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國葬報導與民族國家建構》是一本2023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書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末民初的國葬報導與民族國家建構
- 作者:董書華
- 出版時間:2023年6月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8232968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人向來重視喪葬禮儀,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傳統。在民族主義方興未艾的清末民初,國葬,和衛生、消費、科學、戲曲、文學等諸多領域一樣,成為民族國家被清晰表達、被制度化及被建構的場域。本書以該時期的三位重要政治人物慈禧、蔡鍔、黃興的國葬報導為研究對象,有效梳理了新興的大眾媒介對民族國家建構的深刻影響。大眾傳媒在清末民初開始成為上層政治和下層民眾無法忽視的存在,其作用日益凸顯。作者通過國葬報導探索了新媒介與相應的權力中心轉移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報刊、知識分子、社會團體、政黨力量對舊式媒介所維繫的權力中心與社會關係之網的重構。
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報刊、葬禮主持者、客群的互動與協商通過國葬這一儀式性的政治媒介事件塑造了動態的民族認同。社會各種權力的角力、協商又通過報刊形構了中國近代政治文明的形態。本書力求描繪20世紀初期中國新聞業和國家、社會互動的歷史畫卷,不僅豐富了新聞史的研究視野和材料,同時也是對新聞生產社會學、新聞建構論的推進和發展。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研究視角和研究內容
一、問題意識
二、研究視角和研究內容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說明
一、研究方法
二、資料蒐集及使用說明
第三節 學術史回顧
一、國葬研究
二、報刊與民族國家建構研究
三、媒介事件研究
第一章 傳統葬禮及其在大眾媒體時代的現代化轉向
第一節 傳播學視角下的皇家葬禮
一、葬禮及其社會功能
二、傳播學視角下的皇家葬禮
第二節 清末新報與政論報刊
一、清代的信息傳播系統
二、“新報”之新
三、1895年之後政論報刊的勃興
第三節 斷裂與重構:清末報刊界與社會
第四節 晚清新聞公眾的形成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忠君和愛國:慈禧國葬報導中的“家國”想像
第一節 慈禧葬禮與神聖皇權的展演
第二節 慈禧葬禮與家天下式“共同體”
第三節 把民族取向嵌入“天下”:基於慈禧國葬報導的考察
一、清末報業:以《申報》和《大公報》為例
二、“忠君”“愛國”的雙重“合奏”
第四節 家天下、民族國家框架之下的城市傳媒想像
第五節 從慈禧迴鑾到東陵照相案:晚清現代政治視覺實踐的開啟與挫折
一、古代帝王形象的視覺禁忌
二、現代視覺政治的最初實踐:慈禧肖像照的社會流通
三、機械複製時代與大眾展演文化的成形
四、人人識其面容,論其作為:大眾傳媒與名人塑造機制
五、皇權祛魅:聖路易斯世博會上的“聖容”展示
六、擺拍:影像製作過程中的權力控制
七、技術強國:攝影作為西方文明與民主政治表征
八、政治鬥爭與傳統“風水”觀念下的攝影
九、從“不可見的天下”到“可見的民族國家”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民國英雄典範的塑造:蔡鍔與黃興的國葬報導
第一節 國葬:新式革命文化與國家象徵符號的製作
第二節 嶄新的死亡儀式:葬禮與革命政治文化
一、革命葬儀
二、北洋政府時期的國葬:多方政治勢力的角力與妥協
第三節 “君主之命命已終,世局統統歸共和”
一、時人競相說“共和”
二、北洋政府的“共和”敘事
三、梁啓超的《國民淺訓》與“共和”教育之急迫
第四節 國葬儀式與媒體報導的過渡功能
一、黃興、蔡鍔離世與報紙輿論倡議國葬
二、國葬制度的出台:國家、湖南地方利益的糾結與協商
三、國葬獻禮:公祭和悼念活動
四、國葬報導與民族國家建構
五、蔡鍔、小鳳仙故事娛樂化與國葬儀式的影視化
第五節 名山掩忠骸:嶽麓山陵墓空間與民族國家的建構
第六節 後續紀念活動和新聞報導:國民意識塑造的涓涓細流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媒介事件”視角下清末民初的國葬報導與民族國家建構
第一節 報刊與新的政治文化的形成
第二節 “天下觀”的變夷為夏
第三節 國葬報導中的歷史敘事與民族主義建構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董書華,女,漢族,河北威縣人。現任浙江理工大學史量才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201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傳播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新聞傳播理論與歷史,從事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學與科研工作十餘年,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20世紀早期國葬報導與民族國家建構研究(1908—1929)”等多項課題,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