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做的叫麻糍,以晚米做的稱年糕。清明做麻糍,過年做年糕,這是新昌民間流傳至今的風俗習慣。過去,清明祭掃太公墳時有分麻糕的習慣。輪到作祭主的必須預先作好準備,待祭掃分,在墳壇前當場按人分麻糍。民間所講的“清明拿麻糍,見人頭分麻糍”之說蓋出於此。新昌縣誌載:“宗族的太公墳,掃墓人多……祭掃會餐後,分胙肉和麻糍。”建國後,清明分麻糍的習慣已屬少見,可是清明節做麻糍卻更為普遍了。但它的意義並非單一為掃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明送麻糍
- 地理標誌:新昌
送麻糍的習俗,如何做麻糍,嵌麻糍的餡種類,
送麻糍的習俗
在新昌還有清明送麻糍的習慣。這是兩家聯姻後嫁娶前的一種禮儀。這一戲刪戰禮俗很早以前便在全縣各地農村中流行。在嵊州市與新昌毗鄰棕付拳的農村中也如此。誰家要娶媳婦了,男家一般都要在清明節前向女家送去清明麻糍,預示在下一個清明節前將要來娶新媳婦過門了。女兒出嫁後,女家父母到了清明節又得向男家回送清明麻糍。據說這是預祝小倆口結成夫妻日子能過得糯滋滋、甜絲絲。
送清明麻糍最為講究的是回山一帶。春分後一星期便開始打算好辦齊所用的作料。離清明節還五、六天就要安排送去,寧可早一天,不能遲一日。送的時間必須是上午,於是頭一天下午或晚上一定要做好麻糍。凡是禮儀麻糍都須嵌過餡,叫做嵌糖麻糍。在製作中也比一般精細一些、搗得透一些,外形儘量做得樣子好一些。大小要勻稱,長短要致,餡的甜度也總是足一些。用來送麻糍的傢伙也有一套講究。大多用團空(用篾編成,工藝精細,形似鞋籃)或切籃。把麻糍一段一段分層次整齊地碼放在擊符裡面,外面再套以青色麻袋,然後打好牢固的結(表示吉慶、結親)。向女家送,一般都應由新女婿親自挑著去,以表誠意。如新女婿因故無法新自去,也有由兄紙祝企弟代送的。女方向男家送,多由新媳婦的兄弟送。
麻糍送到後,還應將送來的麻糍馬上分別向鄰里家分過去,以表熱情大方。這時鄰里凶騙判籃鄉親便會圍上來看一看新上坑淚蘭門的“毛腳女婿”,相互認識一番,大家也便知道這姑娘不久就要出嫁了。所以民眾中還有“吃過清明糕,囡便養勿牢”之說。女家向男家回送的清明麻糍也一樣,總得分給鄰里鄉親共享口福,鄉親們接過贈送的麻糍,總是樂呵呵地還要回敬幾句客套。
關於送清明麻糍,新縣誌中有“鄉下有些男家給女家送三年清明麻糍,以示家底殷實”的記載。這是過去的事,現在大多只送過一年就算了。
如何做麻糍
做麻糍得先將糯米浸泡在水中,待脹足後淘盡瀝乾、上蒸桶蒸熟後,放在石臼內搗爛成團後起舂,再趁熱拉成厚薄相當的粉團,然後嵌以餡。做清明麻糍時間遲早因用場而異。要上新墳的最早,春分後三天就要做了。
做麻糍時需要一定的人手和勞力。因此,常常與兄弟叔伯或鄰居相約在一起做。大家分工合作,各獻身手,既忙碌又鬧熱。年輕力壯的男子在輪番用搗杵(有檀樹和石頭兩種)用力搗麻糍,還有一人專門負責在搗的時候掭麻糍,搗的人大汗淋漓,掭的人熱得不時發出噝噝聲。主婦和幫忙的女人們也在張羅著燒火上蒸,準備寒驗她捉好攤麻糍用的團背(竹籩)、面板以及調理好餡等。在這裡最湊熱鬧的主角要算是小孩子,他們硬是擠在一起圍在石臼邊看熱鬧,等著吃熱麻糍。年紀大一點的長輩也大多在那裡,抽著煙,喝著茶談笑風生……
嵌麻糍的餡種類
用來嵌麻糍的餡種類不少。有豆沙、豇頭、油麻等,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用鹹菜餡或其它混合餡,也有將山裡的棉花青(紹興稱艾)預先剁成碎末搗進去做成青麻糍的。麻糍的吃法也很多,可油煎、可火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