅,歷代不乏名人登臨,漢武帝登山覽勝而留漢武台,郭蝦蟆守城盡節命名郭成驛。劉一明結庵講道,王言倫築台讀書,范振緒登山嘆彩畫絕綸,徐向前揮師經此北上抗日。由於帝王名流的登臨駐足,更使清涼山名垂史志,光耀千秋。 清涼山寺位於後山,是一座佛教寺院,歷史上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菩薩殿、金龍護法殿、韋陀殿、藏經樓、鐘樓、鼓樓等。寺院前山分布有諸多道家建築。根據史料記載,前山道教建築群為四門、五樓、十八宮等。寺院建築大多毀於同治兵燹(xiǎn),只殘留鐘樓和山後的菩薩殿。1993年當地民眾發起重建,在眾居士和信眾們的大力支持下,斥資一百餘萬於08年建成氣勢雄偉的五楹兩層式大雄寶殿,殿內塑有莊嚴的全堂聖像,當年的四月初八,數位法門寺大德高僧不遠萬里特意趕來主持了古寺大殿開光法會。現已恢復重建的還有大殿旁邊的三楹歇山頂式金龍護法殿,菩薩殿、講經堂、鐘鼓樓、僧房、山門等目前正在籌建中。寺院旁已建成二層十間的辦公樓。清涼山寺以弘揚佛陀正法普度苦難眾生為尊旨,大殿內陳列著一組高二米寬四點五米的明式雕花金絲楠木大經櫃,經櫃內供奉著佛祖法身舍利大藏經,寺院以及其下院清涼寺供奉有三部大藏經,分別是《乾隆大藏經》、《永樂北藏》和《淨土大藏經》,此藏經為寺院鎮寺之寶。清涼山寺法寶流通處現為江蘇弘化社、廬山東林寺等國內大型弘法機構的指定結緣點。擁有萬餘冊藏書。常年為周邊信眾以及臨近寺院免費提供各類經書法寶。 清涼山寺宗教活動主會為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日佛祖釋迦摩尼聖誕日。屆時邀請法師講經弘法,並開展各種佛事活動。山會之日,商賈雲集,遊人如織,蔚為壯觀。
清涼山寺清涼山寺

主要景點

作為一方佛教聖地,歷代不乏名人墨客的題吟酬唱,高度概括總結出了清涼八景為:汗烽秋聲(饅頭山漢代烽火台)、古驛流煙(明代郭城驛城)、青山疊嶂(清涼山主峰)、雙河霓霞(為祖歷河、關川河交匯處)、暖泉春漲(在大羊營關川河中有泉,冬天不結冰,春季水旺)、半城夕照(金會州遺址,今俗稱郭蝦蟆城)、臥牛望月(在紅堡子村,與清涼山遙相呼應)、響河滴翠(位於紅堡子村,為祖歷河瀑布)。內八景為:鳳翅層巒(北山東南山余脈,狀如鳳翅)、月坪晴雪(胤(yìn)嗣宮所在之月坪)、斷硯虹橋(筆架山與饅頭山之間斬斷硯)、寺嘴煙嵐(大羊營羅圈河灣寺兒嘴)、北嶺晨鐘(鳳嶺之鐘樓)、南山暮雨(即玉皇嶺)、龜蛇出山(山門口龜蛇象形山體)、筆架春曉(前山筆架)。

生態資源

山上植物品類較多,並有豐富的中藥材分布。動物有狐、兔、野雞、錦雞、野鴨、鴛鴦、蛇、鼠等,寺院所在地山脈由鳳嶺、香爐峰、玉皇嶺、筆架山、饅頭山五座主峰組成。呈蒼龍回首,鳳展單翅山形

地圖信息

地址:清涼山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