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哲里木盟歷史變遷研究

清末哲里木盟歷史變遷研究

《清末哲里木盟歷史變遷研究》是一本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末哲里木盟歷史變遷研究
  • 研究方法:實證研究與綜合分析相結合
  • 研究內容:清末新政 社會結構
  • 組成部分:前言、正文、附錄
中文摘要
本文運用文獻檔案實證研究與綜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哲里木盟設盟的歷史背景與清朝的關係為切人點,全面系統地探討了清末內憂外患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哲里木盟所發生的諸如蒙旗之間土地爭奪案與債案、晚清時期哲里木盟各族人民的起義、清末在哲里木盟實施的新政及實質,以及因與此相關的眾多因素的綜合作用而導致的哲里木盟社會結構的變化,試圖揭示清末哲里木盟的歷史變遷。
全文由前言、正文、附錄三個部分組成。前言介紹選題及其意義、前人研究概況、研究方法與主要文獻史料。
正文由五章構成。第一章《清前中期的哲里木盟》,主要以以哲里木盟設盟的歷史背...>> 詳細
本文運用文獻檔案實證研究與綜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哲里木盟設盟的歷史背景與清朝的關係為切人點,全面系統地探討了清末內憂外患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哲里木盟所發生的諸如蒙旗之間土地爭奪案與債案、晚清時期哲里木盟各族人民的起義、清末在哲里木盟實施的新政及實質,以及因與此相關的眾多因素的綜合作用而導致的哲里木盟社會結構的變化,試圖揭示清末哲里木盟的歷史變遷。
全文由前言、正文、附錄三個部分組成。前言介紹選題及其意義、前人研究概況、研究方法與主要文獻史料。
正文由五章構成。第一章《清前中期的哲里木盟》,主要以以哲里木盟設盟的歷史背景與清朝的關係為線索,闡述了科爾沁部及其變遷、哲里木盟各旗的由來與盟的建立以及1840以前的哲里木盟諸旗的簡況。從清初順治年間哲里木盟的早期開墾,概述乾隆後期蒙旗的招墾和清末全面放墾蒙地。論述前此設立的具有放墾和收租雙重功能的征租機構地局。則標誌著蒙古地區農業區、半農業區形成。
第二章《清末哲里木盟的政治經濟形勢》。晚清的中國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處於東北邊疆蒙古地區的哲里木盟也產生巨大影響和反應:廳、府、州、縣的設立,清政府對蒙古地區統治和壓迫的加強;蒙古王公出賣蒙地以滿足其日益增長的欲求和失地牧民的貧困化。社會矛盾的加劇。蒙漢各族人民鬥爭此起彼伏,如這一時期漢族佃民抗租鬥爭、白凌阿起義、金丹道暴動以及義和團運動影響下發生的著名的哲里木盟事件即圖合莫和花里亞蓀起義等,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勢力。沙俄入侵東北,修通東清鐵路,侵略勢力直接染指哲里木盟北部各蒙旗。
第三章《清政府在哲里木盟地區推行“新政”》,主要內容包括全面推行放墾蒙地政策,還實施了其他一些新政措施,譬如修建鐵路,興辦郵電通訊事業的同時,設立局廠、公司,籌練巡警,加強治安以及興辦學堂,提倡文化教育,等等。另外,還策劃了全面籌蒙,企圖設定三個行省。
第四章《哲里木盟蒙旗之間爭地案和債案》深入探討清末各蒙旗之間發生的土地爭奪案與債案。如三件爭地案:科爾沁左翼前旗旗和扎薩克圖王旗爭地案、科爾沁左翼前旗與阿魯科爾沁旗爭地案、科爾沁左翼後旗和科爾沁左翼中旗兩旗的“七十四屯土地爭控案”。兩件債案:三喇嘛借款問題與烏泰俄債案。這些土地爭奪案與債案之所以發生是與清末蒙古地區形勢變遷和社會矛盾加劇有關。突出反映在牧地的放墾上。王公窮奢極欲的消費及非法放墾導致牧場的萎縮和債台高築。蒙旗財政陷入困境,地商——高利貸者和帝國主義乘虛而人。
第五章《清末哲里木盟社會結構的變化》,指出晚清政府在哲里木盟地區推行的“新政”以及蒙古社會內部的其他一些因素,促成了清末哲里木盟社會結構的變化。隨著在哲里木盟地區全面推行放墾,“借地養民”,漢族移民的大量涌人,產生了重大影響。最明顯的一個變化即新行政建置的設定,在哲里木盟地區府廳州縣的設定,形成了蒙漢分治,旗縣並立的局面。隨著人口的增多,商業貿易的發展以及城鎮的興起,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新的現象。兼營農牧業,替代了過去蒙古社會以純遊牧業為主的生產方式,這也引發了蒙漢民族的衝突,白音大賚、陶克陶、牙什、綽克達賚等領導的武裝抗墾鬥爭一直持續到清朝的滅亡。
附錄由五個部分組成,附錄一哲里木盟蒙古王公系圖表;附錄二哲里木盟十旗爵秩世系表補遺;附錄三清末新政期間東三省將軍、總督、巡撫任職一覽表;附錄四哲里木盟蒙地開放圖;附錄五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論文目錄。
關鍵字:蒙旗之間土爭地案與債案 清末新政 社會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