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京控制度研究》是一部由清朝京控制度研究所著書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清朝京控制度研究
- 作者:李典蓉
- ISBN:9787532559268, 7532559262
- 類別:法律 > 法律史 > 中國法律制度史
- 頁數:545頁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11年7月28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 叢書名: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研究叢刊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叢書信息,書籍評價,
內容簡介
“京控”,即上京城告狀,這在中國古已有之,但發展成一個較成熟的制度,則是在清朝。《清朝京控制度研究》即以“京控”為中心展開研究。作者首先回顧了歷代“告御狀”,即“叩閽”制度的淵源和變化,然後重點梳理了清朝京控制度的形成,它的審理機構,訴訟程式和運作,探討了京控盛行的原因,州縣司法的弊端與京控盛行的關係,地方上的生監、訟師與京控者的關係,不同的社會群體在京控中的不同待遇,等等,對京控制度作了全面詳細的研究。作者李典蓉還收集和分析了大量的京控個案,書後還附有清代歷朝京控案件的統計表、徵引書目等資料。
作者簡介
李典蓉,台灣台北縣人,1979年生。2001年畢業於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獲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法律史、邊疆史。
目錄
《研究叢刊》總序
緒論
一、前言
二、研究思路
三、相關研究與史料運用
第一章 尋根追源:“伸冤型”訴訟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叩閽制度的流變
第二節 叩閽制度在明代的發展
第三節 清代叩閽制度的演變
小結
第二章 直達天聽:京控制度的確立與運作
第一節 京控制度的確立
第二節 發審局的形成與運作
第三節 清末改制下的京控審理機構
小結
第三章 “官逼民告”:州縣司法與京控
第一節 京控中的被告:州縣吏役
第二節 天下之政在州縣
第三節 口供主義與眾證
小結
第四章 原罪歸誰:生監、訟師與京控者
第一節 訟師在京控中的角色
第二節 原告的困境
小結
第五章 編民有差:京控案件中的“不平等”
第一節 弱勢原告與京控
第二節 京控案件里的弱勢編民
第三節 殊途同歸——官員的京控
第四節 在封禁政策下的蒙古京控
小結
結論
從“息訟”到“壓訟”
以“不變”應“萬變”
百姓的需求與官方的想像
京控制度不能代替既有的司法訴訟制度
附錄
凡例
乾隆朝京控案件表
嘉道朝京控案件表
成同朝京控案件表
光宣朝京控案件表
徵引書目
重要名詞索引
後記
叢書信息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研究叢刊 (共26冊), 這套叢書還有 《李定國紀年》,《清史編纂體裁體例討論集(上下)》,《清人筆記隨錄》,《清詩考證-全兩冊》,《地方性流動及其超越》等。
書籍評價
《清朝京控制度研究》以有清一代京控制度為研究對象,以台灣珍藏檔案為主要資料,旁徵博引,觀點明晰。作者試圖勾勒出幾方面的圖像:
一、在傳統框架下的變與不變。面對紛繁的案件,中央在不斷完善京控制度的同時,卻無法改變官員的素質與立場,因此,依靠京控制度來監控地方官員失政的這一做法,無益於改善傳統司法體制的弊病。
二、官方對京控者的回擊與反應。為了維護和諧的社會局面,官員們對於百姓的“上訪”,往往採取打壓的態度,包括推動針對誣告與“唆訟者”的立法。他們通常掩蓋官僚體制的弊病,而少有關心被告是否受到懲治。
三、誰是訟案的主導者。被官方認定的“好訟者”包括了社會各種階層,其中的生監階層是否真如官方所認定的那樣是訟案繁多的主導者?還有常常最終被判有罪的原告,其被定罪的依據通常有哪些?
四、原告社會身份在法律實踐過程中的影響。在京控案件里,原告與其所呈控的內容最為主要。作者將作為弱勢群體的婦女、瘋子、回民、棚民,與頗受禮遇的蒙古民族和“特權階級”的官員相比較,審視身份對於京控結果的影響。在官僚腐敗的清朝,京控的人們,都面臨著各自的困境。
作者在最後的結論里指出,作為當時社會向中央政府反映地方行政問題或司法問題最正當、最普遍的渠道,京控制度未能有效地改善清朝審判制度的弊端。甚至可以說,京控制度自清初至清末的發展,是當時司法實踐與社會問題逐步加重的體現。“個體”問題的解決(一部分京控者確實得到重審與平反),並不意味著“整體”問題的消失。京控表面上是在保護自古以來百姓上控的傳統,實為保護官僚們的烏紗帽。作者以歷史研究證明,行政與司法無法各自獨立的集權王朝,是難以依賴京控制度補救司法漏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