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姜河

清姜河

清姜河,即古姜水、俗名清江河,黃河支流渭河的南岸支流。源於寶雞市渭濱區南部秦嶺山脊上的玉皇山北坡。上游稱神沙河,經觀音堂、楊家灣、益門堡,在石家營注入渭河,全長43公里,流域面積240多平方公里。河谷兩岸土質較好,灌溉方便,是重要的蔬菜、果、糧供應地之一。下遊河床沉積物主要是巨石和砂卵石,是建築砂石重要採集地。

散關設於西漢,廢棄於明末。先後有四個地點:漢關在益門鎮附近。南北朝時移於清姜河成東北流向的方位。唐關又南移至觀音堂西二里處。南宋時金人另設二里散關與唐關相對峙。此二里散關後來成為元、明時代的散關。亦即現今的散關遺址。歷史上的這四個散關,其地點雖有不同,但都在清姜河畔的南北交通孔道中,其防守作用則是相同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姜河
  • 別名:姜水、清江河
  • 所屬水系: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
  • 地理位置:陝西省寶雞市
  • 流經地區:寶雞市
  • 發源地:寶雞市渭濱區南部秦嶺山脊上的玉皇山北坡
  • 河長:43 km
  • 流域面積:240 km
  • 河口:寶雞市渭濱區石家營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流域概況,所獲榮譽,

幹流概況

清姜河
流域示意圖
清姜河源於寶雞市渭濱區南部秦嶺山脊上的玉皇山北坡。上游稱神沙河,流向西北,至青石崖折向東北流,經觀音堂、楊家灣、益門堡,在石家營注入渭河,全長43公里,流域面積240多平方公里。
河谷兩岸形成寬窄不等的階地,土質較好,灌溉方便,是本市重要的蔬菜、果、糧供應地之一。

水文特徵

根據水文和河相特徵,可分為兩段。①玉皇山至楊家灣段。長約15公里,穿行在岩性堅硬的花崗岩、片麻岩構成的秦嶺北坡,縱比降大,約為12‰左右,岩高谷深,相對高度約50~70米,多呈“V”形峽谷,水流較急,帶有強烈的土石山地河流特徵。②楊家灣至石家營段。長約11.5公里。進入秦嶺山前丘陵地和渭河谷地,河床比降大減,約6‰左右,水流變緩,河谷寬30~120米不等,常水量約20秒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68億立方米,河床沉積物主要是巨石和砂卵石,是建築砂石重要採集地。

流域概況

散關又名大散關,在陝西省寶雞市西南的清姜河岸。這裡是深山中的河谷地帶,為川、陝交通之孔道,扼秦嶺咽喉,形勢險要,是歷代兵家所爭之地。水經注所肯定的散關在清姜河成東北流向的地段。《渭水注》載:“渭水又與桿水合,水出周道谷,北經武都道縣故城西,王莽更名曰善治也。縣有怒特祠,……。其又東北歷大散關而入渭水也”。桿水即散谷水,亦即今之清姜河。此水上游在觀音堂一段為東西流向。下游益門鎮以下為南北流向。只有中游(觀音堂至益門鎮)是東北流向。水經註記桿水,“東北歷大散關而入渭水”。知此時的散關在散谷水的中游,較漢散關向西南有所遷移。
散關設於西漢,廢棄於明末。先後有四個地點:漢關在益門鎮附近。南北朝時移於清姜河成東北流向的方位。唐關又南移至觀音堂西二里處。南宋時金人另設二里散關與唐關相對峙。此二里散關後來成為元、明時代的散關。亦即現今的散關遺址。歷史上的這四個散關,其地點雖有不同,但都在清姜河畔的南北交通孔道中,其防守作用則是相同的。

所獲榮譽

2022年2月,入選第二屆“最美家鄉河”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