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在唐代開始流行時,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將圖文部分留下,其餘部分刮掉;所刻的紋飾,也只是進行陰陽文或陰文雕刻,只有花紋的變化,而沒有雕刻技法的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張步青雕仙槎泛海筆筒
- 高:13.7厘米
- 口徑:8.5厘米
- 作者:張步青
這件筆筒高13.7厘米,口徑8.5厘米。
張步青,嘉定人。精於刻竹,生平並無師承,但風格近似鄧孚嘉。擅刻折枝花卉蔬果,隨意點染,便能秀逸玲瓏。這件筆筒以留青淺浮雕法刻一仙女手持桑枝乘槎浮於海上,形神兼備,刀法凝練。署款:“順治丙戌秋月步青”。
至明末清初,張希黃在唐代留青基礎上進行改進,利用竹筠、竹肌質 地色澤的差異,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圖紋,將剔除青皮後的竹肌作底,創出陽文淺浮雕的留青技法,並從書畫藝術中汲取養分,以青皮為地,施加刻繪,頗具中國畫筆墨神韻。張步青的這件筆筒技法與張希黃的留青竹刻相似。
這件筆筒現藏於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