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治疆歷史

清朝治疆歷史

清朝治疆歷史(1755—1900年)是指清朝從乾隆時期開始對新疆地區進行統治一直到清朝滅亡。清朝對新疆的統治始於1755年,清軍平定準噶爾,三年後又消滅阿睦爾撒納勢力,西域底定。乾隆皇帝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取名為新辟疆土。之後清朝在伊犁惠遠城(今霍城縣南)設定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統治新疆全境。

19世紀,左宗棠平定南疆阿古柏的禍亂,從俄國人手中收回伊犁

1884年,清政府建立新疆省,新疆的行政中心由伊犁以東移到烏魯木齊。新疆建省,統一了全境的行政建制,進一步密切了同內地各省的聯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朝新疆
  • 外文名稱:Xinjiang in the Qing Dynasty
  • 行政區類別:伊犁等處將軍、省
  • 所屬地區:中國新疆
歷史,乾隆時期,道光時期,同治回亂,開發治理,歷史意義,

歷史

乾隆時期

1755年,清軍平定準噶爾,三年後又消滅阿睦爾撒納勢力,西域底定。乾隆皇帝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取名為新辟疆土,出自1760年乾隆給陝甘總督楊應琚的諭令:“新辟疆土如伊犁一帶,距內地遠,一切事宜難以遙制。”
1759年,清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之亂,採用伯克制和軍府制,開始統治南疆。其後大和卓之孫和卓玉素普、張格爾等數次回國叛亂。回部之前在準噶爾暴力統治之下。而準噶爾部的滅亡也導致新疆及中亞部分(吉爾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部分,哈薩克斯坦東部)完全伊斯蘭化。之前此區域統治民族準噶爾部蒙古全民信奉藏傳佛教。1762年,清朝在伊犁設立伊犁將軍,統一行使對天山南北各地的軍政管轄。

道光時期

1826年大和卓之孫張格爾依附英國叛亂,後被擒至北京處死。
和卓家族源於中亞的伊斯蘭教蘇菲派領袖瑪哈圖木·阿雜木(艾哈邁德·卡薩尼)。瑪哈圖木·阿雜木的後裔號稱“和卓”,於明代末年遷入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喀什噶爾(今喀什市)等地,分為黑山派白山派。清乾隆年間,白山派和卓波羅尼都、霍集占兄弟擁兵反叛,史稱“大小和卓之亂”,被清軍平定。此後,波羅尼都之子薩木薩克流亡於布哈爾、浩罕一帶,生有三子:和卓玉素普、張格爾、巴布頂。浩罕伯克認為和卓後裔奇貨可居,將其視為入侵中國新疆的工具。
道光初年,張格爾玉素普和卓在浩罕的支持下先後進入新疆西部作亂,皆被清兵平定。浩罕則通過入侵戰爭掠奪了大量財富,並逐步攫取在新疆西部的貿易特權。平定張格爾之亂後,欽差大臣、直隸總督那彥成嚴禁與浩罕通商,使浩罕經濟遭受重創。道光十一年(1831年),浩罕遣使議和,並重新開始進貢。清廷為了換取邊境的安寧,於次年準許重開貿易。此後的十幾年間,雖然軍事行動暫時收斂,但浩罕利用其庇護的和卓後裔侵略新疆的政策並未改變。居住在浩罕的和卓子嗣也長大成人。
玉素普、張格爾、巴布頂兄弟的子孫很多,幾乎全部住在浩罕。邁買的明、克齊克罕(名阿布都拉)是和卓玉素普之子,邁買的明在同輩人中最年長,因此被稱為“卡塔條勒”,意為“大頭領”。倭里罕是巴布頂之子。塔瓦克爾、薩比爾罕、阿克恰於、伊善罕四人的譜系不明,均為和卓玉素普的侄輩。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胡雅達爾即任浩罕汗,重新開始糾集和卓後裔及中國境外的柯爾克孜人侵擾新疆。

同治回亂

從1862年至1873年在中國陝西、甘肅爆發的一次境內的穆斯林對漢族之間的仇殺。它維持了十年多,波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區,最後被以漢人湘軍為主的清朝軍隊鎮壓。而同治回亂的很多穆斯林首領也退到新疆,或借道新疆逃往俄羅斯。
19世紀中葉,俄國威脅清朝的整個北部邊境。1864年的塔城條約將新疆西北部巴爾喀什湖以南大片土地割讓給俄國,這些土地現在分別屬於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1871年,俄國侵占包括伊犁城(伊寧市)在內的伊犁河谷,當時清朝在新疆只剩下塔城哈密等少數據點。
1875年,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就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事務。到1877年底,清軍陸續收復了中亞浩罕汗國阿古柏侵占了多年的天山南北,史稱“清軍收復新疆之戰”。1881年,清政府收復被沙俄占領長達11年之久的伊犁地區。1884年(光緒十年)11月19日,清政府頒發上諭,任命劉錦棠為新疆巡撫,魏光燾為新疆布政使,標誌著新疆省的正式建立。新疆省,實行與中國本部18省一樣的行政制度,由巡撫統管全疆各項軍政事務,新疆政治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烏魯木齊)。

開發治理

清朝時期對新疆的經略治理,其規模和深度皆遠勝於此前中原歷代中央王朝,新疆經濟社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進步。
(1)屯田戍邊,屯墾事業規模空前。清朝在新疆屯田始於清康熙、雍正年間,起初是以籌集軍糧為主旨的兵屯,至新疆統一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形成包括兵屯、回屯、民屯、旗屯、犯屯等多種屯墾形式的農業開發事業,屯田範圍和規模也比從前有很大拓展,不僅推動了新疆農業經濟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還為新疆近代乃至現代農業的發展準備了條件,而且鞏固了清朝對天山南北各地的統治。
(2)新疆的移民及人口增長。由於平定準噶爾叛亂的戰爭及新疆統一後社會相對安定,內地居民大批入疆,這中間有派遣鎮戍邊疆的軍人,也有由政府招募移民實邊的普通百姓。大批滿族、漢族、蒙古族、錫伯族、索倫(達斡爾族)伴隨著清朝平叛的軍事行動進入新疆,新疆的民族成分與分布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據統計,這一時期新疆人口的發展速度和增長率均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清朝新疆移民及人口的增長有益於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3)新疆的商業貿易有一定發展。新疆統一後,天山南北官方及民間商業都很活躍。一方面表現在官營商鋪的設立,進入新疆的俄羅斯族和烏孜別克族多為從事經營的商人;另一方面,體現在清政府對於商品貿易的有效管理,特別是對對外貿易所進行的嚴格控制。新疆的財政管理以及稅收制度逐步建立,鑄造局統一幣制,逐漸同中原內地接軌。
(4)興辦各種文化教育事業。清朝在新疆各地興辦義塾,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仿內地建置,建學宮,設訓導,行科舉。到光緒末年,實行“新政”,廢科舉,興學堂,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出現首批新興學堂,一些青年甚至被選派出國留學。

歷史意義

我國歷代中央王朝能夠長期維持對新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絕非偶然,除了新疆與中原地區源遠流長的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繫,歷代中央王朝制定的政策和實施對新疆各族所具有的吸引力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國家統一乃新疆各族民心所向。歷代中央王朝對新疆的管轄和治理順應了我國統一發展的歷史趨勢。中國自秦漢以後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國,統一的歷史悠久綿長,積極追求統一、竭力維護統一是中華民族各民族的光榮傳統。無論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還是唐朝平定叛亂,以及清朝統一新疆,中央政府維護新疆統一的軍政活動,都能得到新疆各族民眾的積極回響和大力支持,期盼統一、追求統一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人心所向。統一的意識已成為我們偉大祖國2000多年歷史長河的強大精神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