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長校花燈

清流長校花燈

清流長校花燈,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民俗,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20年3月,清流長校花燈入選三明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流長校花燈
  • 批准時間:2020年3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

歷史淵源

長校位於清流縣西南部,西接長汀縣館前鎮,南連連城縣四堡鎮,在“兩地四縣六鄉鎮”交界處,是歷史厚重的文化古鎮,它既保留著客家人普通的文化習俗,還有當地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長校花燈就是其中之一。
長校花燈始於清代順治年間,為紀念李棄而設,至今已有370 餘年悠久歷史。李棄,字白也,生於明朝萬曆丁西年,是當時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當他正欲為朝廷施展雄才之時,恰逢清兵入關,明王朝崩潰,白也公決心歸隱,杜門著書,不為清王朝效力。順治年間,清王朝曾多次派人到清流長校鄉,敲鑼打鼓,手提大花燈,彈著琴,唱著曲,想邀請白也公出仕,但白也公一直閉門不見,清王朝官員只能無奈而回。為紀念白也公,長校李氏後裔就成立了大花燈會,依照清朝的規制,於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晚游燈,任何龍燈船燈等都要讓路。

民俗內容

長校一年一度的迎燈盛會從正月十三開始至元宵佳節,環村游燈三夜。出燈時,各家各戶的花燈陸續先游到祖祠或祠堂內集中,將各盞花燈全部點亮。在前後十番鑼鼓的伴奏下,排成一隊,井然有序緩緩而行。
花燈的製作,首先要選一棵枝幹長得勻稱的小樹為中樞,再配用竹片、竹絲、鐵絲、銅線、繩等結紮材料,以便紮成各種各樣的花砵、花篷、花瓶、花苞……把整盞花燈粘得有枝有莖,有花有葉,如同一顆鮮艷的花樹,在每朵花篷內放上透明的特製玻璃杯做成油盞。花燈款式不求千篇一律,由各人喜愛自創,有人喜歡扎蓮燈,有人喜歡結芙蓉,有人喜歡粘牡丹,或寶珠茶花等。更有人喜歡將花叢襯托其它燈彩動物,以更顯其優美……越創越新,愈出愈奇。
長校船燈,始創於1929年8月,船燈全長5米,寬1米。船首腰架制船篷;篷之兩側裝制圓花窗。全船以竹片扎筐,前後兩側及上端糊蓋著白紙,繪著梅蘭竹菊、鳥獸魚蝦,在篷內四角裝上燈火;船上由兩名小姐搖船,船頭船尾各扮一僧人。船頭的古老小旦,用大竹片和稻草扎制,再穿上女人的衣褲、鞋襪、手搖蒲扇、塗脂抹粉、端坐艙前。前後僧人,肩攀一條布帶,系在船之兩邊,著力拉著船前行,船頭扮一丑角,肩扛一條長布帶俯伏拖船上灘的模樣。船尾一梢公著力划船,隨著船身進退,燈光、美女、彩畫相互輝映,五光十色,燦爛輝煌。兩個僧和兩個小姐配合琴簫輪唱或對唱民間小調如《十杯酒》、《打骨牌》、《瓜子仁》等,在曲樂聲中緩緩前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